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史

强强聊历史 2023-03-01 23:58:04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上海的城市马拉松赛最早是在西方运动联合会的倡议下进行的,1929年四月举行了第一次的比赛。

其后,马拉松促进协会、宏口越野队等本地运动团体,也相继发展起来,并相继担任比赛的主办单位。

在上海现代马拉松赛的发展历程中,以42.195 km为赛会目标,但受制于运动员自身实力及线路规划等因素,未能在上海成功举行。

上海体育协会主导时期

1908年十一月成立的上海体育协会在1909年开始准备第一次上海马拉松,只不过当时只有八个人参加,所以一直没有成功。

上海业委会从失败中吸取了经验,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是赛程太远,因此,他们希望在秋季举办一场更近一些的赛事,但是,这种赛事一直到年底都没有举行。

1911年,当时的上海市业余运动联合会秘书弗兰克·怀特又一次提出了举办上海马拉松赛的建议,希望能把路程减少到20-22公里,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一九二六年,上海运动总会举行了第一次国际田联运动会,《大陆报》建议在运动会的项目安排上增加一条“全马”,最后,为了检验在上海举行的马拉松赛的可行性,《大陆报》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但最后,还是将万米赛跑纳入了运动会的日程。

在实况赛事上,这个新的一万米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是两日赛事中最精彩的一项。

正因为如此,《大陆报》才会如此强烈地要求举办一场26公里的马拉松,上海体育教育协会一直以来都是致力于推广体育教育,上海市民也是如此,为什么不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第一次上海马拉松也办好呢?

上海运动联合会对此曾作过严肃的探讨,并决定在一九二七年春天举行上海马拉松赛,但不是完全的全马赛,而是一种改良的马拉松赛,但最终未能如愿。

上海第一次马拉松是一九二九年四月二十八日早上八点四十五分举行的,是上海田径协会举办的,地点在上海,线路依然是万国马拉松,全程为七英里。

比赛组织委员会的主席是贝恩,另外还有七名副主席,其中包括世界竞走比赛委员会的主席斯皮尔曼,以及比赛秘书麦肯纳。

第一次马拉松的赛程,正好是上海万国商会每年一次的教堂大游行的日子,但由于日期已定,组织者认为改变这个日子不太方便,建议人们先去看一眼马拉松,然后再去教堂大游行,直到比赛结束,他们才到终点,去看最后一场马拉松。

而在这一天,主办方也希望能请到 Pathe公司,为他们进行录像。

从比赛前在新闻上公布出的运动员名单来看,这些运动员来自中国精武运动协会,上海体育协会,英国皇家陆军,英国威尔特陆军,美国海军,韩国体育俱乐部,日本体育协会。

华人的黄胜白,陈虚舟,刘祥垄,鲍子弼,只五有个人参加了比赛。

最终葡的李梅迪以1:48:15荣居第一。

第2届上海马拉松赛是在一九三○年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八点五十分开始的,19人参加了这次马拉松赛,其中14人在指定的时间里跑完了全程,还有2人未跑完全程

最终的成绩是,法国弗顿夺冠,李梅迪第二,距离仅二三码,跑完了一点四十九点三十五秒,中国选手陈旭舟,辽宁选手赵德新,因为缺乏经验,一开始还能保持体力,但很快就体力不支,在虹桥路的同学会门口,体力不支,不得不放弃。

第三届上海马拉松,并不像前两届那么顺利。

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七日,在马拉松赛开始之前,上海马拉松赛的主办方和参赛者们,曾经举行过一次会议,讨论过要不要将这场比赛延续下去,最后,他们决定,只要有更多的人参加,并且有更多的资金,那么这场比赛,就可以在五月二十四日举行。

在一九三一年四月二十四日举办的一次特殊会议上,组委会最后决定,将这一天定在五月二十四日。

由于赛马场被中国业余运动联合会预定,组委会还写信通知中国业余运动联合会,将这一天的时间,调整到了六月六日和七日,并将赛马场的观众席作为最后一天的终点。

这一次,组委会将赛事命名为“上海马拉松赛”,这一次的赛事将完全是一场个人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有一个团队来报名,这一次,所有的参赛者都可以报名参加。

最后,70名参赛者中,葡葡萄牙的李梅迪,以1小时50分15秒的速度,获得了第2次的冠军。参赛的运动员中,有28位是由中国运动。尽管中国运动员没有获得第一,但是他们占据了第二到第六的位置。

比赛正值下雨天,但观战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减少,雨后的道路都是水泥路,很是艰难,但观战的人还是很多,一路上络绎不绝,足足有上千人,可以说是人山人海。

马拉松促进会主导时期

1931年4月,由西方人主办的“上海马拉松赛”在上海举办,此后,“都市马拉松赛”便陷入了一种“冷清”状态。

尽管,上海人运动联合会也曾几次提出提案,但由于资金的原因,最后还是未能实施。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的“大衰退”给上海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得上海在举办“马拉松”的时候,筹集资金成了最大的问题。

一九三四年三月的《大陆报》曾写过一篇文章,“马拉松的狂热粉丝很多,但仅仅依靠他们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赛事能否成功,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经费。

上海体协觉得,在这种大衰退的情况下,不应当再对那些生意人造成更多的压力。一九三六年末,华德电灯泡厂的厂长马文钧、著名足球运动员徐步云、吴祯祥、黄一飞等人,联合组织马拉松赛,推广马拉松赛跑。

早在上海马拉松赛的起步阶段,这个机构就已经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规划。

由城市马拉松赛促进协会主办的一项长距离比赛,从每一公里开始,每一公里增加三公里,希望参赛者能循序渐进,不要被漫长的路程所吓到。

促进马拉松运动协会的目的,就是要在一九三七年再举行四届,逐步扩大赛程,使之与马拉松运动接轨,这样就可以在上海举行一场正式的、一年一度的、有组织的马拉松运动了。

由马拉松队促进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市区马拉松赛在一九三七年一月一日举行,参赛人数超过一百六十人。

这次大赛受到上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比赛路程,从沪西白利南路到忆定盘路的出口处开始,经过中山路,林肯路,霍必兰路,白利南路,北新泾罗别根路,郑家桥虹桥路,交通大学,海格路,忆定盘路,再回到原来的位置。

赛事期间,主办单位特别邀请了曹家渡消防车为赛事保驾护航,并由滨海中学的少勇队和童子军协助维护现场。最后,王正林以1小时15分26秒夺得第一,第二名是吴文林,第三名是凌学文。

由于《申报》刚刚结束了三天的假期,所以关于这场比赛的细节,报纸上并没有做过多的报道。

原本计划在四月十八日举行的第二届市区马拉松,因为下雨,只有一半的人参加,所以只能延期到四月二十五日。

一星期之后,由于连日来的雨水,道路仍然很湿滑,比赛组委会只好把比赛路线从原来的16公里变成了14公里,而121名运动员却仅有62名参加了比赛。

为了让参赛者更有动力,大赛组委会还为他们准备了一场比赛。

除了滨海中学的童子军、曹家渡护卫队成员和警署的警员,以及曹家渡消防队的消防车,都参与了这场赛事。

比赛开始后,参赛者一窝蜂地冲了出去,当他们赶到凯旋路时,正好是列车经过,木栅关上,大部分参赛者都堵在了铁路一侧,只有李度安和马日吉先一步通过,但在比赛即将结束时,著名长跑运动员王正林突然爆发,夺得了第一名,李安度则拿到了第二。

虹口越野队主导时期

在上海举行了两次马拉松比赛之后,“马拉松促进协会”就消失在了媒体的报道中,而“马拉松赛”的发展也被推迟了。

尽管这个机构对于中国马拉松的发展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他们的活动计划和免费的报名方式,还是让人感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自那时起,奋力推动上海城马拉松赛的就是虹口县的越野队。虹口县越野队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八日正式组建,陈宏才是第一个领队,王烈狄是第二个领队,秘书是梁耀庭。

该运动团体致力于推动长跑运动的发展,以吸收商界和教育界的年轻人为主体,与“白虹”、“华光”、“邮政”、“流星”、“中华”等都是民国时代沪上著名的“长跑团体”。

红口县的队伍,在建立之后,不仅组织了很多次的队伍练习赛,还和复旦、沪上等地的其他学校进行了友好的比赛,更是以在江湾的比赛中,为国家争光为己任。

与上海田径协会、马拉松促进委员会等机构不同,第一次举办马拉松比赛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他们将比赛的名字改成了“中外马拉松慈善比赛”,比赛结束后,参赛者获得的奖金将会以现金的方式捐给难民救济委员会。

为了这次比赛的顺利举行,虹口越野足球队召开了五次筹备会议。

为了保证所有的参赛者都能按时参加比赛,马拉松赛一开始就制定了一项规则,参赛者可以免费参加比赛,但必须缴纳国币二角的押金,比赛结束后会在比赛结束后退还,中途退场的参赛者是不会被收取押金的。

但这个办法并没有奏效,虹口越野队在一份通知中宣布,取消了押金的要求:“从即日起,截止到本月底,于下个月二十四日晨举行,不收取任何费用,上一次报名的参赛者,从今日起,将退还上一次报名的参赛者所交的押金。”

为了发展马拉松,虹口越野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他们将主办一场二十六英里的马拉松,计划在两年内,在春冬二季进行,而洪口越野团主办的二十六英里三百八十五码马拉松,将在今年5月底结束。

尽管这个两年一度的计划,比起促进马拉松赛一年四度的计划要轻松得多,但是,它终究没有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马之梦。

第一次竞赛是在一九三九年六月十一日举行的。线路是,静安寺路与同孚路交界处,经愚园路,左拐进入凯旋路,到悖信路,然后穿过大西路和地丰路,忆定盘路,海格路,然后从福煦路进入慕尔鸣路,白克路,最后经愚园路,最后从南边进入上海中学成都路,计程13里零90米。

报名人数为一百四十七人,其中六十人因弃权而退出,因此只有八十人参加,关友文、毕斯、张亮、凌雪文等人都没有参加,使比赛变得索然无味。

比赛在一声枪响后,便有一辆来自工部局警方的车辆为参赛队引路,一路上,观众多山,人数多达万余,可谓是史无前例。

最后的胜利者是王政霖,他用了一个小时6分34秒,赛毕由周嘉吉颁奖。袁履登大奖颁给第一王正林,陈济成大奖颁给第二刘光发,高怀德大奖颁给第三金福。

在第2届的时候,这个项目的名字最初被命名为”沪公共17公里马拉松”,后来被命名为“17公里国际马拉松”。

但是,到了最后,英国的利孟斯、赫特逊、俄国的斐丁等西方赛者都不能参赛,于是,这场马拉松就变成了只有中国人参赛的马拉松赛。

所以《申报》上就把这次比赛称为“17英里的全沪开放马拉松比赛”。

从静安寺路到同孚路,经过戈登路,海防路,兴卡坡路,胶州路,愚园路,凯旋路,安和寺路,哥伦比亚路,大西路,地丰路,福煦路,返回慕尔鸣路,广夏中学,在操场上绕三圈,到达终点。

这一次的缺勤人数更多,原本有九十五人参加,现在却有四十一人缺席。

以王正林的表现而论,他在第一个到达终点的时候,以1小时20分9秒的成绩结束了这场比赛,并获得了张嘉箴女士的奖项。

第3次比赛被确定为一九四零年二月二十五号,距离加到二十一英里,比赛的名字被确定为“中国和外国的21英里马拉松比赛”。

不过,后来《申报》上关于该赛事的报道,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了一个相同的话题,那就是“延期公告”。

从二月二十五号到三月三十一日号,然后是四月二十二日,五月二十三日。

《申报》上对本届赛事的报道,最终定格在这样一句:“沪中西开放21公里马拉松,原定于这个月十九日,但由于今年田径运动季即将开始,运动员们已经做好了在田径运动中为国家赢得荣誉的准备,因此,协会主席梁耀庭决定将这个赛事延期到秋天,直到第十三个月后才会公布。”

此后,虽然《申报》两次提及洪口越野队有意延续马拉松赛,却始终未能如愿。

纵观现代上海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在城市举行马拉松运动时,存在着许多困难,包括参赛者的招募、会费的筹集、路线的规划、志愿者的招募等等。

上海人最早在上海举办城市和城市的马拉松赛,而他们也发起了“江湾越野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市区的马拉松比赛中,只坚持了三年,而在江湾越野比赛中,他们却坚持了几十年。

虽然在郊外举行马拉松赛很方便,但是对于马拉松赛的宣传,却没有太大的帮助。

所以,无论上海的马拉松赛是哪个组织的,都会想方设法的在自己的城市里举行。

以上海近年来的政治与社会状况,依照万国竞走的方式,无疑是最好的宣传方式。不过,由于赛马场不肯作为赛马的终点,赛马的线路也从公营内地转移到沪西,来自西方的参赛者一天比一天少,上海的马拉松也就失去了国际意义。

总结

虽然上海在近代一直未能达成举办全马的理想,但各机构仍积极宣传上海的马拉松赛,不仅培养出王正林等一批杰出的选手,也为上海建立国后的都市马拉松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The North China Herald

2.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3.申报

4.The China Press

0 阅读:17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