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只有郭子仪全身而退,他是如何做到的

星洲看历史 2023-05-03 12:15:00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很快东都洛阳就沦陷了,长安也危在旦夕,唐玄宗带着杨玉环逃往蜀地。

安禄山的背叛,让唐玄宗的神经变得十分敏感,开始对武将极度不信任,反而宠信宦官,他用宦官作为监军,监视武将的一举一动。

因为这一缘故,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先后因为宦官的诬陷而被杀。

后来,就爆发了著名的马嵬兵变,唐肃宗登上皇位,唐玄宗则退居幕后。

唐肃宗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离不开武将的支持,比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这些人都是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他们没有选择拥兵自立,而是第一时间选择支持唐肃宗。

但是,唐肃宗在经历了长期压抑,以及安史之乱的动荡之后,他也变得与唐玄宗一样,对武将并不那么信任。

能让唐肃宗真正信任的人,除了自己的儿子之外,就只有宦官了。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唐朝名将。在天宝初年,即武则天当政时,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尉兼中书令,曾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封汾阳郡王,被德宗皇帝尊为“尚父”。

他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前后共60余年,其中有20余年系天下安危于一身。他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勇有谋、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则前后服务了七任皇帝,宦海沉浮60余年,特别是从唐玄宗开始,他便与四位皇帝共进退,君臣相宜。伴君如伴虎,与四个“老虎”贴近相处的四十多年,郭子仪却得以善终,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特别是当得知父亲的坟墓被当朝宦官所挖,皇帝做主,要彻查此事的时候,为平息事态,他主动上表自称报应,平息事态;

政敌布下伏兵,设下鸿门宴,他一身便装,只带三个家僮赴会,化干戈为玉帛;他与人相处,周全小人的体面,拉拢对手,减少后患。

泄私愤: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被人盗挖;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是一个标准的元帅,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天宝十四年(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叛变,“安史之乱"爆发。刚开始,安禄山势如破竹,唐军节节败退,一代风流皇帝唐玄宗出走四川。

危难之际,郭子仪被火线任命为朔万节度使。一番血战,郭子仪初战即收静边军,再战破河曲,三战平城。郭子仪率部一路长驱,连收大片失地。

唐肃宗即位后,郭子仪又再接再厉,直打得叛军心惊胆寒。到了公元763年,祸乱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被平定!

郭子仪红了,顺理成章地遭到权臣小人的陷害。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开始有恃无恐的干政,连皇帝也任其摆布。宦官鱼朝恩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宦官的实力,为唐朝中、晚期的宦官专权局面埋下了伏笔。

鱼朝恩宦官出身,因护驾有功,唐代宗对他倍加宠信,任他为天下观军容处置宣慰使,统率神策军(职务相当于军队监察部长兼卫戍司令),时常出入禁中,权宠无比。

按说作为一个宦官,能登到如此高位,也该满足了。可他仍对副元帅郭子仪妒嫉有加,并在皇帝面前极尽中伤诽谤。

公元767年冬,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被人盗挖。对此,长安城里沸沸扬扬,百官议论纷纷,多数人认为此次盗墓并非为了图财,纯粹是为了泄私愤。那么谁是幕后主使呢?多数人传言就是当时执掌神策军的鱼朝恩所做的。

平时,郭子仪一向与别人和睦相处,只有鱼朝恩对其心存妒忌。唐代宗皇帝也听到了这些传闻。

作为皇帝,唐代宗深知祖坟意味着什么。祖坟是神,是魂,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图腾和精神命脉,掘人祖坟无疑于断人命脉,可以说是对人最大的污辱和报复。

巧平息:郭子仪自称报应,幕后主使如释重负;当时的郭子仪是朝中重臣,且重兵再握。为了给郭子仪一个交待,代宗便想对此事件进行彻底地调查。

皇帝身边的宦官鱼朝恩得知后,惊恐不安。几天后,郭子仪从奉天战场上赶了回来,得知父坟被掘,十分悲恸,也知此事是鱼朝恩干的。

可是转念又一想,自己手握重兵,为天下所倚,而鱼朝恩则恩宠无比,正红得发紫,且亲掌御林兵。如果为此事闹将起来,不但给代宗出了一个难题,而且也必将影响中兴大计和国家安危。

出于此种考虑,见到皇帝后,郭子仪流着泪说:“臣长期领兵,不能有效约束部分士卒的暴行,以至部下盗坟挖墓的事情屡有发生。现在这种事落到我的头上了,只能说是天谴,老天报应,与任何人无关。”

郭子仪的一席话,说得代宗皇帝心里龙颜大喜,一旁胆战心惊的的鱼朝恩如释重负,满朝的公卿大臣更是钦佩郭子仪的深谋远虑。

郭子仪以自责化干戈为玉帛,并巧妙地化解了代宗的难题和鱼朝恩的惊惧。代宗和鱼朝恩怎能不感念郭子仪的宽容与大度呢。

鸿门宴:郭子仪只带三个家僮赴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恶人就是恶人,他不会拘泥于一时一事的感受。

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正月的时候,鱼朝恩派人给郭子仪送来了一张请柬,邀请郭子仪一同去他的私人寺院章敬寺进香礼佛。

送柬人走了不久,内情人便很快向郭子仪传递消息:“朝恩谋不利于公”,意思是说鱼朝恩在章敬寺设下了埋伏,恐要加害于郭子仪。

一般人见此,再想想鱼朝恩的而专横与跋扈,便会猜个七八。你要陷害我,我怎么会去,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我给你来个敬而远之,寻个借口,婉拒就是。

但是,郭子仪不这样想,暗想:如果不去,就是驳了鱼大人的面子,在当时,皇帝有时还得看鱼朝恩的面子和眼色,何况一般人。

不去赴宴,驳了鱼朝恩的面子,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会在黑暗中,给你致命一击,所以犯不上得罪他。再说发了请柬,至少在表面上冠冕堂皇,看不出要害你的意思。

如果你不去,那就是给人以口实。这是其一。

二来,你这次不去,虽可避祸于一时,但你却不能避祸于一世。

想到这些,当郭子仪听完内线人的报告后,哈哈大笑说:“我是国之重臣,他岂敢加害于我?”说完,接受了宴请。

赴宴的当天,手下的人劝他在内衣里穿上一层铠甲,以防不测,同时带上三百名武装护兵。但郭子仪没有那样做。他成竹在胸,只是一身便装,前去赴宴。

鱼朝恩一看这三个家僮,大感意外。郭子仪便趁机笑呵呵地说:“听说您在章敬寺设有伏兵,所以我没有带那么多人,就是怕您动手时麻烦啊!”

鱼朝恩一听,心中一惊,连忙赌咒发誓,大骂搬弄是非的小人,并拉住郭子仪的手,流着泪说:“如果郭公不是一位忠厚的长者,岂能对我不起疑心啊!”(非公长者,能无疑乎!)

一场危机,被郭子仪化解。

其实像鱼朝恩这样的宦官,大多心理阴暗,嫉妒心强,他们终日侍奉在皇帝身边,又受皇帝的恩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旦看谁不顺眼,他们必然会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郭子仪却能与其一直“和平共处”,此后,终其一生,鱼朝恩再也没有找郭子仪的茬儿。

给体面:相貌丑陋、心理阴暗的人不可得罪

御史中丞卢杞是卢奕的儿子,他相貌丑陋,面色如蓝靛。但他却能言善辩,德宗很喜欢他。

后来,德宗提升卢杞为御史大夫,兼任京畿观察使。以前,郭子仪每次会见宾客,姬妾总是不离身边。为什么要这样?郭子仪用心良苦,无非是想借此传递给皇帝一个信号,即郭子仪沉溺于酒色,胸无大志,篡位是没有的事。

一次,卢杞因郭子仪患病而前往郭宅问候,郭子仪知悉后,当即将随侍的姬妾悉数屏退,只剩自己一人凭几而坐,接待卢杞。

事后有人询问缘故,郭子仪说:“卢杞面貌丑陋,心地险恶,睚眦必报。女人见了他那副模样,必然会发笑,果真如此,被卢杞怀恨在心,倘若以后得志了,我便举族无一幸免了!”

“他日杞得志,吾族无类矣。”

不久后,卢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不是被免掉,就是被杀身抄家,无一幸免。

只有对郭子仪的全家他高看一眼,即便是郭家稍稍有些不合法度的事情,他还帮着打圆场,委曲保全,以回报郭令公的知遇之恩。

要想全身而退,甚至生前生后都无虞无祸,还要善做有心人。时不时地照顾一些人的特殊情感、面子和尊严。这样才能不被你的政敌或潜在对手抓住把柄,给以致命一击。

郭子仪一生征战沙场,历经七任皇帝,被賜免死金牌,画像登上国家级名人堂一一凌烟阁;他福寿双全,名满天下,子孙满堂,古今中外,为人能做到这么极致完美,也就只有郭子仪这一人了。

我举个来说,唐肃宗继位之后,准备发兵十五万攻打叛军,当时他麾下名将如云,可以充当主帅之人有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和王思礼等人,但他却选择了毫无战争经验的儿子广平王李豫担任主帅,郭子仪作为副主帅,负责战争具体事务。

即便这样,唐肃宗依然不放心,他任命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监督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兵力。

在唐肃宗对军队的管控体系当中,宦官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以鱼朝恩为首,外加李辅国、程元振等权宦,他们才是军队实际上的掌控者,地位比宰相还高。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肃宗往往偏听宦官之言,对武将则处处防范,尤其是那些功劳大的武将,他的管控力度也更严格。

因为这一缘故,唐军在作战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掣肘,这一点从相州之战就可以体现出来。

唐军收复两京之后,将安庆绪逼到了相州,此时叛军已经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安庆绪,另一部分则是史思明。当时,形势对唐朝是有利的,唐肃宗便决定一鼓作气,将安庆绪给灭掉,他下令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军攻打相州,总计五十万兵马。

按道理来说,如此众多的唐军,消灭安庆绪是很简单的,但唐肃宗因为猜忌武将,竟然没有设置主将,导致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各自为战,毫无协作可言,最终战败给了安庆绪。

可以说,在整个安史之乱期间,武将其实都无法伸展拳脚,这也是为何唐朝花了八年时间才平定叛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并且,由于宦官争权夺势,想要嫁给功劳据为己有,还与武将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导致宦官不断诬陷武将。

比如说李光弼,鱼朝恩就非常不喜欢他,当初叛军还在洛阳之时,有谣言说叛军将士非常思念家乡,鱼朝恩轻信谣言,竟然上书唐肃宗,请求让李光弼攻打洛阳。

后来,李光弼也上书唐肃宗,说还不是进攻洛阳的时候,鱼朝恩也知道未必获胜,但他为了争夺战功,就说自己要跟李光弼一起去,唐肃宗就同意了。

再后来,由于鱼朝恩瞎指挥,导致唐军兵败邙山,他在战争过程中逃跑,还上书将罪责推到李光弼身上,致使李光弼一度被贬黜。

还有郭子仪,他也深受宦官之害,且比李光弼更甚,多次惨遭罢黜,而且长期不得重用,要不是他会做人,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

可以说,在整个安史之乱期间,武将的生存环境都是很恶劣的,而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武将的处境就更加不妙了。

那时候,唐肃宗已经去世了,继位的李豫,也就是唐代宗,对武将更加不信任,本应该对功臣大加封赏,但郭子仪和李光弼却被明升暗降,四大战神中的另外两位,来瑱被宦官诬陷致死,仆固怀恩则被逼造反,最后也被杀死。

到最后,李光弼因为遭受排挤,也郁郁而终,只有郭子仪全身而退,那他是怎么做到的?

总的说来,郭子仪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之所以能全身而退,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郭子仪足够忠心,且懂得如何表达忠心。

郭子仪第一次遭排挤,是在相州之战后,他被鱼朝恩诬陷为战争失利的主要责任人,结果被唐肃宗罢去所有职务。

在失去兵权之后,换作其他人,恐怕会怨天尤人,或者找鱼朝恩报仇,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非常关心皇室安危,并且常常为叛乱没有平定担忧,为此一度废寝忘食。

子仪虽失兵柄,乃思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

唐肃宗见郭子仪如此忠心,就准备任命他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负责留守京城。

后来,百官奏请唐肃宗,让郭子仪带兵出征,但在鱼朝恩的阻扰之下,未能成行。

可以说,鱼朝恩多次陷害郭子仪,但郭子仪始终没有报复鱼朝恩,也没有责怪唐肃宗,因为他很清楚一件事,鱼朝恩才是唐肃宗最信任之人,他是万万不能动鱼朝恩的,自己只需要展示足够的忠心,然后默默等待机会即可。

762年,鱼朝恩、李光弼等人兵败邙山,洛阳再次沦陷,朔方、河东等地相继出现叛乱,这让唐肃宗十分着急,于是启用郭子仪,率军安抚朔方等九个节度使。

后来,郭子仪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唐肃宗因此很高兴,册封他为汾阳郡王,并且在临死前将河东托付给他。

因为这一缘故,鱼朝恩等人更加嫉恨郭子仪,等到唐代宗继位了,鱼朝恩联合程元振诬陷郭子仪拥兵自重,唐代宗本就担心郭子仪难以驾驭,就剥夺了了郭子仪的军权,让其负责修建皇陵。

这一次,郭子仪可以说是遇到大麻烦了,因为他与唐代宗的感情,显然不与唐肃宗好,那如何才能自救呢?

这个时候,郭子仪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将唐肃宗赐给他的一千多件物品,包括嘉奖他的几十道诏书在内,全部派人送给唐代宗。

唐代宗看完诏书之后,才发现郭子仪一心为国,毫无私心,就准备启用他。

虽然在程元振的干涉之下,郭子仪没有获得军权,但郭子仪的所作所为,为他日后复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63年,吐蕃趁着安史之乱余波未平,发兵攻打长安,唐代宗撒丫子跑路,长安因此沦陷。

那时候,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因为惧怕宦官进谗,所以都没有发兵救援长安,但郭子仪却以极少的兵力在长安周围与吐蕃周旋,之后他又四处收集散兵游勇反攻长安,最终将给吐蕃人赶走了。

因为这件事,唐代宗大为感动,哭着说郭子仪才是忠臣。

代宗省表,垂泣谓左右曰:"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

所以说,郭子仪之所以能全身而退,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忠于朝廷的,取得了唐代宗的绝对信任。

第二,郭子仪会做人,而且居功不自傲。

作为最早跟随唐肃宗的武将之一,郭子仪曾作为实际指挥者,率军收复两京,之后又南征北战,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郭子仪却从来不提自己的功劳,比如在收复两京之后,唐肃宗就说他对大唐有再造之恩,但他却跪在地上不停磕头,拒绝一切赏赐,而且马不停歇赶往洛阳,与诸将商讨平叛之事。

762年,郭子仪因功被封为汾阳郡王,当时他再三推辞,但唐肃宗坚持册封,后来唐肃宗将要去世了,他为了让唐肃宗放心,就立马返回京城。

当时,唐肃宗在弥留之际召见了郭子仪,郭子仪对他说:

老臣接受任命,将要死在外地。不见到陛下,死也不能瞑目!

唐肃宗听完非常感动,于是将河东托付给郭子仪。

郭子仪这个做法,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因为皇帝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武将趁自己即将去世的时候发动叛乱,郭子仪深知唐肃宗的心理,所以独自一人返回京城,从而得到了唐肃宗的信任。

后来,郭子仪将吐蕃赶出京城,并迎接唐代宗回到京城,唐代宗感到非常高兴,下令赐给他丹书铁券,并将画像悬挂于凌烟阁。

郭子仪的威望由此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并不以此居功自傲,而是继续对唐代宗言听计从,等到仆固怀恩起兵造反了,作为曾经的战友和兄弟,郭子仪依然奉命发兵征讨。

郭子仪何尝不知道仆固怀恩是被宦官骆奉先诬陷与回纥勾结,无法自辨之下才造反的呢,但造反已经成为事实,他没有因私废公,而是给予仆固怀恩以严厉打压。

后来,仆固怀恩兵败被杀,他引来的吐蕃大军也被郭子仪击败,郭子仪得胜还朝,被唐代宗册封为尚书令,位列宰辅之一,但他三次上书不接受任命,这让唐代宗十分感动,还说他高风亮节。

因为郭子仪懂得适可而止,从不炫耀战功,也不居功自傲,保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姿态,因此得到了唐代宗的信任。

并且,郭子仪还做了两件很聪明的事情,那就是以德报怨,成功化解了他与宦官的矛盾,这对他最终全身而退,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仆固怀恩造反之后,郭子仪率军前往平叛,与吐蕃大军进行大战,鱼朝恩趁他不在京城,让人将他父亲的坟墓给挖掘了。

祖坟被挖,郭子仪本该生气,群臣也都很担心他因此造反,但他既没有生气,也没有造反,而是全心全意致力于攻打吐蕃。

等到郭子仪得胜还朝,唐代宗跟他谈及此事,他却对唐代宗说,我长期领兵在外,很多时候无法阻止士兵损坏别人的坟墓,现在我家祖坟被挖,可能是上天的惩罚吧。

鱼朝恩得知此事后,感到无地自容,对郭子仪的大度感到敬佩。后来,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到家中赴宴,可能对他不利,宰相元载探得消息,提醒他要注意,但他毫不在意,而是带着少量随从就去了鱼朝恩家里。

鱼朝恩感到很奇怪,就问郭子仪为何带这么少的随从,他就将元载的话告诉鱼朝恩,鱼朝恩听完更为惊讶,对郭子仪说,要不是您是长者,我可能就不起疑心了,那样您或许就危险了。

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

因为这两件事,鱼朝恩觉得自己长期针对郭子仪,郭子仪却从不报复,再加上那时候战争已经平息,郭子仪对他也没什么威胁,他便不再找郭子仪的麻烦了。

在搞定鱼朝恩之后,整个宦官集团也没有继续围攻郭子仪,郭子仪因此平安无事。

第三,郭子仪急流勇退,并与皇室进行联姻,从而确保自身安全。

郭子仪一生共有八个儿子,其中至少有三人在战乱中被杀,到安史之乱平定的时候,他活着的最大的儿子,是他的第六子郭暧。

那时候,郭暧不过十几岁,因为父亲郭子仪的巨大功劳,他得以成为豪门显贵公子,受到万人瞩目。

后来,郭子仪因为击败吐蕃而立下战功,他多次谢绝唐代宗的赏赐,唐代宗便将升平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郭暧。

升平公主是唐代宗宠妃崔贵妃的女儿,虽然不是嫡女,却很受唐代宗宠爱,而自从她嫁给郭暧之后,郭子仪与皇室的关系也更加紧密了。

因为与皇室联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郭子仪的安全,并且他对待升平公主的做法,也就是醉打金枝的故事,也让唐代宗十分赞许。

773年,郭子仪再次率军击败吐蕃,这个时候的他功勋卓越,朝中无人出其右,他的权势和地位也可谓如日中天,大有功高震主的势头。

第二年正月,郭子仪班师回朝,唐代宗准备对他大加封赏,但他却突然哭着对唐代宗说,我年纪都这么大了(当时已经七十六岁了),您还是让我休息一下吧?

但由于那时候吐蕃十分强大,只有郭子仪可以将其击败,唐代宗便没有准许他退休。

一直到779年唐德宗继位之后,才批准郭子仪从军中退休,但依然担任太尉、中书令,唐德宗还给他赐号“尚父”,以示对他的尊敬。

自那之后,郭子仪就不怎么过问政务了,而是在家饮酒作乐,并牵线搭桥,让郭暧的几个儿子和女儿与皇室再次进行联姻,从而进一步维护了家族的安全。

781年,郭子仪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他去世之后家族依然十分强盛,在唐朝后半段历史上享有极高地位。

郭子仪功高震主,长期遭到忌惮和打压,之所以能全身而逃,免遭杀身之祸。

主要是因为他够忠心,会做人,不贪功,不争权夺势。

从而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再加上他与皇室进行了联姻,又知道急流勇退,因此结局比较好。

0 阅读:20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