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降什么本?增什么效?
之前我们提到,降本不仅要降低看得见的显性成本,更要拿下“难啃的硬骨头”——藏在冰山下的隐性成本。
至于增效,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提高人效、组织效率等碎片化的认知,没有系统思维。
那增效到底是要增什么效?
第一是员工绩效,让每位员工发挥最大潜力,创造更多价值;
第二是协同效应,团队以及跨部门协作,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第三是杠杆效应,“花小钱办大事”,以少量的投入撬动大量的产出收益。
三者层层递进,相辅相成。
其中,提升员工绩效是基础;
协同效应是中间环节的“放大器”;
杠杆效应是顶层的“战略催化剂”。
如果没有这样的系统性思维,增效就容易变成只盯着某个环节的改善,最后“增效”徒劳,变成了“增笑”。
——员工绩效提升了,但没有形成合力;组织要求协同,发现员工个人能力有差异,无法步调一致......
1
员工绩效:增效的基础
一提到员工绩效,我们常常与“人效”挂钩。
但它不只是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所达到的效率,更重要是质量。
这不仅包括直接的工作成果,如销售额、生产量等,也涵盖了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性指标。
01 员工增效最大的“坑”
大多企业在衡量员工绩效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
受业绩压力影响, 单一追求短期目标,导致员工短视行为,忽略了质量。
一家销售电子产品的企业,为了在年末冲业绩,设定了激进的短期销售目标,并将员工的奖金直接与这一目标挂钩。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销售团队开始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比如:
过度促销,依赖打折和降价来吸引顾客,影响了企业利润空间和品牌忠诚度。忽视客户服务,导致了客户满意度下降,长此以往,会损害企业口碑,影响客户留存和未来的销售机会。资源错配,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当前热销、低价值的产品线上,忽视了长期潜力新产品或市场的开发。这样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品牌形象受损、客户信任度下降、利润结构不合理以及创新能力受限等。
因此,企业在提质增效时,要坚持长期主义原则,避免短期的激进策略。
02 如何提质增效?
提高员工绩效,意味着每位员工都能在其岗位上发挥最大潜力,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一个人成事,要打通2个维度:会不会做(能力)、愿不愿意做(意愿)。所以我们要从两个思路去解决:
第一,提高员工能力水平。
企业可以给员工提供内部培训、在线课程、外派学习等机会。
尤其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定期学习,才能持续更新对市场的认知,带领员工持续“打胜仗”。
华为还有一项特别的“导师制”,上级或专家带教,传授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对于重技术型企业是特别受用的。
第二,激发员工活力和创造性。
可以通过设定清晰可量化的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绩效奖金、职业晋升路径)、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员工是企业最基本的单元,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成果,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表现。
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和积极性的调动,是后续协同效应与杠杆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
2
协同效应:中间环节的“放大器”
协同效应是指团队或跨部门成员,通过有效沟通与合作,产生“1+1>2”的效果。
但有的企业部门之间,或跨部门的“部门墙”却阻碍了团队协同,导致部门各自为战,把个人利益凌驾在公司利益之上。
01 “部门墙”阻碍团队协作
比如一家公司即将推出新产品,研发部专注于技术突破,力求产品功能完美;
市场部则希望尽快推出产品,抢占市场;
销售部关心成本与定价,三部门目标不一。
加上信息不畅,研发部后期才得知市场需求变动,销售部临近上市才获知定价,导致效率低下。
面对客户反馈,各部门互相推诿,问题解决滞后,最终产品上市效果不佳,客户满意度下降。
由此可见,团队每个人只专注本身的工作是不够的。
团队协同难的原因:
一是目标不统一,没有达成思想共识;二是信息不畅通,对彼此的工作进度不了解;三是组织分工不明确,责任没有落实到人。管理干部必须要带头,打通“思想共识”,让每个成员意识到跨部门协作的重要性。
02 组织如何有效协同?
要增强协同效应,具体的动作主要是采用明确组织分工;培养共享成功、共担责任的企业文化;推进团队沟通的透明度等
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步,是从组织结构上思考:
目前的组织架构阻碍了协同?是否需要组织架构优化?
2006年,华为在苏丹的一个项目遭遇了失败,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组织和运作模式不够高效,不能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需求。
为此,华为驻苏丹代表处总结经验教训,开始探索新的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了“铁三角”组织模式。
客户经理(AR):负责客户界面,理解并挖掘客户需求,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解决方案经理(SR):负责产品和解决方案,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定制化解决方案,引导产品和技术开发。交付经理(FR):负责交付和实施,确保解决方案的顺利落地和高质量交付。从最初的“有角色无集成”阶段,到“有角色有组织”,“铁三角模式”逐渐成为华为组织转型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3
杠杆效应:顶层的“战略催化剂”
杠杆效应通常指的是通过少量的投入或资源,撬动大量产出或收益的能力。
这不仅涉及财务上的杠杆(如债务融资以扩大经营规模),也包括技术、品牌、人才等非财务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市场影响力或竞争优势。
01 小米的的品牌杠杆
小米最初以“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起家,迅速在市场上树立了“性价比之王”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小米不仅仅是在卖产品,更是在传播一种“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的品牌理念。
这种深入人心的品牌定位,成为其后续扩张的强大杠杆。
小米汽车上市就一炮而红,品牌效应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消费者因信任小米,而愿意尝试其生态链中的新品。
甚至网友们还打趣地喊话雷总“干一行,降一行”,要把房地产、相机行业的价格打下来。
通过品牌杠杆,小米不仅减少了新市场进入的阻力和营销成本,还实现了用户资源和销售渠道的高效复用,加速了其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市场占领。
02 如何发挥杠杆效应?
企业可以投资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强品牌建设、培养关键人才和建立高效供应链体系,这些都是提升杠杆效应的关键。
同时,采用智能化、自动化工具和流程优化,减少不增值活动,也是利用技术杠杆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需要建设标准化的系统,用机制、流程、工具代替“人治”。
此外,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差异化战略,使有限的营销资源产生更大的市场效应,也是杠杆效应的体现。
4
企业降本增效,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
它不仅仅是追求效率数值的提升,而是要实现从个体到团队,再到企业整体效能的全面飞跃。
员工绩效的优化是基石,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在提升自我中贡献力量;协同效应作为“放大器”,让团队间无缝协作,共同创造超越个体总和的价值;而杠杆效应,则是站在战略高度,巧妙借力,以小博大,推动企业高效跨越发展瓶颈。增效,不仅是战术上的精进,更是战略眼光的体现。
它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前瞻性,能够洞察行业趋势,灵活调整策略,同时,也要有落地执行力,确保每一层的增效措施都能扎实实施,形成闭环。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让增效成为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成长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