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十年的西域——英雄的大唐边军留下了最后的一丝痕迹

史海微言[已注销] 2022-03-02 10:10:12

位于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佛教石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期,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开凿还要早上三百年。不过这个气势恢宏、设计精巧的佛教艺术宝库在唐朝中期以后就逐渐废弃,当它重新进入现代考古学者们的视野时早已变得衰败不堪。经过了千年风沙的侵蚀和不断的人为破坏之后,现存的两百三十九个洞窟中,还保留有壁画和塑像之类残迹的,不过区区数十个而已。而在克孜尔第223号石窟中,著名学者黄文弼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发现过一处汉文题记,落款时间是在唐朝贞元十年,其余文字虽漫漶不清,但隐约可以是当时戍边于此的驻军所留。

这个不起眼的痕迹之所以值得珍视,是因为它是大唐西域守军留下的最后记录,表明了这支异域孤军直到此时仍然顽强地捍卫着大唐的荣誉、苦苦守护着汉家文明在西域的最后一星火种。安史之乱爆发后,惊慌失措的玄宗父子向各路边军发出了勤王的诏书,河西、陇右,乃至北庭、安西的边镇精锐纷纷回师平叛,吐蕃趁机攻占了河西走廊,使得西域的大唐驻军和移民与汉地的联系彻底断绝。

但是西域的唐军还保留着一定实力,并且可以牢牢地掌控着葱岭以西的安西四镇、北庭以及西州,在数以十万计的汉人移民、和忠于天可汗的西域各国支持下,抵抗着吐蕃的侵袭。此时吐蕃占据河陇,回鹘控制了漠北草原,为了与朝廷重新恢复联系,西域唐军首领不得不暂时亲附理论上是大唐盟友的回鹘,从而得以让派出的使者绕道漠北回到长安。在失去联系十几年后,朝廷惊喜的得知西域仍然坚奉着大唐正朔,于是派出名将郭子仪的侄子郭昕前往安西,宣慰忠臣、颁发封赏。

不过不久后吐蕃集结大军猛攻安西四镇,再次切断了西域唐军与朝廷的联系通道。此后在西域主持大局的主要是安西的郭昕和北庭的李元忠,特别是前者,在被派往西域担任安西留后开始就一直坐镇龟兹,是西域唐军真正的灵魂人物。他派出的使者辗转万里,在建中二年抵达长安后,轰动一时,朝野上下都为这支塞外孤军的忠诚与坚韧所感动。

可惜此时的大唐王朝根本无力派出他们渴求的援军,只能发出一纸诏书,将西域所有守军全部官升七级,郭昕被封侯(后来干脆晋升为郡王、挂四镇节度使衔),并被提升为安西大都护。这些空白支票自然于事无补,朝廷实际上已经没有了收复西域的打算。后来北庭都护李元忠病故,继任者是杨袭古,他与郭昕守望相助,在完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又坚持了十余年,直到贞元五年北庭才陷于吐蕃之手。杨袭古率北庭残军退保西州,却被当地回鹘部族所杀,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至于安西的郭昕,在贞元九年还曾举兵反攻、收复北庭,不久又再度丢失。克尔孜石窟的碑文表示至少一年后,安西首府龟兹仍在唐军手里,此后的事迹却再无记录。很多学者推测十几年后元和三年,也就是公元808年,龟兹才最后失守,而郭昕也与此时殉国,不过却并无确证。不过无论如何,这支孤守绝域四五十年的英雄部队,都值得今天的我们永远铭记。

4 阅读:532
评论列表
  • 2022-03-28 16:03

    忠勇孤军,华夏脊梁!

史海微言[已注销]

简介:结合个人阅史思考、表达民间历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