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阿保机开始,契丹统治者就有了重农的传统,到圣宗时期,重农思想被进一步发扬光大。自从中京地区被辽朝实际掌控之后,统治者的重农政策及思想,才得以更深入地影响到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中京设置之后,辽朝统治者对中京地区农业发展的积极态度,首先就表现在中京设置之后新设州县的名称上,开泰年间设置的富庶县、劝农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说明在中京设置时,辽朝统治者对其发展的定位就包括农业,且农业为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辽朝统治者颁行了许多政令,以促进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在之前上京农业发展中有过详细论述,在此就不多加赘述。
在中京地区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官员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作用,如重熙年间,刘祜于金原县家中事太夫人,乃力蓄农谷又以里人合釜无食,尽发所有以贷,尽管这是刘祜的个人行为,但为周围百姓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从而调动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道宗时迁任中京度支使的马人望,始至,府廪皆空;视事半岁,积粟十五万斛,钱二十万繦,不仅证明了中京地区农业基础好,农业生产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充分表明马人望在中京任职期间治理得法,使得中京的农业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任黔州仓库都监的韩绍娣致仕后,于利州宁□募善,修田苗而益广,颂经业以无涯。辽朝的官员,在充分地认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之后,即便是致仕也在充分地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农业发展。
统治者的重视,为中京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这种条件下,中京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在统治者的重视,以及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辽中期以后,中京地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有开垦面积大、农业产量大、作物品种多、生产工具先进等方面。
中京地区不同于上京地区的地理环境,中京地区虽然面积比上京地区小了很多,但是中京地区临近中原腹地,农业开垦条件好,所谓燕疆不过古北关,连山渐少多平田,说的就是中京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耕种。故而中京地区面积虽小,但是土地开垦却比较彻底。
大面积的开垦土地,不仅提高了耕种面积,同时也提高了粮食产量。经过诸多民族几代人的共同开发,中京地区的粮食产量已经非常可观。
中京范围内设有多个和籴仓与义仓,关于和籴仓与义仓的设置,和籴仓与义仓的设置,不仅说明统治者的各种意图,如聚敛财富、赈济灾民等,同时也说明中京地区的农业生产,不仅能够保障日常生活所需,缴纳税赋,还可以充实和籴仓与义仓。
辽朝盛行佛教,建造佛寺在各地都颇为普遍,建成于道宗咸雍八年的静安寺,位于中京城南,建成一寺,施地三千顷,足以证明当时中京地区农业开垦的面积可观;施粟一万石,可见当时中京地区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中京地区的传统作物有穄、黍、粟等耐寒作物,这些作物在中京地区种植历史较为悠久,也是北方地区普遍栽种的作物种类。
除了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的种植,在中京地区农业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中京道的经济作物主要分布于沿大凌河一线,沿灵河有灵、锦、显、霸四州,地生桑、麻,这四州州民无田租,但供蚕织,显然粮食生产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而专种经济作物。
除此之外,中京地区还种有瓜果,中京始有果蓏而所植不蕃。尽管种植规模只占了中京农业生产的一小部分,但也是中京地区农业有别于上京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具有较长农业发展历史的中京地区,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情况,是其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京设置之后,大量的农耕民族迁入中京道,为中京地区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中京地区冶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中京道的兴中府、利州、惠州都有了相当规模的铁冶,而在中京道附近也有铁浆馆这样规模不小的铁冶。冶铁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中京城周围就不止一次发现了铁铧、铁锄钩等农业生产工具。
中京地区是辽朝北方草原游牧地区内,至为重要的经济区,凭借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虽然全面开发晚于上京地区,但还是以后来居上的态势,成为辽朝倚重的重要经济区域。辽朝时期对上京、中京地区的农业发展,为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将农业生产方式,向北方草原游牧地区加以传播,更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