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服更比易帜难|改革的边界在哪里你知道吗?

通鉴锐圆 2024-02-11 09:45:58

视频加载中...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上面这首诗,是当代历史学家翦伯赞所作。近现代史家对赵武灵王推崇有加,梁启超甚至称他为“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盖因他一能变革,二敢抵御强权。

赵武灵王在赵国整个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位君主,也是最悲催的一个君主。他后来是被活活饿死的。这是一个人伦悲剧,也是一个政治悲剧。这个悲剧的底层逻辑深挖细挖的话,也挺有意义,且听锐圆慢慢道来。

赵武灵王这个时期,他把自己的眼光望向北方。

就是说秦国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直接发生关系的、最悲催的是韩国,受影响最大的是魏国和楚国,齐国在远方还起着一种离岸平衡的作用。而这个时候,赵武灵王似乎就有精力向北经略。

他先灭了中山国。

我们都知道,魏文侯曾派乐羊灭了中山国,但是中山国后来复国了。一是中山国对魏国来说是飞地,不好管理,二来,当时的列国对这种干脆灭掉一个国家的事,还是比较警觉的,甚至是忌惮的,也会干涉的。大家要寻求和保持一种平衡。

在这种气氛下,这些中小国家似乎还能活得下来,还有复国的可能,但是越往后,小国越难存活。

赵武灵王在这个时期就把中山国再灭一次,好像没有看到他国的反对。这样,赵国控制了现在山西北部甚至更北。还包括河北的西北部。他控制的这个地区,正好是400毫米降水线,正好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交错的地方。

说到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汉人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我们读历史书,经常会碰到匈奴、乌桓、鲜卑,羌、氐、羯以及后来的什么柔然、突厥、回鹘,再后面还有什么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清……,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在这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原帝国威胁,挑战,灾难。同时也是中原文化或者华夏文化的添加剂、催化剂,或者就是一个参与反应的有效成份。有学者讲过——是不是恩格斯讲过的,我记得不太清楚了,大概的意思是,游牧民族或者野蛮民族——说得再狠—点,他们的野蛮之血,注入到成熟的、甚至成熟到糜烂的文明身体中,可以让这个文明重新振作起来,焕发光彩。

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块合金钢的话,这里头一定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这个元素。这是我们今天的史观,是我们今天的民族观和世界观。但是读史书读到夷狄侵掠中原的时候,还是要生气!

赵武灵王和游牧民族打交道的时候,他发现骑射在战争中的效率非常高。当时中原比较主流的还是车战,或者是步战。关于车战这种形式,之前说过,一乘战车,中间一个御手,两边两个武士,挥舞着很长的戈,周围还有若干个步兵保护。

车战是一种贵族的打法,甚至是一种文明的打法,有这种奥林匹克比赛的精神。

我们两个国家发生了矛盾了,发生了冲突了,非要用武力解决的时候,我有多少乘,你有多少乘?如果我们两个差得太多,那就不用打了,就像现在有的体育项目分等级,不在一个量级上,就不在一起比了,输者必输,赢了也胜之不武。但是在同一个量级的时候,我们就约到一个地方去打。我们都驾驶着战车,那不得约个宽敞的地方?如果在泥泞的旷野或者山路上,谁的战车都都跑不起,怎么打呢?

所以这个车战相对的来说,是还比较文明的。兄弟之国打一打意思一下,胜负很快就能分出来,认输就认输,最多割地赔款,一般不会灭国,也不会大肆屠杀平民和俘虏,到了赵武灵王这个时代,大家已经没有那个贵族范了。你死我活,往死里打,还要霸占土地,尤其是秦国。

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可以说对战争重新做了定义。就是参战人员的范围更广了,以前是贵族或者是专门的武士才上战场,秦国鼓励耕战的政策,就是把广大的农民也裹进了战争。就是全体老百姓都参加了战争。

这种情况下,怎么获得军事上的更高的效费比,有作为的国君就会很认真的去思考这个问题。

赵武灵王的解决方案就是向胡人学习,咱普及骑射,放弃车战。现在习惯讲“胡服骑射”,但是实际上应该是“骑射胡服”,先有骑射,后有胡服。穿胡服和骑马是有内在关联的。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如果仅限于军队,估计也没有那么大的反响,当时也不会遭到太多的反对,历史也不会浓墨重彩的书写。

清末的时候。满清政府让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新军,使用的是德国陆军的装备,遵循的也是德国的《步兵操典》,甚至穿的衣服都是西式的军服了。当然,他们脑袋后面还拖着一根辫子。满清王朝末期是典型的保守颟顸,但是他们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也非常认同,并不排斥。

赵武灵王他不仅要让他的军队要骑射,也不仅要让他的军队胡服,关键是他要让自己的文武大臣、要让赵国所有的贵族都要胡服,这个叫“易服”。易服比易帜还难。

什么叫“易帜”呢?我们都听说过“东北易帜”,就是在北伐时期,张学良宣布老蒋向投诚,他和老蒋换了帖子,就宣布东北承认国民政府。就是说我改变了政治主张,改变了效忠的对象。

城头变换大王旗,改变政治立场,改变效忠对象,这个比改变衣服要容易。

胡服骑射在赵国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包括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就坚决反对。公子成在赵武灵王父亲赵肃穆侯当国君的时候就是相国,在赵国有很高的声望。赵国的上上下下都非常反对这件事情。

后来北魏孝文帝的时候,他也要易服甚至易姓,他要让鲜卑贵族整体上进行了一次“全盘汉化”,这次改革虽然成功,其实也为北魏埋下动荡的种子。这个以后会讲到。

满清入关以后,也要求中原百姓以及士人易服剃发。当时明朝的皇帝没了,大明朝被推翻了,老百姓其实也无所谓,但是当满清让中原的士、民易服、剃头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不能接受,于是开始奋起反抗,不惜为此做出巨大的牺牲。

为什么呢?所有这一切就涉及到一个比政治立场更底层当然是更强大的一个东西,就是文化认同。

0 阅读:0

通鉴锐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