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设错了闹钟,差点耽误孩子上火车去研学。
人有时候,脑筋似乎会短路,这很奇怪。
今天继续读古文观止卷四战国策选文,读《鲁仲连义不帝秦》一文。
读到如下这一段:
原文: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
战国策我并未通读。认真读过的,也不过就是选入古文观止的这十七篇而已。
但我觉得战国策这本书问题很多。
此前,读《苏秦以连横说秦》一文时,就遇到“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这样无法确解的句子,到底什么是“燕乌集阙”呢?
读《触讋说赵太后》时,遇到“太后盛气而揖之”的“揖”字实为“胥”字等等。
今天读这篇文章,同样有如下几个问题:
1、今齐闵王已益弱
其一,秦围赵邯郸是在齐王建八年,齐闵王是其祖父,此时已死多年。
其二,公元前288年,齐闵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齐闵王“益弱”吗?所以,许多版本把“益”训“更”,不妥。宜视“闵王”二字为衍字,而“益”训“渐也”。
其三,为什么会多出“闵王”二字?《战国策》“闵王”二字后有注“此涉之而误也”。我怎么也搞不明白这个注的意思是什么,遍索网络也无果。
2、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
其一,辛垣衍的原话中,怎么会出现“秦昭王”这样的谥号呢?因为,秦围邯郸发生在公元前259年,而秦昭王去世是在公元前251年,也就是说,秦昭王这个时候还活着。
既然他活着,自然就不会有谥号。
就像我们今天,不会知道我们这个朝代,后世子孙会给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一样。
其二,有人说,这是追述之辞,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举了很多例子,但到底对还是不对呢?
其三,有人据下句“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中的“秦”字,确定“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中的“昭王”二字是某个读书人读时加旁注,而后来的刻板者误为正文而入。
但就是不确定啊。
3、罢兵去
许多版本均译作“撤兵离去”。
我们知道,“罢”可训为“停止”,也可训“遣去”。
“兵”可训“战争”,也可训“军队”。
那“罢兵”到底是“撤兵”还是“停战”呢?
《汉语大字典》:罢,停止。《清史稿》“兵未可罢,愿自任剿办。”
百度百科也明确列“罢兵”为“停止战争”。
“撤军离去”和“停战离去”有本质区别吗?
这真令人头疼。
现在高考文言文材料,2022年4份语文卷子,有3份取自战国策。2023年,材料又改为唐宋文。2024年,文言材料会重返先秦吗?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