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拼多多公布2024年Q1季度财报,营收868.1亿,利润306亿。
两个数字同比去年,同比增长131%,246%,远远高于市场预期。
同时,拼多多总市值超2150亿美元,超越阿里巴巴登上热搜。
在普遍消费降级的共识下,拼多多以低价入局,是如何赚得300多亿的利润?
这值得我们深究。
基于“利润=收入-成本”这一逻辑,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拼多多极致的成本运营策略,看看他是如何降本增效的。
1
重构商业模式,C2M供需直连
当初淘宝京东两大电商平台独揽山头,拼多多能从中杀出一片天来,是有点门道的。
它的策略,就是低价,主打三四线的下沉市场。
低价到什么什么程度呢?一些像义务小商品、普通的发饰发卡可以三四块钱给你发几十个。
1、为什么平台商家可以卖这么低?
早期的电商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B2C模式,即商家通过电商平台售卖产品给消费者,中间环节的存在必定会抬高出售价格。
拼多多的模式是C2M,即通过较低的入驻费吸引卖家,工厂源头直接向消费者供货,省去中间商赚差价,从而建立商品的成本优势。
黄铮曾多次公开表示:“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说的正是C2M反向定制。
比如一个商品由团主发起拼团,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时,规模化效应摊低成本,商家也避免了库存堆积。
这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重构,供需直连。
其特点是去库存、去中间商、以量定产,实现各方价值的最大化。
2、再加上背靠腾讯微信的流量池,通过“电商+社交”模式,分享邀请好友一起购买,万人拼团,“砍一刀”这种裂变式的营销,拼多多创业初期就积累了不少体量的用户。
同时这也为阿里省下不少的营销成本。
虽然阿里是C2M模式的先行者,2013年底,阿里旗下1688基于C2M理念推出“淘工厂”。
但阿里生态里缺了流量入口这一环,所以淘工厂一直不温不火。
2
对供应商:极致地压成本
除了模式重构,拼多多还采用了很多压成本的策略。
01 流量分发,鼓励低价
拼多多的流量分发模式有三种,一种是竞价排名,价高者得,即谁付的广告费高,谁就靠前;
第二种是优质商家,坑效高者得,即产品性价比,主业商品转化率越高,展示越靠前;
第三种是售价低者得,即多个类似产品中,最有价格优势的,展示越靠前。
如果你不舍得花钱,同类产品竞争力也一般,在产能充足和库存压力下,大多数商家都会打“价格战”,这是平台鼓励的。
最后你只能走量,规模化摊销成本,这又倒逼你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商家卷起来,利好消费者,只要消费者乐意,平台就不会干扰这样的生态。
02 供应商赛马,极致的成本议价
用户体量大,平台就有议价优势。
拼多多的供应商是怎么选出来的?
首先就是找到多家供应商,进行赛马,选出最便宜的,然后继续谈判、砍价,直到供应商做出最大让步,给出最优惠的价格。
大多数平台都这么做。但是不是到这一步就可以签合同了?
业内透漏,有时拼多多还会跳过谈判环节,不经对方确认单方面修改合同,直接试探供应商底线。
简单来说,就是先斩后奏。
比如本来说好的水果3块一斤,直接在平台给你改成2.8,你要么停止供货,要么按这个价继续卖。
当然,它还通过深度参与供应链管理,比如与农产品产地直接合作、建立物流基础设施,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供应链链条,降低整体成本。
3
对用户:消费者导向拉动增量
这些年,阿里在“客户到底是谁”的问题上吃了大亏,因为扶持大品牌,抛弃了中小企业商家,忽略了消费者体验。
连蔡崇信都坦白承认,阿里落后了,忘了真正的用户是谁。
而拼多多除了低价,极致的消费者导向,就是分割其他电商平台用户的又一奇招!
只要有用户,就有源源不断的流量,增长就不是问题。
怎么说呢?可以看平台的这两个策略:
01 薅商家羊毛,盘活用户
2022年,拼多多出了一个新规:
所有非买家自身原因(不喜欢/多拍错拍/其他)引起的售后,平台每笔强制性从商家账户扣除3元,作为无门槛平台券补贴给买家。
比如说,消费者支付了30元买了一个东西,你本来营收是20元,买家非自身原因退货后,退回30元加3元平台券,这个券由商家补贴。
这一规则,引起了很多商家投诉,单没做成还倒亏3元。
而这3元无门槛券,可能会促进用户新的购买行为,拉动交易转化;
如果用户没有购买,这3元就变成了平台的现金。
02 用户仅退款售后
另一个饱受商家争议的就是“售后仅退款”,这个政策是极大的利好消费者,因此吸引了不少的用户。
之前淘宝京东是没有这个政策的,如今他们也不得不向拼多多看齐,仅退款已经成了电商平台标配。
4
对员工:简单高效的执行文化
以上任何一个动作,没有统一的指挥棒你是很难执行的。
要撬动这个市场,必须要有一支能高效执行的团队。
现在拼多多和阿里的市值相差无几,阿里的员工有20万左右,而拼多多员工数量只有1.3万左右,每个人创造的价值是极高的。
这得益于他以结果为导向的的组织文化。
首先,拼多多内部只有D2-D4三个大层级,公司管理相对扁平化,内部关系简单,避免了组织内耗。
第二,拼多多尽量不招人,能省就省,一旦招了人则能留则留,员工流动性非常低。
拼多多每个月都评“绩效”,“11-11-6”的工作制也避免了上下班高峰,大部分人晚上效率更高,所以留下来的都是身体好,效率高的。
第三,拼多多采取的是“高激励高绩效”的模式,团队内部赛马机制,“能者上庸者下”。
业内对拼多多的疯狂加班,无条件执行文化都略有耳闻,但前提是高额的激励。
通过赛马,一开始就淘汰了不适合的人,把真正适合的人留下来,所以适合在拼多多生存的人,会不断重复“高激励-高绩效”的循环。
可以说比“3个人,拿4个人的工资,干5个人的活”还要夸张。
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极致地压低供应商成本、消费者偏向和高效的团队执行力,拼多多迅速席卷市场,逆转消费者口碑,逐渐成为电商第一股。
5
一个企业在降成本,拉增效等方方面面的极致内卷,不管是听起来还是做起来,都感觉不可思议,但它确实做到了!
降本增效考验的就是对经营每一个流程环节,流程节点上每一个人的把握。
没有全面系统性思维,和全员齐心共识,很难实现真正的降本!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各位老板们,是时候从根本上提高您的降本思维认知了。
企业如何系统地构建持续降本增效路径,实现真降本,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