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逼供应商买车,每家10-30辆。”
好小众文字,明明都认识,组合起来就看不懂了。
最近某汽车博主称:“小米逼供应商买车,每家分配到的指标是10-30辆。这种供应商与小米关系非同一般,要做生意,买几辆车算是投名状吧。”
甚至还有一张自称是小米集团机件供应商的朋友圈截图在网上疯传。写的那叫一个有鼻子有眼。
“因本人是小米集团机件供应商,被小米摊派5台小米SU7电动车,本人不想要,原价13万一台出售。有要的联系。注:需签订《不对外公开供应商被摊派13万一台合同》。车是昨晚刚拉过来的,全新。”
笑点过密,憋笑憋的忍不住放了个屁。51君就想问,现在辞职注册成为小米供应商还来不来得及?
二三十万一台的当红烫车近乎半价腰斩出,并且还是现货。这要是真事儿,那小米到底是强迫冲销量,还是追着喂饭搞慈善?这种送上门的顶级理财产品,怎么没人来强迫51君一下?
即便是内部特惠,这价位也编的过于勇敢了。其次,既是不能对外公开的消息,竟然能发朋友圈?整套操作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每一个动作都像精心设计过的。
果然,传闻一出,对小米的伤害性不大,对这博主的侮辱性极强。不信的网友都在嘲笑,信的网友却集体破防。
“笑死我了,我也想被强制要求买10-30辆,现在外面加价卖呢!”
“如果现在有小米汽车的现货,有的人还愿意加钱买,因为小米的售后是跟着车走,不是跟着人走,跟买一手车基本没区别。”
“你说小米车卖不动我还信,现在都排产到明年了,还要这样?”
“强迫是子虚乌有,我们公司就是小米的合作商。但是发布前期公司内部发了公告,可以报名申购。当时价格都还没公布。”
“昨天小米给我打电话了,运气好三个月有车。哪里多的车给你们啊?”
“老子的车还没造出来他凭什么比我先拿车?”
“眼瞅着小米SU7的交付量越来越稳定,交付规模越来越大,最新版的造谣已经开始编小作文了。看来小米法务部又有新收获了。”
很快,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提着大刀闻讯赶到,当即掏出大师球“小米法务部”,表示要把这些造谣的账号全都收了。
法务部这三个字对凡人震慑力还是不小,随后这名博主就屁滚尿流的删除了内容。不过,虽然内容不在了,只要小米想追究责任,半点儿都不耽误起诉。
此前,小米才狠狠收拾了博主“折腾的老猫”。该博主已经在多个平台发布道歉信。
在道歉声明中,该博主承认了自己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关于小米公司及其品牌、产品、技术、营销方式及澎湃OS操作系统等多条视频内容,存在大量不实、贬损性描述。对小米企业和品牌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侵犯了小米的名誉权。
作为一名自媒体博主他日后将勒紧裤腰带,谨言慎行。
不过,最近小米宣布:“从6月起,小米汽车工厂正式开启双班生产,提拉产能。同时,为了加速大定订单与生产匹配效率,将于6月5日0点起,将大定锁单犹豫期从7天缩短至3天(72小时)。”
虽然小米官方对此的解释是:有助于让下定锁单用户更快提到爱车。但仍令不少人起疑,小米SU7是不是“疲软了”?新订单量增速不行了?缺钱用了?
而这类对小米SU7的战力是否下降的揣测,在小米SU7庞大的“催交大军”面前,就显得过于的抽象而割裂了。
说回这次“强迫供应商买车”事件,为何明明群众中的大多数都并不相信,但小米仍旧非常介意?
如果说“强迫购买”仅仅只是让小米沾上霸道强势的标签,那么“刷单”和“销量造假”就是一把直接朝车企的心脏正中央捅去的夺命利刃。一旦小米被扣上“刷单”的帽子,那么之前起的高楼,就会瞬间化为虚无的泡沫,品牌信誉也将受到重创。
毕竟,销量是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十分重要的一个参考因素。所以,如果利用不正当手段冲量,无疑将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判断,错误认为这是一个“被群众雪亮的目光认可的爆品”,从而跟风下单。此举不仅会妨碍竞争公平,更会直接侵害到真正的消费者的权益。
话说回来,此次谣言之所以不攻自破,正是因为小米SU7此前的战绩漂亮。如果能将交付量保持在高水准,或许能为跑断腿的法务部减减负。
所以各位认为,小米强迫供应商买车一事究竟是子虚乌有还是另有内幕?评论区见~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