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之旅|2016年的山东德州

拓客说宗教 2024-04-06 05:34:05

王东四/文

2016年12月17日,我从北京南站出发坐京沪高铁,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就到了德州,开始了德州一日游。

这次去德州首先想看的,就是苏禄王墓。本文中关于苏禄王墓及北营村的介绍,部分来自于《苏禄王及其后裔》与《苏禄王在中国》两本书。

苏禄国

苏禄群岛位于菲律宾的最西南,紧邻马来西亚的最东部。

苏禄群岛上生活着被称为摩洛(moro)人的民族。摩洛这个词是15世纪以来西班牙人对穆斯林的称呼,因为在15世纪前西班牙收复安达卢西亚的时候,他们管安达卢西亚的穆斯林就叫摩洛人。

在中世纪,随着印度洋海上贸易的兴盛,教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向东南亚传播。14世纪到16世纪之间,教门以马六角为中心,经过苏门答腊和爪哇,向北经过婆罗洲,一直达到了菲律宾西南的苏禄群岛。

大概在1380年,著名的阿拉伯法官与宗教学家莫克丹(Makhdum Karim)与阿拉伯商队一起从马六甲来到苏禄群岛最西南的西穆努尔(Simunul)岛,在这里建立了菲律宾的第一座清真寺。1407年11月7日,一位生于马来西亚佛柔的穆圣后裔哈希姆·沙里夫(Sharif ul - Hashim) 带领着军队占领了苏禄群岛,娶了当地的一位公主,建立了苏禄国。

1405年(永乐三年)到1417年(永乐十五年)间,明成祖朱棣三次派遣郑和出访菲律宾群岛诸国。1417年,苏禄东国、西国的酋长和峒国酋长的妻子共率领340多人的使团访问明朝。7月间,他们到达泉州港,之后沿海岸线北上,在吴淞口进入长江,到达应天府(南京)的龙江驿。从龙江驿稍作休整后,苏禄国使团沿运河北上,于8月中旬到达北京。明成祖朱棣在奉天殿(清改称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会见仪式,封两位酋长为东王和西王,峒国酋长的妻子为峒王,并以东王巴都葛·叭答剌为尊。

9月,三位国王启程返国,明成祖朱棣派专使护送。使团沿运河南下,途径德州以北的安陵时,东王突患急症,于9月13日不幸病逝。消息传到北京后,明成祖朱棣派礼部郎中将苏禄东王以王礼安葬,在德州城北修建了苏禄东王墓,于1418年(永乐十六年)10月建成。

建成后的苏禄王墓坐北朝南,从南往北依次是牌坊、御制碑亭、华表、石像生、仪门、祾恩门(享殿殿门)、祾恩殿(享殿)、宝顶。

目前,东王墓仍保存着华表和五对石像生。1917年秋天的运河决口给苏禄王墓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石像生东倒西歪,有的被水冲到田野中去。直到1965年,石像生才被扶正摆齐,但1966年又被hongweibing重新推倒,幸亏刚从部队退伍,担任民兵连长的马金贵带领全村青壮年在苏禄王墓与清真寺前与hongweibing据理力争,让他们先去德州市委开“破四旧证明”,才保住了苏禄王墓和清真寺。

《 郑和史迹文物选 》中八十年代初的苏禄王墓。

《 郑和史迹文物选 》中八十年代初的苏禄王墓。

明成祖朱棣于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敕令在东王墓前修建祠庙的碑文。

东王墓宝顶

《 郑和史迹文物选 》中八十年代初的苏禄王墓。

原来的墓碑已经被收藏在了西配殿的展厅里。

苏禄王后人定居德州

苏禄东王去世以后,明朝安排东王的长子都马含回国继承王位,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喇以及王妃葛木宁加上仆从10人留下来为东王守墓,从此开始了东王后裔客居中国的过程。

明朝拨给东王后人祭田2倾38亩,永免地税钱粮,每人每月发俸粮一石,并拨山东历城回民夏、马、陈三家耕种祭田和办理每年的祭奠事宜,全部免除各种徭役。

此后,安都鲁和温哈喇两人的后代不断与夏、马、陈三家回民通婚,他们的后人分别以安、温为姓,逐渐形成了在苏禄王墓旁边由安、温、夏、马、陈五姓组成的德州北营村。

安都鲁、温哈喇和王妃葛木宁去世后,就葬在东王的东南方。

《 郑和史迹文物选 》中八十年代初的苏禄王墓。

安都鲁实际上应为次子,后来由于温家出了一个“温知府”温宪与,在口传中逐渐温家成为次子,安家成为三子。

安树德师长

在安家后裔中,近代最有名的就是安树德师长。安树德是苏禄王第15代孙,1913年开始跟随冯玉祥,1924年北京政变时率部进入故宫参与驱逐溥仪。

1928年安树德升任十八师师长兼陇东镇守使。尕司令马仲英起义后安树德任青海剿总指挥与马仲英作战,攻占西宁。

进驻西宁后,安树德十分重视回民教育,出任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会长,开办了青海第一所回民女子小学。

1930年中原大战后,安树德解甲归里,开办实业,重修苏禄王墓和清真寺,最终于1950年去世。

直到1995年12月3日,苏禄王长子都马含的后人,苏禄苏丹国的继承人依氏麦基兰拜访了苏禄王墓,这是苏禄国长子后裔与次子、三子后裔数百年来的再次相见。

北营村

明万历年间,苏禄王后裔在苏禄王墓西南修建了清真寺。明朝谕旨“于温安二姓中选掌教一人,承袭宗派,管理回众”。1917年运河决堤,清真寺连同北营村全被冲毁,直到1940年重建,成为现在的建筑。据老阿訇说,清真寺四角的亭子实际上可以用做岗楼。

60年代后,清真寺被工厂占用,直到1980年6月菲律宾驻华大使瞻仰苏禄王墓,才将清真寺内的工厂迁出,并修缮了大殿。

苏禄王的后裔在明朝和清朝前期都仍然属于侨民,“乘王余荫,历明清二朝,犹赐有加”。直到1730年(雍正八年),苏禄王长子都马含的后裔,苏禄王苏老丹来访。他先去德州苏禄王墓走坟,见到了苏禄王的后人安汝奇和温崇楷,他们向苏老丹提出了入籍中国的请求。苏老丹也认为远隔重洋,难以重返,于是上书朝廷请予归附。清朝于1731年(雍正九年)同意苏禄王后裔“入籍德州”,并“题定温、安二姓”。于是安汝奇和温崇楷等193人“列在编氓”,最终成为了中国人。

入籍后,苏禄王后人开始在德州繁华的北厂街、顺城街、西关、桥口街、喧哗角、米市等处开起了清真小吃店。一般是租一间或半间门面,垒上炉灶,夫妻或父子二人烙锅饼、芝麻烧饼、烧牛肉、烧羊肉等。门前调一个汤瓶木牌,横书阿文,写汉字“西域回回”“清真教门”。现如今在北营村西南,就有这么一家安家后人开的扒鸡店,我们买了扒鸡、鸡胗和鸡肝,特别好吃。

在民国以前,北营村村民的生活是比较简单的:领取朝廷例赐,耕种祭田,走坟。由于没有赋役和劳役,北营村村民过着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生活。

民国元年,苏禄王墓迎来了最后一次官方祭奠。据老人回忆,这一年德县县长坐着四人抬的大轿,打着旗,举着伞,摇着扇,敲着锣,吹着长号,仪仗整齐地走到苏禄王墓前,在那里搭了临时的棚席,摆好供桌,周围还有几十名士兵护卫。

在这之后,政府收回了2顷38亩祭田,也不再发例赐,北营村世外桃源的生活结束了。

紧接着德州迎来了1917年运河决口的水患,整个北营村受损严重,房屋仅剩下九间,不少村民因为爬到苏禄王墓的宝顶上才没有被大水卷走。此后,北营村村民开始陆续外迁,许多姑娘嫁给了临县的回民。

1955年,德县政府以“少数民族回老家”为名,将北营村村民的房屋作价购买,强迫他们迁往青海西宁郊区的农村。于是北营村民打好包裹,携家带口开始了背井离乡。当时的火车只通到兰州,然后分批坐汽车、马车和步行前往西宁汇合,被安排在西宁东郊的公社劳动。

北营村民到达青海后,一些老人因为水土不服去世在了那里,大多数人都不习惯西北的生活,在两三年里陆陆续续的返回德州。

北营村的羊汤

苏禄王墓旁边新修了一条“北营民族风情街”,有温家后人开的牛羊肉店,还有一家李家全羊汤。他家的羊汤味道特别棒,就是大葱和洋葱特别多。直到后来去了运河德州港货场旧址上的农贸市场,我们才知道羊汤里为什么有这么多葱和皮牙子,山东的葱是真多啊!

店内介绍,店主的叔父李庆云曾是德州第三饭店的经理,曾深入研究全羊汤的做法。

桥口街

桥口街是明清德州最繁华的运河市集,旁边是北营村之外德州的另一个回民村小锅市。小锅市是当年运河码头卸锅的地方,从清真寺门口的乜贴公告可以看到这里有苏禄王的后裔安姓,以及德州回民常见的满姓和宛姓。

南营街

除了德州城北的北营回民村外,德州城南还有一条南营回民街,我们赶在天黑前拜访了德州南营清真寺。南营街清真寺建于明末清初,可惜在2006年已经重修为混凝土建筑。

晚上在德州的贵祥楼吃的炖大鹅和鱼香茄子。山东菜就是量大!大鹅真大!茄子外面是脆的口感有点像浇汁后的炸薯条。

大运河德州段

大运河德州段始于608年(隋大业四年)隋炀帝开通永济渠。金朝时在德州修建陵仓,使得德州成为重要的漕运仓储。元代京杭运河山东段全线贯通,德州漕运量逐年上升。清代的运河德州段沿袭明代,康、雍、乾三朝都进行过全面整治。最终在1901年(光绪廿七年),漕粮折银,官方漕运完全废止,朝廷撤消了全部运河管理机构,将运河划归各省分段管辖。

  民国以后,运河德州段因为年久失修,河床日渐淤高,经常发生决口,直到1934年实施治理鲁运河北段工程后终于重新通航。1940年,德石铁路通车,山西的煤矿由铁路向东直抵德州港卸货,运河德州段又开始繁忙起来。

运河边的德州电厂机房始建于1938年,当时是德县电灯厂,1938年7月投产,白天停机晚上发电,主要供日本兵营和火车站前的一些商店照明用电。

1949年初,德州市电力公司在德县电灯厂的基础上修建了发电厂房,1950年1月正式投产发电。这也是德州的第一台火力发电机组。后来,德州发电厂先后于1953年和1956年多次对厂房进行改造和扩建,1959年新建了热电厂后,老发电厂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保留了50年代的原貌至今。

  1949年后,德州港修建了直接连接津浦与德石铁路的轨道,运河进入鼎盛。1958年由成立了德州航运局,并在1960年规模达到巅峰,员工有5409人 。

1962年后,运河德州段的主要主要水源漳河和卫河上游修建了多处水库拦蓄水源,特别是1965年岳城水库建成后,漳河水源全部被拦截,运河山东段水量大减,这也成为了运河德州港的转折点。直到1979年,运河德州段最终因水源枯竭而断航,德州航运局宣告解散,德州的运河航运成为历史。

1956年,运河德州港开始对原有传统的坡道式码头进行改造,建起了岸壁式码头。1958年建成永久性码头7座,之后又建成装卸码头5座,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码头3座,木栈桥式码头2座,泊位16个,到1960年,各类装卸机械已达43台套之多,形成了机械化的装卸港口。

目前,曾经的运河码头仍然保存着,成为了水景平台。

1956年前,德州港从南向北依次是粮食公司、煤建公司、船运公司、花纱布公司,最北面也是煤建公司。离港口略远点还有油脂公司、木材公司、商业储运公司和百货公司等。这些公司在德州港形成了一个仓储群,同时修建了不少岗楼守卫仓储。1956年德州港管理站后,南边的粮食和煤建等公司所在的区域都被划归到德州港区。而花纱布公司因为有先进的棉花打包厂,所以留了下来。

50年代的德州仓储:

50年代建的花纱布公司岗楼,不仅承担着保卫任务,而且成了花纱布公司和德州港的分界线。

当年的德州港直接与津浦铁路连接,运河的货物可以在这里直接转乘津浦铁路,下面这个就是当年德州港专用的火车站。

这个是德州港货场的遗迹。

1963年前后,在运河岸上建了调度楼,并在楼上安了高音喇叭。值班调度员站在楼顶的小玻璃房子里对着麦克指挥各种船只,楼下的总调度、计划员进行协调,这是大运河德州段当年繁忙的象征。

德州的九龙湾公园是一处非常难得的工业遗址公园,他的前身是始建于20年代的德州第一水厂。1925年至1928年张宗昌督鲁期间,为了直奉战争备战,在德州城驻扎了数万奉军部队。为了解决部队的饮水问题,张宗昌就在运河边的九龙湾修建了最早的自来水设施,水源取自于大运河。由于军事安全的需要,水厂由部队重兵把守,当时也被叫做“水营”。

1953年德州市国营自来水公司第一水厂在“水营”的基础上建成投产,水源仍取自于大运河,部分厂矿企业和居民用上了梦寐以求的自来水。1966年大运河德州段断流后,自来水厂逐步停产,现在被改作了工业遗址公园,可以让大家直观的看到60年前的自来水是如何生产的。

运河中的原水经过预沉后进入水射澄清池,加入水处理剂后生成矾化水,并借助机械力量加速反映。

水继续流入过滤池,先用石英砂等粒状滤料截留水中的颗粒,去除悬浮杂质、有机物、细菌和病菌,再加入滤液消毒。

最后的成水流入清水库,经泵房加压计入供水管网,服务市民生活。

1960年的柴油机,是运河德州段最后的见证。

0 阅读:0

拓客说宗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