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扯一些闲话。
我此前说,很多牛高为了掐生源,最终都会往“二四制”转。
我还说,很多初中名校暗中搞小升初掐尖,都是为保证本校的生源质量。
但是,绝大部分的家庭不会去搞小升初。有的是直升初中比较好,没有必要搞小升初;有的是只想正常上个学,没心思去搞小升初;还有的是有心搞小升初,但苦于没有门道。
我家老大没有搞小升初,就是因为直升初中比较好,觉得没有必要搞。现在觉得,还是家长没有规划好。
现在老二要搞小升初,就是因为直升初中是菜场中学,迫不得已要搞。
但是,当我真的去搞了小升初之后,我方才明白,搞小升初和不搞小升初,差别还是挺大的。
起初,我也不想孩子早早就在校内学习上耗尽了力气。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一书说,人有七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因素,可能不仅仅是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更多的是其他非智力因素。
所以,我们安排孩子去学音乐,学运动以及和小朋友们去玩。
我不想孩子过早锁定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这两个方向上。
但是,当孩子踏入初中以后,形势开始急剧导向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上了。
去年娃的学校有几个考上了西交少年班,今年又有几个。他们是怎么考进去的呢?
最初的时候,整个初中阶段,孩子校内考试,和那些学霸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总分也就是10-20分的距离,并没有很悬殊。
但我现在明白了,那些学霸是只用了50%的时间在校内学习上,另外50%的时间用在超前学习上。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娃能考上西交少年班,有的娃能在初中毕业后就能做当年高考数学卷135分以上。
我不是想给读我公众号的朋友贩卖焦虑,我只是白描。
我的意思是,当我还在考虑非智力因素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早早一头扎进去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了。
我不是说那么早跳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这条智力赛道就一定好,我只是描述这个现象。当其他人早早就开始为智力智能比赛进行训练时,我们为孩子准备的非智力智能是否对孩子赢得早期竞争有帮助呢?
后来,当我被迫关注小升初时,我才发现,相比于其他的家庭,我们简直可以算作佛系了。
竞争的白热化程度,非亲身经历者根本无法想象,有太多颠覆自己思维惯性的做法了。
所以,人们总是只能看到自己眼光所及的那个很小的世面,在大海平静的表面之下,无数的鲨鱼在水底下绞杀。
小升初,每个孩子都去了该去的学校,看似各安天命。但是,先是幼升小的学区房,后是初中名校的掐尖。这已经经历了两轮的命运走向。
初升高,表面上是中考分数前人人平等。但是,在中考前,先是西交少年班,后是推荐生、科技特长生等,最后才是中考分数。这又是两三轮的命运走向。
高升大,人皆以为高考分数前人人平等。但是,在高考前,有竞赛生、有中科大少创班、有强基等,最后才轮到高考分数。这是几轮的命运走向?
我们听多了逆袭,听多了金子到哪里都发光。但只有做了父母之后才知道,能让自己的娃儿站得更高一点的,只有自己羸弱的肩膀。
我们国家实在是人太多了,金子到处都是,广西金田一地的人才就足以支撑起一个太平天国。几千年至今,有多少金子是埋在地底下不见天日的?偶尔像海昏侯墓里的金子,也是要有无数个巧合才得以面世而发光啊。
你都被埋到土里面了,见不到光了,你还能发什么光呢?即便你真是一块金子。
是的,人多了,只有倾轧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我说的倾轧,就是在规定赛道上,没有丝毫怜悯地竞争。
古时候,是科举。现在,是改了名的科举,它们现在的名字是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考公,对应于当初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也许有人说,现在都要自己找工作了,和以前的考进士能一样吗?这些人也许并不知道,现在还有部委选调吧?你不去考进士,不等于部委选调不存在啊。
所以,当我们读周秦汉文章的时候,我们会思考,这片土地上的人变了吗?
是的,表面上都变了,但是骨子里的东西一点都没变。
生活中这片土地上,主流就是这样,除非你想置于主流之外,当个旁观者。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