《道德经》:长生久视之道

斯威国学 2024-04-15 02:57:47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字,是爱惜的意思。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要做好治人和事天这两件事情,莫过于懂得爱惜。 夫为啬,是谓早服。人懂得爱惜,乃是早做准备。 早服,谓之重积德。早做准备,就是重视不断地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德修得很够,那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之所以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因为,做事不会偏向某一端,也就是能做到价值全向。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当人可以做到价值全向,就可以管理一个国家。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德是国家生存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国运才能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就是所谓的根扎得深又牢固,管理思想一代一代地承接,就像这个德善的建立者一直活着,照看着天下一样。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这一章似乎不太好理解,怎么会从懂得爱惜就能一步步变成长生久视之道呢? 我们先从治人事天,莫若啬说起。 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做治人事天这件事。治人,是管理自己。事天中的事,是从师求学的意思。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所以事天,指的是从天地之道中总结出运用在人类社会中的自然规律。 “啬”这个字本义指收获谷物,是“穑“的古字,收藏好谷物后要仔细保管,于是引申为十分爱惜、节省。从古至今,任何时候,都是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的基本需求,粮食关系人的生死存亡。古代作物是靠天收,人必须向天地学习,了解天地的规律,庄稼才能长得好,秋天大丰收。收获了粮食,人们会把一部分储藏起来,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能有得吃,另一部分留种,留待来年播种,人们从天地中学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满足生存需要之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希望有所发展。粮食产量上去,家庭收入见涨,公司规模扩大,国家繁荣富强,这就需要重视积累,作为人,就要重视积德。我们如果做不到爱惜,任一链条断裂,都无法做到早做准备。如果秋天不留种,第二年就没有粮食可吃。如果秋天留的种子太少,比如去年结了十个瓜,今年还是十个,产量不能扩大,每年都陷在恶性循环当中,迟早会崩塌。 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我们想要把从天地学习总结到的自然规律运用在自我管理中,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作为有思想的人,就一定要学会爱惜,人生只有一次,错过就不再来。我们要爱惜来之不易的生存机会,爱惜给我们生命的父母,爱惜粮食,爱惜水,爱惜所有的生活资源。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治人事天的第一个伦理规范就是要懂得爱惜。 懂得爱惜,就是让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 爱惜,意味着我们看问题很全面,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已经内化于心。做任何事情,我们现在在哪一个阶段,我们要做哪些事情,接下来要做哪些事情,心里要清清楚楚。其实在夏长时,厉害的人对秋收情况已经了解,那时就已经知道来年春种将会是怎样的情况,做好准备。这就是做任何事情有预见性。 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怎样积德呢?从自我开始,从善待自己、爱自己开始。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善待自己的人才能善待他人,才能把善行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不过,从那么多人痛苦、焦虑、抑郁来看,人们似乎并不懂得爱自己。 在第八章讲到上善若水时,人有两种善,一种是对自己的善,叫本善,另一种就是上善。 什么是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人类遵循的第一原则,即,每个人都追求让自己感受良好。这完全是人的生存本能。当一个孩子咕咕坠地之后,就会哇哇大哭,让人来照顾自己的生理感受。当孩子肚子饿了、难受了、拉了、尿了,都会用哭声召唤父母来照顾自己,让自己可以感受更好一些。 追求良好感受不只是孩子的本能反应,而是每个人,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良好感受。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让自己感受良好。我们喜欢听好听的话,听动听音乐,穿名牌、享用美食,拥有很多钱,交知心的朋友,享有社会上的名誉地位…… 即使是调皮捣蛋的孩子,看上去他的行为不追求良好感受,但是,要知道,他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让别人关注自己,有人关注,自己的感受就会变好。当然,也有人不喜欢别人关注,比如社恐的一些人,既然跟人交往得不到良好感受,远离人群也是在让自己得到良好感受。每天风餐露宿的苦行僧,饥一顿饱一顿,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磨练才叫做快乐,如果没有这样的磨练,他们反而会感到痛苦。 但是,我们也知道,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良好感受是有后果的,这个后果就是有可能会造成他人感受不好。葛郎台是索漠城的首富,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数金币,这是他最良好的感受,为了这个感受,他可以不照顾自己的身体,不顾妻子和女儿。疫情初期,很多西方人为不戴口罩而游行,认为戴口罩让自己不舒服,却不管自己有没有影响到其他人。 那么有没有方法,既可以照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呢?有的。 有个小孩喜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他如果追求本善,就可能用抢的方式来获得,而对人际关系开始有认识的孩子,则更有可能会使用交换的方式来,比如用一颗糖来让对方获得良好感受后,再提出自己的请求。甚至有的孩子会利用建设关系,用好朋友的角色来获得自己所需。这就做到了在照顾到对方良好感受的同时,使对方也主动愿意来照顾自己良好感受。 因此,照顾到他人的良好感受,从而使自己因为这个行为而得到正向反馈,是一个人从利我走向利他,然后再利我的成熟人际关系态度的重要一环。 这就是上善。 本善是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而上善,是在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尊重自我良好感受的基础上,在行为上是以帮助他人实现目标,拿到价值为基础,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如果用最能理解的词描述,叫共赢。 而在这里,老子讲到啬,善待自己真正的意义在有爱,在有了爱惜的前提下,照顾自己可以得到良好的感受,这种本善,这种善待自己是没有后遗症的。有了善待自己,就可以向前迈步,走向上善。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行的不断积累,就是重视积德。人按照德的规范一步步成长起来,成为德行深厚之人。在第五十五章讲到德行深厚之人具有赤子的特征,有德的护佑,能够避开灾祸,有强大的吸引力,有充足的内在力量,有强大的调和能力,而这些,能让他没有什么做不到。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他之所以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因为他做事不会偏向某一端,也就是价值全向。这里的极,有顶点,最高点,准则,边界等等意思。没有人能知道他的顶点在哪里,就是无极,深不可测。一个人的认知越接近自然规律,他的心理变化越不可测,意味着这样的人,价值是全向的。 价值全向的人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深深懂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会因为黄河之水混浊而拒绝黄河,不会因为长江之水清澈而只用长江。 在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限制,真正限制自己的只有自己的思维。一个人有了德作为参照标准,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困惑的,自身发展的种种限制也就被克服了。当这个人深刻地理解到自身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并且始终保持价值全向,就能不断更新自己,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的。 这样的人,就可以管理国家了。 因为,懂得管理自己的人,就可以推及到怎么样管理家庭,同样,也就知道怎么样把管理之道运用到国家的建设当中去。德行深厚的人管理国家,常施恩德,广济天下,天下必然大治。一个国家有了道德规范做为支撑,就像是婴儿受到了母亲的保护一样,是可以长久延续下去的。 德越是根植于人民当中,国家就越是强大稳固。一个国家能够兴旺发达长生久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一个人从爱惜开始,到早做准备,看问题全面,再到善待自己重视积德,变得强大起来,再到到价值全向,就可以治理国家了。国家怎么样能够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呢?德深入人心。 当然,本章老子依然是说给为政者听的。但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学到以管理自己,管理家庭,管理团队的思路。
3 阅读:41
评论列表
  • 2024-06-20 02:02

    经典就是,你怎么说好象都有道理!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