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90年,晋武帝驾崩,以此为分界点,时代开始走下坡。诸王为争夺权力,形成16年的内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间的政治动乱,是一场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前后共16年,大致上分为以贾后为主导的第一阶段,以及赵王讨伐贾后开始第二阶段,这之间大约相隔了十年。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统整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引信晋武帝重病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托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及杨皇后之父杨骏共同辅助太子司马衷 (晋惠帝) 继位。
杨骏怕失势,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高招啊!)。
晋武帝病情加重时,杨骏要求晋武帝让他单独辅政,晋武帝点头默许。
杨骏招来华廙(yi)及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
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晋武帝视而无言,两日后于公元290年5月16日驾崩。
从此进入了杨氏一族独揽大权的局面(外戚专政)。
但晋惠帝的队友贾皇后不满这样的状况,于是先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共谋诛杀杨骏,接着又先后杀害了司马亮与司马玮,掌握朝中实权。
贾后夺权后的将近十年之间,重用张华,政局勉强维持安定。
处理完上一代的问题,接下来当然就是处理下一代了。
先介绍贾谧,其生父是韩寿(「韩寿偷香」典故的主角),生母贾午是西晋权臣贾充(帮司马昭策划杀曹髦的重要人物)的小女儿。
因为贾充没有留下子嗣,贾充死后,在其妻郭槐的坚持下,让外孙韩谧过继,成为贾充先前夭折的长子贾黎民的嗣子,袭鲁公爵,并改姓为贾。
贾谧凭借贵戚的身份出入宫廷,奢侈无度,不守礼节,怠慢当时的皇太子。
贾后没有生皇子,晋惠帝的皇太子司马遹乃谢才人谢玖所生。
事件的起因是为了婚姻大事,贾后拒绝为太子娶韩寿的女儿以及王衍长女(据说长相甚美,而这之中包含了上一代的恩怨 ,因为杨骏当时打算将女儿嫁给王衍,但王衍耻于与杨骏结交,于是装疯卖傻令事情不成)。
太子更因贾后为贾谧娶王衍长女而大感不满,而贾谧亦不退让,甚至因对太子不礼敬而被成都王司马颖当面斥责。
贾谧于是就向贾后中伤太子,当时人都知道贾后有意废太子,中护军赵俊更劝太子先发制人废掉贾后,但太子没有听从。
最终在元康九年(公元二九九年),贾后召太子入宫并将其灌醉,逼其写下言辞悖逆的书信,以此为由将其废黜,囚在金墉城(洛阳西北,八王之乱时一直被当做「软禁」的地方),并杀害谢玖。
次年再将太子押到许昌囚禁。
众人对太子被废都感不满,尤其殿中将司马雅及许超都得太子宠信,想救太子,遂向赵王司马伦的亲信孙秀求援。
赵王当时以车骑将军领右军将军,得孙秀通报后亦同意帮忙,并作出部署。
不过,孙秀却另有计划,怕向来被视为贾后一党的司马伦即使帮太子也势不得其信任,未必有利,遂改向贾后施反间计,声称禁军宿衞中有人谋废贾后、复立太子,以图借贾后之手杀害太子,接着赵王再以杀太子为理由讨伐贾后。
流言传出后贾后果然害怕,赵王及孙秀又力劝贾谧建议贾后杀太子,最终成功令贾后中计,派黄门(宦官)孙虑到许昌杀死太子。
赵王接着准备废掉贾后,与阎和约定在永康元年四月三日(公元300年5月7日)夜晚一更起事。
当晚,赵王对三部司马(官名,类似禁军)假传诏命,声称惠帝因太子被杀要命令他废掉贾后,于是众人都跟他起事。
接着赵王又以假诏命过宫门,陈兵道南,命齐王司马冏率三部司马的一百人进宫废后。
贾后被废后,不久就被毒杀。赵王伦不久就自任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并大封亲信。
不过,赵王伦不堪任大事,事事都听从孙秀,孙秀于是专擅滥权,肆意而为,多杀忠良,和他有私怨的石崇、潘岳也被他诛杀,京中人士都大感不满。
而中护军淮南王司马允亦不满赵王伦等,于是暗中蓄养死士(当年司马昭也用这招),想要消灭他;而赵王及孙秀皆畏惧得禁军军心的淮南王,于是故意晋升其为太尉,实质就是夺其兵权。
淮南王愤而起兵,屡败赵王军,并逼得赵王躲在树后狼狈避箭。不过,赵王之子汝阴王司马虔就派司马督假称有诏助淮南王,骗得淮南王下车受诏,乘机杀害他,淮南王的起兵因而失败。
另外参与废贾后的齐王冏不满封赏不足,孙秀怕他作乱,于是将其调到许昌。
事后赵王集团将心腹都安置在宫禁要职,孙秀更伪造符命,假作皇帝禅让诏书,让赵王于永康二年(公元三〇一年)正月篡位称帝,并送惠帝到金墉城软禁。
赵王登位后为收买人心,滥授官爵,乃至府库根本没有足够储备供其封赏,一些人虽获封爵但没有玺绶,成为仅是有诏命的空衔。
而朝政更全由孙秀所主,不但赵王每事都会问他,连带已发出的诏命都可被孙秀随意改易甚至由其自行作诏。
第一回合赵王获胜!淮南王下台一鞠躬。
三王伐赵孙秀在赵王篡位后封齐王司马冏为镇东大将军,以图安抚他。
当时齐王与成都王司马颖及河间王司马顒皆拥强兵,孙秀很忌惮他们,于是将亲信和赵王旧部安插到三人的僚属中。
不过,孙秀等人的行为引起很多人不满。永康二年(公元301年)三月,齐王谋定,与豫州刺史何勖及龙骧将军董艾共同举兵,并派人联结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常山王司马乂及新野公司马歆四位宗室。
成都王出兵后得各方响应,大军到达朝歌(河南省鹤壁市)时就有二十多万人。
自三王举兵以来孙秀因怕百宫和宿衞将士将他和赵王杀了以结束事件,故一直留在中书省不出。
正当孙秀和党众筹划下一步行动时,四月,左将军王舆就起兵攻讨孙秀,在中书省杀死孙秀等人,将赵王及其三名儿子押到金墉城,并从金墉城迎惠帝复位。
不久,赵王被赐死,三子亦在廷尉刑讯致死,所有赵王任命的官员都被撤换;河间王在此时仍只到潼关,闻讯退兵;而齐王及成都王都率众入洛阳。
齐王自以首先起兵,于是行事专擅,成都王就听卢志的建言,将功劳都推给齐王,并以母疾为由,在朝见惠帝及拜谒太庙后就离开洛阳,回到邺城,赢得四方称誉。
而本因楚王玮而被贬为常山王的司马乂亦获恢复长沙王爵位。
第二回合齐王获胜!赵王下台一鞠躬。
齐王以大司马身份掌政,但他随即大兴土木,并沉迷酒色逸乐,不朝惠帝,亦不视朝政,用人唯亲,大封亲信,甚至加罪不经大司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杀害谏臣;
种种事迹都令众人失望,同时大家也就归心于先前谦退的成都王。
其时任翊军将军的李含只身西奔长安,向河间王声称受了密诏,献计让河间王檄命长沙王乂讨伐齐王,待齐王消灭长沙王后再以此为由讨伐齐王,并以有名望的成都王接掌政事,河间王遂得建立大功勋。
河间王听从,遂于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十二月上表称齐王之罪,率军东进,并命长沙王乂废齐王。
齐王派董艾进攻长沙王,而长沙王率兵入宫,以天子名义进攻齐王府,两军遂在城内激战。
大战三日以后,齐王兵败被擒,被长沙王下令斩首处死,枭首曝尸,其他党羽都被诛杀三族,齐王三子皆被囚禁在金墉城。
齐王下台一鞠躬!
长沙王大出河间王所料战胜齐王,并以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留在洛阳中主政,遂令原本的计划不能成事。
河间王于是命李含为河南尹,让其与侍中冯荪及中书令卞粹等杀了长沙王。但事与愿违,最终李含等人被长沙王所杀。
另一方面,成都王颖虽然以大将军、录尚书事身份遥控朝政,长沙王每事亦都会询问身在邺城的他,但他还是不欲长沙王在内妨碍他,于是就与河间王联手要除去长沙王。
河间王即以李含等被杀为借口出兵,成都王司马颖亦响应,二王声明要废掉长沙王权力。
河间王派张方率七万精兵攻向洛阳,成都王就亲率大军进攻,面对二王来伐,长沙王受命为大都督拒战,两军自八月攻战到十月,最终长沙王击退来攻的张方,逼其守垒自保,但无法消灭张方军。
另成都王攻至洛阳,朝廷试图凭借成都及长沙二人兄弟的关系展开和谈,试图平息干戈,但成都王不允,于是战事持续。
长沙王屡败成都王军,杀俘共计七万人,洛阳虽然爆发饥荒但兵众仍然坚毅抗敌,连张方也觉得不太可能成功,想要退兵。
不过,司空东海王越却怕长沙王撑不下去;
于是在次年(公元304年)正月联结殿中诸将把长沙王囚于金墉城,众士兵愤恨战事功败垂成,打算救出长沙王以继续作战,竟让东海王下杀机,将长沙王送到张方那里,以绝众心。
张方于是将长沙王杀死,二王于是取得胜利。
成都王、河间王获胜!长沙王下台一鞠躬。
成都王战后获增封二十郡,升任丞相,但不久就返回根据地邺城,由东海王守尚书令作为留守。
不久河间王更表奏废掉太子清河王司马覃,立成都王为皇太子。可是,成都王将洛阳的乘舆服饰都迁到邺城,杀害他忌惮的殿中禁军,将宿衞都换成自己的人;
表现更是骄奢,有无君之迹,又重用亲信孟玖,加上上一年领兵出征荆州乱民张昌时所表现的「恃功骄奢、百度废弛」,皆令朝野失望。
永安元年(公元304年)七月,成都王当上皇太子五个月后,右衞将军陈眕、长沙王旧将上官巳等人于洛阳起兵讨伐成都王,复立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
并奉惠帝出征,司徒王戎、东海王司马越、吴王司马晏、高密王司马略等人亦随军,众达十万多人。
大军奉天子来攻的消息震动邺城,成都王亦感害怕,东安王司马繇当时就劝成都王主动归罪,但司马王混、参军崔旷就劝其抵抗;
最终成都王选择抵抗,抵抗成功之余还得到了天子,于是下令改元建武,杀死建议投降的东安王,并置百官,生杀大事也由自己决定,并在邺南郊祀。
此时洛阳由河间王的大将张方控制,而张方军在洛阳胡作非为,时间久了士兵更有西返长安的意图,张方此时率兵入宫掳掠并抓惠帝到自己营垒中,更差点要将洛阳宫殿焚毁;
接着张方就率军带惠帝等人西赴河间王的根据地长安。同时河间王表废成都王皇太子之位,遣其归国,改以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子。
张方强迫惠帝西迁的行为令天下愤怨,东海王司马越乘机于永兴二年(公元三〇五年)在徐州起兵讨伐河间王;
并得兖州刺史东平王司马楙、都督青州诸军事高密王司马略、东瀛公、平昌公司马模、都督豫州诸军事范阳王司马虓及王浚等人支持,更获推为盟主,声言要迎惠帝东归洛阳,更得不少朝臣支持。
河间王知东海王等起兵,一度打算退让,接受其送帝还都,分陕而居的条件,但为张方所阻,于是下令免去东海王等人的官职,命其还国,亦派张方率兵十万讨伐。
隔年五月,河间王最后所派的马瞻及郭传于霸水战败后,讨伐军就攻入长安,迎惠帝东归,河间王则出逃。
在东海王将祁弘护送之下,惠帝在六月返回洛阳,改元光熙。成都王在惠帝东归被捕,囚在邺城。
同年十月,假传诏命将其杀死。惠帝东归后长安由镇西将军梁柳所守,但马瞻随后就击杀梁柳,复取长安,并迎河间王回城。
十一月,惠帝中毒去世,晋怀帝立,朝政仍由东海王主掌,并在次月藉召河间王入朝任司徒的机会在途中杀害河间王。
东海王接着主导晋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为止。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八王之乱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五胡)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西晋灭亡。
之后晋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