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詟说赵太后》中值得商榷的几个小细节

军宸古文观 2024-04-07 00:53:55

家里有上学的娃,周末和假期,要比平日里上班还更累几分。

一是要不停地接送,到不同的地方去上课,虽然成绩不一定有什么起色。

二是费尽心思准备饭菜,虽然很多时候娃儿不喜欢吃。

今天读《触詟说赵太后》,文章很有名,也很有争议。

原文: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1、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触詟,实为“触龙”,则“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实为“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古时候,书是竖版,“龍言”二字看成“讋”一字,实属正常。

2、太后盛气而揖之

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上说,这个“揖”字,应该是“胥”字的误写。

他推测,“揖”的右边和“胥”字的隶书,非常的像,后人又加提手旁。

他的推测,后来在汉墓马王堆的帛书中得到验证,证明王念孙是对的。

而“胥”通“须”,训作“等待”。

3、至而自谢曰

很多版本把“自”作“自己”解,似不妥。

查字典可知,“自”可作副词“主动”解。

很多版本把“谢”字解作“谢罪”或“致歉”,也不妥。

王引之《经义述闻》:“谢又训为告。襄二十六年左传:使夏谢不敏。即告不敏也。”因此,“谢”字可解为“告诉”或“解释”。

因为下文触龙解释他不能“疾趋”而只能“徐趋”,是他“病足”,这是客观原因,而不是主观原因。

4、老臣病足

现代汉语中,“病”字是不及物动词,而文言文中,总是作及物动词。因此,要把“病”字译作及物动词,可解作“有…病”,译作“老臣有脚病”,或倒置过来,径译为“老臣脚有病”。

5、曾不能疾走

很多版本把“曾”字解作“竟”,译作“竟不能快走”,但楚永安先生认为,还是译作“还不”或“连…都不”好一些。

6、窃自恕

此前,我认为“恕”训作“思忖”,但这次重读,我反复读上下文,觉得还是把“恕”作“宽恕”解比较合适。

7、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汉语大词典》注:郄,疲劳。

但遍索《辞源》及其他字词典,均找不到“郄”为什么作“疲劳”或“小恙”解?难道是因为“郄”通“隙”?人体有“隙”,所以是有毛病?费解。有小学功夫了得的朋友,能否告知一二?

“所”字,诸词典皆作语气助词,用在句中以补凑音节,忽略。

这么一小段文字,要真正读懂,还真不容易啊。

原文: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试译:左师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充满着怒气等他。(触龙)进入(宫门)就慢慢向前跑,到了(太后面前)就主动解释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还不能快走,未能(来)见(您)很久了。(我)私下宽恕自己,可是(我)担心太后的贵体有病痛呢,因此希望谒见您。”

以上。

0 阅读:3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