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任用统兵官,既有最低门限标准,又有考核其高下的等差标准

泛江南聊球 2021-11-25 19:18:27

北宋统兵官的职业素质要求,按其层级,大致可分为三:一为忠于君上,是否忠于朝廷,为北宋选用统兵官的首要衡量标准,若跋扈难制,蓄有反叛朝廷之志,纵然本人有卓异才能,也不得为用;二为精于武技,武官之“武"在于其有超越常人的武勇,国家危难之际,可施其长;三谙于智略,统军作战若无智略,内不足以服众,外不足以御敌。

这三者并无轻重之分,互相作用、制衡,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武臣所能获致的最高职位。武官之与武技,犹河之与水,事理所然,然宋代所授武官,仅代表其官品流色,出于多途,并不依武技为准,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武官来源虽杂,但若差遣以统兵之任,必先呈试武艺,尤其中下级统兵官,若武技不精,难以获得统兵之职。

北宋任用统兵官,既有最低门限标准,又有考核其高下的等差标准。中下级统兵官拥有武技,不仅可在战斗中获取功赏,在平居之时,凭籍武技可晋升军职,在训练军兵时,可以武技慑服其下。

统兵官所习武技有军中和民间之分。民间武技杂出多源,统兵官可自行选择修习,军中武技为统兵官必须掌握的技能。北宋对统兵官规定,以必须修习的武技包括击刺和骑射两类。

击刺之术要求用军中制式刀枪,熟练完成规定动作和套路,此外军兵和统兵官,均可自行选制相匹配的兵器,相关规定不同,“军士素能自备技击之器者,寄掌木军之司,俟出征,则陈牒以请,品官准法听得置随身器械”,六统兵官个人兵器不在考评类项之内。

骑射之技须长久训练方能获至,军中对此极为重视。骑射分马射和步射,以蹶张弓弩的斗力和射中率作为考评标准,统兵官以军中规定所用弓弩练习和考核射技。

中国古代习武传统由来己久,兵民异途代表社会生产的进步,与社会分工的细化,作为另一大传统的政治发展脉络,从生产大众中剥离出来的人群,依托于政权而求生活。国家自出现之日,便与军队有不解之缘,两者相互依赖。国家有衰乱更替之时,其军队随之消散,而在社会之内,始终存在着一个以习武从军为业的武士群体,保留着尚武的传统。

这个群体多以家族、村社内的形式,修习常用兵械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口耳相传用兵方略,形成并保持着本职业的行为规则与气质特征。武士群体不以民族为限,经过唐代的民族大融合,许多民族己融入汉族,但其尚武传统却不曾中断,五代至宋初有胡人血统的将领占相当比重。他们的兵械使用之法、战术规则可能与汉人传统法则有不同之处。

胡汉共同的尚武传统,若各自分置则造成社会分裂,同处军中,可互相交融,军中注重的是武勇、胆气,军事技能细节则考虑次之。

习武传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社会分层。考察五代及宋初诸将的出身地,北方多,南方少:边地多,内地少;出自于生产发达地区少,穷苦地区多;出自于世代业农家庭少,从业不稳定的家庭多:出自有户籍者少,社会流散人员多;来自官宦势家的多,平民出身为统兵官者与其人口比例不对称。

五代时期,虽疆土分裂,战乱较多,但中原政权及与之并存的十国,对境内的生产仍比较重视,召募军队主要考虑脱离生产者。

隋唐以来,经济中心南移,北方经济残破,己被南方超过,为生存所迫而入军者少于北方。北方民风坚劲,尚武成风,“京东之人,沈鸷精悍,亦其性也"六历朝征兵多取自北方,百姓对入军作战视为常事。河北、河东沿边一带,“晋人上性悍勇,俗尚武事,又介居二敌之间"六与契丹搭界,为抵抗契丹侵扰,民众自发习武卫家。

五代时实行军中刺面之法,普通人家业稍厚者不愿背井离乡,隶属军籍,甘愿入军者,多是“皆天下落魄无赖之人”,在当时普遍轻视文士的氛围下,官宦权势之家,为保有富贵,一般鼓励子弟习武,却不隶军籍,通过父兄恩荫,直接成为统兵官。宋初各级统兵官依然保持这个惯性,其子弟多继世为武官,成为北宋中期统兵官的主要来源。

军兵受众多因素影响,对习练武技多趋于应付,而中下级统兵官,却始终不能将自己比之于军兵。军兵召募之初,并不以有无武技作取舍,身体强壮即可,而统兵官莅任统兵职,须呈试武艺。宋代中下级统兵官自身的成长过程,其中起自底层军兵者,其武技可于军中习得,而非军职统兵官受家庭及社会环境影响,在统兵之前,己习就一定的武技基础。

军中升迁军职规则,比较简洁,以武勇和功劳为准,不似文官选仟制度繁琐。若论文士在进入仕途之初,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如门第、人际关系等而不免发出怀才不遇之叹,而武人的才能在军中却得到充分的发挥。

时两军相战,弓弩为先,击刺次之,拣选军士与统兵官,以挽弓弩的斗力、步射、骑射的命中率,作为可量化的标准,这种方式较多避免人为干扰的因素,可使勇力过人者脱颖而出。

宋初诸将,其最初的军伍经历多在五代时期,从兵卒起,在拳勇、马步斗、骑射、击刺等方面显出超越常人之处后,很快升为军校,成为中下级统兵官,继而靠积累的军功和军事经验,攀升至高级将领。这些拔于士伍的将领,有在宋初两朝战争中指挥失误败绩者,或怯战避敌者,与其在任中下级统兵官时表现大相径庭,但其任中下级统兵官所必需的素质仍绰绰有余。

宋初武官相当部分从事与军事无官的职事,若志于武事,欲为中下级统兵官,须经军头司呈试武技,证明自己的实力。弓马、击刺娴熟,这些技能的获得,有天赋的成分,更多要靠艰苦训练而习得,勋贵子弟中柔弱者,难承其苦,另觅他径,整体上保证了统兵官群体的素质,保持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五代及宋初武将在投军之前,多己从民间习得一些武技,这些武技侧重于个人修为,如拳捷,非制式兵械等,其能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与其先习得武技不无关系。

宋代军中惯例,朝廷新设一营,将校若不自外派,依惯例一般以营内武艺优者为将校,“每五百人内选差会武艺有身手一名充指挥使”、鈔一营都为新招募之兵,军兵普遍生疏于军中武技,而此时其间身怀武技者,不论其自民间习得或参防军中武技皆能发挥用场。

其原本己掌握之武技与转习军中武技并无矛盾之处,先习得的武技如膂力、技法、胆勇等有助于迅速掌握军中规定武技的要领,有事半功倍之效。同入伍为兵,后成为统兵官者,多非出于偶然,武技高下在其间起支配性作用,拥有高超武技,使其成为统兵官的充分条件。即使宋廷不刻意推行兵将分离之法,依照武技高低,也会在军队中形成兵与将的分层。

0 阅读:30

泛江南聊球

简介:各大足球赛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