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煖客孟尝君》中的“乃今日”为什么作“现在才”解?

军宸古文观 2024-03-27 22:27:36

这几天,低温加下雨,屋里温度非常低,冷得难受。

上一篇文章,我写了我思考“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这几句话的过程。

但是,我想偏了。

有两个原因致使我想岔了。

第一个原因是,被鲍彪的注给弄糊涂了。

他在“晚食以当肉”后注:“言饥而食也,其美比于食肉。当,敌也。”

敌,就是“对等、相当”,相当于说,迟一些等肚子饿了再吃饭,相当于吃肉。

第二个原因是,我记忆力严重衰退。

我在读这几句话的时候,脑子里隐隐觉得这个句式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直到看到蒋先生的留言。这句话就是“一以当十”。很多年前读《项羽本纪》时,我对描写官渡之战的“以一当十”印象非常强烈。

我还觉得古文观止中也有相同的句式,后来我才查到是卷一《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里面就有一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水。”

实际上,这是介宾结构中,宾语提至介词前的一种特例。通常,代词作宾语前置,只出现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

而“以”字,是一个特殊的介词,后面的宾语宾语前置不限于代词,也不限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以”字后面的宾语前置,目的是要突出宾语。

因此,上面这几句调整字序之后,就是“以晚食当肉,以安步当车,以无罪当贵,以清静贞正自虞”。

特此更正并说明之。

今天读《冯煖客孟尝君》,读到:孟尝君顾谓冯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对其中的“乃今日”感到很好奇。

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P197注:

“乃今日”的用法同于“乃今”,表示事情过去没有发生,而迟至现在才发生了。其表示的时间虽在现在,但又含有来得晚了的意思。相当于“现在才”、“一直到现在才”、“这才”,这是“乃今”最常用的用法。

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P237注:

乃今,副词,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用在动词性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才”。

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P286注:

乃今,时间副词,表示事情发生在现在,强调时间太晚了,可译为“现在才”、“直到现在才”等。“乃今日”,与“乃今”用法同,可译为“今天才”、“这才”等。

楚先生、韩先生和何女士都是我非常尊敬的语法学家,他们的解释都没有错,都是把“乃今日”当作虚词的凝固形式。

只不过,他们这么解释,普通人并不能真的理解他们在说什么,而且也记不住。

但是,如果语法家们能直接把“乃今日”调整为“今日乃”,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呢?

问题只有一个:“乃今日”为什么可以调整字序为“今日乃”?

“今日”即“现在”。

“乃”即“才”。

这样,“乃今日”变成“今日乃”,译作“现在才”。

我记得我读过徐仁甫先生的《广古书疑义举例》,找出来,翻到P13“古人词序与今不同例”,其中,P15有:

又如副词,古人可以不用于动词之前,而用于句首,也与后人用法不同。

如《孟子梁惠王上》“兽相食,且人恶之。”赵岐注“虎狼食禽兽,人犹且恶视之。”

《国语》“若余嘉之”,韦昭解“我心诚嘉之”,按“若”字当“诚”字讲,韦氏依魏时词序,“诚”在“嘉”前,这里可以看出古人词序与后世不同。

《通鉴》“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当作“今始”,即“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

“必知有今日”,当作“知必”,即“知必有今日”。

“反乃爵以通侯”,当作“乃反”,即“乃反爵以通侯”。

《史记》“天下士素归之”,而《汉书》作“素天下士归之”,更足证副词是用在句首的。

这就是俞氏(俞樾)所谓“执今人之文法以读古人之书”者,疑义越来越多了。

综上可知,“乃今日”即“今日乃”,翻译过来就是“现在才”、“今日才”、“今天才”等等。

以上。

0 阅读:1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