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气温到20度了。
公园里的春光温润如玉,不像冬天阳光那般枯涩,也不像夏天阳光那么暴烈。
正是一年最好时节。
昨天晚上继续读《颜觸说齐王》,读到如下这一段:
原文: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我对其中的“然太璞不完”中的“太璞”感觉很奇怪。
奇怪之处在于:
所有“太璞”的注释,都是“玉之未雕琢者”。然则“璞”是“未雕琢者”,何以“太璞”也是“未雕琢者”呢?
想不通,真想不通。
还有一个小问题:此前,我想当然地认为“非不得尊遂也”的“得”为“得到”。这次重读,总觉得不妥帖,检索词典后,方知这里的“得”应作助动词“能”解。
只是,“太璞”到底是什么呢?
我仔细查了“太”和“璞”,也查了“大”,因为,古代的“大”和“太”同。
但无论怎么查,总是不得其解。
直到我搜到如下《老残游记》这一段:
老残说:“这是块带半璞的玉,上半截是玉,所以甚凉;下半截是璞,所以不凉。”
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普通版本注“太璞”为“玉之未经雕琢者”,是不妥贴的。因为,“璞”是“未经雕琢者”,那“太璞”就不是“未经雕琢者”了,否则,加一个“太”字不就变得多余了吗?
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老残的说法来推论,就知道,即使是“璞”,也是有不同程度的“璞”。“太璞”就是“玉之最未经雕琢者”,也就是说,“太璞”就是100%的璞,未有丝毫人工的痕迹,类似于今天的“原石”。颜觸之所以这么说,是要强调他不想要一丝一毫的人工雕琢,他要成为一个纯粹的人。这就是他使用“太”这个字的原因。
同理可知,“太古”就是“最古”的意思。
想通了这一点,感觉心情瞬间就极开心起来。
总结一下:
原文: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试译:颜斶告辞离去说:“玉在山里出产,(一经)裁断就损坏了它;(加工后的玉)并不是不可贵了,只不过(这些)最未经雕琢的玉不完整了。士人生长在偏远的野外,(一经)推举选任就给予他俸禄,(接受俸禄的士人)并不是不能够尊贵显达,只是形体精神(就)不完备了。
很多人会认为,这么斤斤计较于每一个字,会不会太过了?其实不然。
首先,我只限定于读《古文观止》,甚至只限于读《古文观止》中的88篇周秦汉文而已。
其次,按照王力先生的说法,学文言文就是学文言词汇。我们斤斤计较于每一个疑难字,不就是在学词汇吗?如果我们放过这些疑难字,拼命往前赶去学其他的文章,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一直在重复学我们已经知道的字,总是放弃我们没把握的字。所以,这些疑难字词就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字库之外,那我们怎么长解读能力呢?何况,一旦我们仔细研究了这些疑难字词,研究一个,就彻底掌握了一个。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最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通常并没有多少难以掌握的字词。真正难的字词,其实就是一些日用而不知的平常字。这些平常字,在现代汉语中是这么用,但在古代汉语中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用法。
所以,如果你也开始用“字字过关”的方法来学习古文观止,我相信,这种看似慢、实则快的方法,一定会让你受益良多。
当然,如果你仅仅满足于表面了解一下古文观止,那我的方法就并不适合你。我的方法,适合那些摆脱了生存困境的深度学习者。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