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辛论幸臣》一文的内在逻辑:文章应该是少了开头和结尾!

军宸古文观 2024-04-07 00:53:58

今天读完了《庄辛论幸臣》。

虽然我把整篇文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理解得很透彻,但我始终没明白,庄辛是怎么论幸臣的。

不管你读多少遍这篇文章,你大约只能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所谓幸臣,就是和蜻蜓、黄雀、黄鹄、蔡灵侯一样,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不以国家为事的臣子。

另外,当你读第一段的时候,你也会对“见兔顾犬”、“亡羊补牢”感到很突兀,这一小段与“幸臣”有啥关系呢?

因此,二吴虽然选了这篇文章进《古文观止》,但如果孩子们要仿此文结构来写议论文,恐怕得分不会高。唯一能仿的,是这篇文章从小至大的论辩方法。

一、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写议论文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亮明自己的主论点:只顾眼前,丧失警惕,必致后患。

正如苏洵《六国论》一文,开篇第一句就亮明主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但《庄辛论幸臣》一文,我们并没有看到主论点,只在文章的最后来了一句稍显含混的话:“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二、为什么作者不是一上来就说明主论点呢?

原来,作者并不是没说,而是选文开头略去了。

也就是说,在《庄辛论幸臣》这篇文章之前,《战国策》里还有这么一小段文字:

原文: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年老昏乱)乎?将以为楚国祅祥(yāoxiáng,显示灾异之凶兆)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逗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攻克)鄢、郢(yǐng,楚都)、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liúyǎn,流亡避匿)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zōu,车御),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文章接下来,就是《庄辛论幸臣》中的“臣闻鄙语曰”。

从上文可以看出,省略的这个开头,明确了庄辛的主论点:“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郢都是楚国都城,因此,“郢都”即楚国,犹“北京”即中国一样。

也就是说,庄辛的主要论点就是:“只淫逸侈靡,不顾国政,楚国必危。”

如果我们读了这开头的一段,我们实际上也明白了,所谓的“见兔顾犬”、“亡羊补牢”,不过是庄辛先行回答楚顷襄王的“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这个问题的过渡段落。

真正开始论证为什么“只淫逸侈靡,不顾国政,楚国必危”的文字,是从蜻蜓开始的。

等到庄辛从蜻蜓,到黄雀,到黄鹄,再到蔡灵侯,最后到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等四幸臣,文章却戛然而止。

三、文章最后的结论和再次点题在哪里呢?

原来,《战国策》中还有最后一小段文字:

原文: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guī,颁玉以命诸侯)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四、文章的逻辑美

是的,楚顷襄王初闻庄辛说“楚国必亡”,骂他“老悖”。

等到秦国攻占了楚国城池,楚顷襄王逃到城阳,他才想起来问庄辛“为之奈何”。

庄辛的回复是:“亡羊补牢,犹未为迟”。

等到庄辛从蜻蜓开始,一路讲完黄雀、黄鹄、蔡灵侯,最后才到楚顷襄王自己,襄王才“身体战栗”。

这才是论述文的完整结构和叙事逻辑。

可惜了,二吴当初选编时,砍了开头和结尾,损害了文章的强大逻辑美。

读者诸君,您认同我的观点吗?

以上。

0 阅读:2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