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成大事者做事的顺序

斯威国学 2024-05-23 06:47:26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前面讲到成大事的人要遵循三个原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无为指的是不以自己的需求为做事的根本。这样,人就不会被事情的表象所困扰,事情也就不叫事情,因为事情本就在按道的规律发生。人也不会被感官所限制,味也就不叫味道,因为物质本身就是这样被感官感觉到的。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为什么一个人会抱怨、有怨气、怨恨? 他抱怨的是某些人、某些事,人和事跟这个人有关系,才可能产生怨,没有关系,哪来的怨? 你走在大街上,街上的人是熙熙攘攘,你一个都不认识,难道他们个个对你都有怨恨?不可能。只有在情境中跟你有关系的人,才有可能对你生怨。 对于古代那些横征暴敛的暴君,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百姓感觉被压榨到过不下去,就会怨声载道。公司里的老板,家庭里的父母德行不够的话,都有可能引发员工、孩子的怨恨。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对别人有恩,或者别人对你有恩,但是得不到响应,内心就会失去平衡。有些父母照顾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好吃好喝都给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是,等到孩子长大了,跟父母要一些父母给不了的东西,孩子就会心生怨气,对父母发火。而父母认为,自己给孩子已经够足的了,孩子居然一点都没有感恩之心,对父母发火,也会有怨。 因为大多数人会在大小、多少中打转转,好处要大,吃亏要小,得到要多,付出要少。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的时候,关系越密切,越容易生怨。 有德的人,是反其道而行之,好处要小,吃亏要大,得到要少,付出要多。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当好领导。否则的话,你跟别人一样,什么功劳、好处都是自己的,有问题都是别人的,你如何能做得了领导,没人愿意跟你,能力再强也做不下去。 然而,任何人也无法把一句话说的滴水不漏,把事件做到面面俱到,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情、疏漏、错漏、照顾不到的地方。有怨,就说明情境中有漏洞,而且这个漏洞不小,如何修复呢?是任由怨气扩散吗?是以怨报怨吗?或者是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吗?是要牺牲自我,让他人体会到你对他的爱吗? 当然不是。 我们中国人是报怨以德,这就需要有智慧地去解决。 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第一次去见孔明没有见到,第二次遇到孔明的朋友是非常地有礼貌,关羽和张飞体会不到刘备的良苦用心,怨气很大,张飞说,我随大哥赴汤蹈火,只求别去遭这份罪。 人际关系大师刘备怎么做的呢? 刘备叹了口气,二位贤弟之心,为兄了然,然我之心,贤弟知否? 刘备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的心思我了解,然而我的心思你们却没有去了解啊! 刘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说的话虽然有责备两个弟弟的意思,但是却不会引发两个兄弟的阻抗之心,反而会让两个弟弟产生羞愧的感觉。刘备这一句话就修复了情境,引导整个团队排除分歧,运行在正向的轨道上。 这句话看似简单,然而刘备的表情、语气、语调,语言的内容有任何地方不对,都会出问题。如果刘备不耐烦地说,你们怎么这么不理解大哥呢!大哥要做什么,你们俩别啰嗦,照办就是!这会导致关羽和张飞产生更大的怨气,不利于整体情境的发展。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体会到这些原则的重要性,只有边带团队,边读《道德经》,边读史书的人才能深有体会。在带团队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你遇到的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中国几千年来,什么样的人没有,什么样的事情没有发生过。那些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真正能够长久,能够发展壮大的,必然是遵循道德规律做事。 那么,要想做成大事,顺序是什么样的? 子皮是郑国的执政大夫,他想委任自己喜欢的人尹何做自己封邑的长官,让他边干边学。他认为,时间长了,就懂得怎么治理了。只是子产有不同意见,于是就有了《子产论尹何为邑》的故事。 子产说,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总要让被爱的人得到好处。现在您爱一个人,却让他管理政事,这如同让一个不知道怎样拿刀的人去割东西,会使他大大受到伤害。您爱别人,而使所爱的人受伤害,还有谁敢求得您的喜爱呢? 您对于郑国,好比是房子的栋梁,栋梁断了,椽子将崩毁,我也会被压在底下,怎敢不畅所欲言呢!您有一匹漂亮的锦缎,一定不会随便让人用它学裁剪。大官、大邑是您自身的依托庇护,您却让人去学治理,这样做,岂不是把漂亮的锦缎看得比大官大邑还要重吗? 我只听说学习好了才去从政,没有听说过用从政来作为学习的。 如果这样,一定会有不利。这好比打猎,猎手对射箭、驾车都有经验,就能够获得禽兽,如果猎手从来没有登过车,不会射箭和驾车,他一定会害怕车辆崩毁翻倒压坏自己,哪有时间顾及狩猎呢! 子皮深以为然,于是把郑国的国政交给子产来管,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所以说,天下的难事,必然是从容易开始发展起来的,所谓天下的大事,其实就是把基础的事情做牢,做好。这就是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顺序一定不能反。 了解这个做事的顺序,还需要知道一点,虽然成大事要从小事着手,做难事要从易事着手,第一步其实是要有整体规划,整体思考,有目标,否则,人就会迷失在细节之中。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做好大事,不仅靠对全局的谋划,同时也需要具备对细节处的变化,能够随机应变的能力。 对于管理者来说,尤其需要做的是把吃亏做好,把付出做好。为什么?天下的事情,是得到难还是付出难?当然是得到难。一个人是争好处容易还是愿意吃亏容易?当然是吃亏更容易。天下的难事,把付出做好了,就不难了,天下的大事,把吃亏做好,大事就成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有道德的人从来不做什么大事,他们都是把小事做细、做好,因此他们做的事情看起来都很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一个人如果随意承诺,那么一定会失信。一个人如果把什么都看得很容易,基本上他就处理不了难事。因此,圣人都是把容易的事看得很难,一丝不苟,所以终究不会有什么困难。 关于“信”,前面讲了很多,这里可以着重思考如何看一个人。看一个人值不值得信任,这个人是不是随意承诺,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标准。一个人能不能处理难事,看他是不是把什么都看得很容易,是一个标准。而真正成大事的人,是把容易的事看得很难,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二)
2 阅读:21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