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张国焘被人称猪八戒,漫川之关之战嚷要分伙,幸亏陈昌浩顶住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4-08-15 17:08:39

我们看《西游记》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猪八戒,性格憨厚,力气大,但好吃懒做、胆小、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难分敌我,好进谗言,他常常想捉弄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更为严重的是劳动态度很不积极,意志不坚定,还会搞分裂,遇到工作就想推,遇到危险就想躲,遇到挫折总是嚷着要散伙,分行李,回高老庄。

这一点,红军长征结束之后,在批判张国焘的一次大会上,有人指责他是猪八戒,同时,还受到红四方面军很多高级干部的口诛笔伐甚至是拳脚相向,使这名平常心胸狭窄、争强好胜,,虚荣心和权力欲极强,,狂妄自大,容不得别人对他的反对,一向以老大自居的他非常不爽。其根本原因是人家形容他是个猪八戒的,在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中,充其量就是个老三,地位不高。再者来说,老猪在书中一向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

那么,张国焘为什么会受到自己曾经的下属强烈反对,又被人称为猪八戒,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关乎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次战役——漫川关突围战,此役中张国焘的表现和所作所为,的确让后人无比愤慨。

1932年10月,由于敌人强大和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老蒋的第四次 “围剿”,伤痕累累的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分成左右两路纵队,从四姑墩出发,越过平汉铁路向西转移,开始了长征。红军主力的移动,无疑让老蒋无比兴奋,在运动中消灭对手他认为是自己的拿手好戏。

老蒋判明了红军的去向,号令各路纵队紧紧撵了上来。对这支处于强敌重重包围之中,不仅丧失了根据地,更严重的是,对丧失了群众支持的疲乏之师来说,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红军所经过的新野、邓县、淅川地区,由于连年军閥混战,和旱涝虫害,到处是一片荒芜。村庄变成了废墟,田野里长满了蒿草,难闻鸡鸣狗吠,难见人迹炊烟,即便有时走到有人烟的地方,筹集粮草非常困难。

特别让红军队伍感到困惑的是,由于当地群众在反动宣传的欺骗下,谁也不敢与红军接近,任战士们站在门外给他们说上多少道理,村民们总是一言不发地听着,官兵这才深深地体会到丧失根据地的痛苦与无奈。这一切给部队的行军、宿营、筹集粮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官兵们只能靠野果、野菜充饥。严寒难敌,则将枯草捶绒充做棉花,聊把夏装改冬装。

此时,老蒋急令周边各部队对其进行围追堵截,通过一个多月的调兵遣将和紧急行军,陕军杨虎城部、42师(师长冯钦哉)、44师(师长萧之楚)、51师(师长范石生)、65师(师长刘茂恩)计4万多人,同时,还有数个师3万余人也赶至漫川关东、北、东南和东北侧,将红四方面军主力压缩漫川关地区的云岭、碾子坪、康家坪、板庙、万福间10余里的峡谷之中,进退不得,随时面临着被全歼的危险。

对于漫川关战役,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记载:“敌众我寡,地势险恶,就剩下机关枪能交叉射击到的那么个口子可以突围,的确到了危险至极的境地……幸亏敌人刚到,合围圈不够严密,我军决心果断,行动迅速,利用夜间突围奏效,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红四方面军已经离开鄂豫皖根据地三千多里,一路紧急行动途经这一带的地区没有建立根据地,没有地方组织,也没有红军游击队,后勤补给极度困难,更没有当地群众的通风报信,一路上像看不清道路的盲人一样险象环生,直到红军全部进入这里的时候,前面已经有一个师的兵力占据隘口,已经抢先据险扼守,从前面堵住了红军前进道路。

尤其是这个时候,当地已经进入寒冬天气,北风呼啸,漫山遍野一片枯黄,四周的山峰已被白雪覆盖,云雾弥漫。由于红军长途行军,部队且战且走,战士给养已经消耗殆尽,草鞋磨破,一双双脚板也都裂口流血,伤亡、掉队甚多,没有得到修整和补给,已疲惫不堪。两万余人陷入首尾难顾,重型炮火难以施展,更难以组织有效反击的困境。面对的是养精蓄锐精锐之师的合围,一时军情十万火急。

漫川关,古为秦楚边界,今为陕鄂之边界。位于陕西商洛山阳东南边睡70公里的漫川镇,是千峰万壑的秦岭山中的一个小镇,周围都是2000米以上的大山,仅有几条羊肠小道通往山外,地形十分险要。据史料记载,汉中盆地,历史上赫赫有名,曾是汉刘邦养精蓄锐、回定三秦、进取天下的战略出发地,因此,出秦岭,据汉中,成为这支部队的行动目标。

本来,红四方面军行进漫川关,完全可以快速经过,然而,此时张国焘却召开会议,在会上侃侃而谈,乐观地认为:“这一带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北靠伏牛山,南傍鲍鱼岭,又刚好在丹江和汉水之间,人口众多,粮米颇丰,非常适合建立根据地。部队转战数月,人困马乏,应立即停止西进,就地休整,补充衣粮,伺机建立根据地。”

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总指挥徐向前,在这次会议上持反对态度,特别强调指出“敌主力此刻死死咬住红军不放,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左右各侧亦围困,一路追着打,红军随时面临着被一口吃掉的危险,我们不能就地停留,必须趁敌人立足未稳,向西强行穿越漫川关,迅速摆脱敌人。”然而,苦于张国焘的坚持和淫威和盲目乐观,红军主力错过了快速通过的机会,从而给敌人留下调兵遣将合围的时间。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这次红军主力虽然有二万多之众,但实际上真正的战斗力量才一万多,而老将刚调动加上赶来的精锐足足有十万之众,从四面八方把红军压缩在这个狭小地区,而且是悬崖峭壁的峡谷荒山之中,完全符合兵法上围而歼之的条件,因此,敌人总指挥还狂妄地叫嚣:“漫川关,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坟墓!” 企图在此将红四方面军一网打尽。

由于军情紧急,命运关天,前途未卜,直接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的生死存亡。因此,这次战役过去几十年后,红军前线领导作战的指挥员都有回忆录。据记载,得知红军主力被围之后,身为方面军一把手的张国焘惊慌失措,一改前些日子盲目乐观要在此建立根据地的想法,随即在漫川关以东的康家坪召开军队高层领导人会议,他最先发言先拿出兵法说道:兵力少于敌人时,最好选择逃跑,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都不如敌人,那么一定不要开战。所以,弱小的军队最好不战,如果坚持硬拼,其结果必然是被强大的敌人所消灭。

接着,张国焘在会上大言不惭明确指出:“我军没有后勤,没有补充,又处在如此险恶的地形条件下,要死守是不可能的,那样最终只能被敌人各个击破,最后导致全军覆没。我的意见是,红军主力分成多路突围,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能突出去多少人算多少人,突不出去的就地打游击。

“分散突围”四字一出口,所有指挥员们无不震愕,但是,张国焘那种“非常时期不容讨论”的独断作法,以及大肃反留下的后遗症,使他们不敢直抒自己的胸臆。许许多多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凝聚到政委陈昌浩和总指挥徐向前脸上。

此时,毕竟资历与其相当的陈昌浩首先站出来顶住他要分散突围的主张,他认为分散突围,就是死路一条,部队如果分散,就形不成战斗力,而且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就好比一大块肉,敌人一口怎么也吞不下去,分散了,割开了,敌人就能各个击破,一口一口地吃掉。并强烈主张:全军攥成一个大拳头,坚决打出去,把敌人打痛,寻找敌人布防的薄弱环节,一举突出重围,才有一线生机。

政委陈昌浩与总指挥徐向前的坚决反对分散突围的主张,得到了与会所有代表的一致拥护,成为孤家寡人的张国焘没有办法,只好同意陈昌浩他们的意见。随后,陈政委与徐总指挥对突围战精心部署:一是决定在敌人相对薄弱的北山垭口作为突破口,集中精锐撕开口子;二是突围时间选定红军最擅长的夜战,确保给敌人以有效压制,随后机关及非战斗人员能顺利通过;三是要快速出击,力争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时,打敌人以措手不及,自动溃逃让路;四是进攻必须猛烈,从开战到结束始终能占主动,彻底压制敌人,让其无还手之力;五是突围中,各师、各团要搞好协同,有组织、有秩序,不得混乱,互相支援,互相掩护。

一切布置妥当,当天晚上,天色矇眬,乌漆墨黑,政委陈昌浩率警卫排亲临突围尖刀团12师34团(团长许世友)前线,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勇士们犹如猛虎下山,瞬间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阵,顿时阵地枪炮声大作,杀声冲天,此是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红军就已经来到了眼前,守敌慌乱不堪,有的弃枪而逃,有的跪地求饶,有的欲意反抗被当场击毙。面对溃不成军的守敌,很快就在两敌之间的结合部上打开了缺口。如梦初醒的敌指挥部得知红军要从这里突围,军长急令大部队退后十里设置阵地,组成第二道阻击阵地,企图阻止红军向纵深发展。

军情紧急,命运关天,前途未卜,必须坚决勇猛,分秒必争。陈昌浩清楚地知道,倘若不突破这一关,前面的一切都是白废,他他亲自率队上阵,看着眼前渺无人烟的峡谷,两侧如刀削斧劈般陡峭,仰头只能望见不大的天空,谷底溪水没过小腿,冰冷刺骨。谷底乱石遍布,红军战士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谷底探道疾进。迂回抢占了北山垭口右侧高地,几个勇猛的冲锋,削弱了山梁上敌人正面的火力。

在北山垭口,政委陈昌浩站在最危险的道口指挥部队,他瞪着熬红的眼睛,穿着单薄破旧的军装,满脸尘土,裹着泥、汗、血污挺立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呼啸的枪弹声中,不时传来他们坚定的声音:“快,快,再快一点!冲过垭口就是胜利……”一营战士趁机一个猛冲,击退了山梁上的敌人,迅速夺取了敌人垭口最前沿的小山包,敌人开始组织反扑,企图封闭突破口,使包围圈重新合拢。此时,这支队伍在陈昌浩的带领下,已经作“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了,打得异常勇猛。敌人万万没有料到,红军会如此迅速地赶到。

敌人要固守,红军要杀开一条血路,这注定是一场血染的路!政委陈昌浩深入一线亲自冲锋,大家凝望着政委勇敢、沉着、刚毅的脸庞,感染了所有的红军指战员,战场上所有的人都明白,一旦没有冲开缺口,前面的战斗和伤亡就毫无意义,因此,在他的鼓舞下,每一名红军战士都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形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战场上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刀枪撞击声、喊杀声响成一片。战斗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敌我双方都竭尽了全部力量在拼搏,在厮杀。最终知人败下阵来,逃跑而去。

漫川关战役,红四方面军以2000多人牺牲的代价,战斗人员牺牲率达10%以上,一举攻占了竹林关,占领了通往陕西关中平原的古道,突出重围,脱离了险境,进入陕南,‌最终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向西北转移,‌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再次打破了敌人围歼红四方面军的企图,把包围我军的敌人远远摔在身后,使红四方面军获得了新生。战役不仅彻底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的阴谋,‌而且为红四方面军后续的行动奠定了基础,‌包括越秦岭、‌渡汉水、‌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最后成为拥有精锐之师八万人之众的第一大红军队伍,1955年全军大授衔走出700多位开国将帅。

漫川关这次关乎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突围战,政委陈昌浩顶住张国焘所谓“分散突围”的错误决策,更为重要的是他亲临敌前,靠近指挥,及时且准确地了解指战员的思想情绪及战争实际,有利于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掌握了战争的先机,最终取得胜利,为红四方面军后来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即使到了后来他身受磨难回国之后,比他级别高得多的红四方面军所有的将士,都对他崇敬有加,尊敬地称他为“老首长”。

反过来说在漫川关屡次决策错误,特别是招致红军被敌人四面包围,遇到危险就想躲,遇到挫折总是嚷着要散伙,分行李,叫着“分散突围”的张国焘,所有的指战员都私底下称他是“猪八戒”这一类的人,当然,他表面上对这个称呼很抵触,但实际上从他后来在《我的回忆》一书中写到漫川关突围时说:“陈昌浩的行动极为敏捷,约一个半钟头,他就带十余骑扼守住那条小路的隘口了。敌迟到了一步,最后全面胜利……”

要知道,张国焘这本书极少夸人,更是吝于颂人,毕竟他写书的时候脱离了阵营,并不受到任何派别的干扰,唯一可以理解的是,在这次生死存亡的漫川关突围战役,陈昌浩的确起到了最为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顶住他所谓的“分散突围”主张,也可以说从侧面理解,张国焘对自己“猪八戒”形象的默认。

4 阅读:933
评论列表
  • 乆亍 11
    2024-09-03 20:29

    张国焘是名副其实的猪八戒,最终还是散伙而去[捂脸哭]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