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对我们到底有啥用?

啸瞰风云谈商事 2024-08-18 21:30:36

我算不上艺术迷,可我对当代艺术也算关注了挺长时间。

一提起当代艺术,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先不忙着解释,给大家看看下面这两件作品。

第一张是约瑟夫·科苏斯于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把和三把椅子》,这件作品很简单,就是在中间放一把实物的椅子,左侧挂一张等比例大小的照片,右侧有一块面板,上面是从字典上抄下来的椅子定义。

第二件作品是一张照片,画面右侧是一位西部牛仔,他出自当代摄影大师理查德·普林斯,2007年,佳士得拍卖行以340万美元的高价卖出了这张作品。

这张照片到底好在哪儿?是因为构图好,还是风景美?亦或是用了什么特别的摄影技巧?对不起你都猜错了,这张照片是普林斯从万宝路香烟广告上翻拍的,也就是说,照片上的一切根本不是他拍的。

这不是赤裸裸的剽窃吗?你当然可以说他剽窃,从买家到卖家,也都知道这是摄影师“剽窃”他人的作品,却并不妨碍照片卖出几百万美元的天价。

说到这你一定会纳闷,这也能叫艺术?把椅子搬到美术馆,把广告照片翻拍下来,这简直太容易了,哪怕我三岁的儿子也能做,如果他一不小心把牛奶打翻在纸上,我把这张纸送去参展,我儿子岂不也成了艺术家?

难怪有人会说,当代艺术家都是骗子。

为什么大众普遍对当代艺术嗤之以鼻?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这类艺术颠覆了人们的常识,在一般人眼里,艺术应该是美的,能让人愉悦的,最起码得看得懂吧。但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一点都不美,也根本不想让你看懂,某种意义上,当代艺术对普通人并不友好。

而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对技巧普遍不太讲究,甚至刻意贬低技巧,像《一把和三把椅子》这样的作品,有啥技巧可言?如果这也能叫艺术,艺术家岂不是太好混了?

在大众看来,艺术首先是技术,因为技术是有门槛的,需要长期训练的,你觉得《蒙娜丽莎》画得棒,很大原因是你画不出来,《蒙娜丽莎》之所以不朽,主要是由画家的那支笔决定的。不仅艺术如此,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如此,如果失去了技术含量,它的价值就不值一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既不好看,又看不懂,也没啥“技术含量”的当代艺术,会被专业人士吹上天,难道他们在合谋欺骗大众?

这就得从当代艺术的起源说起。

提起当代艺术,马塞尔·杜尚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我相信你肯定听说过他,包括他那件著名的作品——《泉》,没错,就是从店里买了个现成的小便池,签上名字送到展览会上,就这破玩意儿,居然被后世奉为“神作”。

马塞尔·杜尚的《泉》

杜尚的《泉》创作于1917年,一百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很多人依旧无法理解它,我读高中的时候就知道杜尚,除了觉得杜尚很酷,也没觉得他的作品有啥了不起。

直到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加上对艺术史有了些许了解,我才渐渐明白,为什么《泉》会成为艺术界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此先简单介绍一下绘画史的演变逻辑,当然,我们的讨论仅限于西方绘画,东方绘画以后有机会再聊。

西方绘画流派众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展开讨论,让我们化繁为简,以文艺复兴为起点,把西方绘画划为以下三个阶段:

怎么画——画什么——为什么画。

“怎么画”顾名思义,就是绘画的技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西方画家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探索技法上,这段时期的绘画,也是如今大众最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作品。

无论是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伦勃朗的《夜巡》,莫奈的《睡莲》,梵高的《向日葵》,我们从小就在美术课本上认识了它们,我们对这些画的关注点,也主要集中在光影、色彩、构图、人物刻画等方面,至于画家想画什么,我们觉得那根本不算是问题。

伦勃朗名作《夜巡》

当然,这不是说绘画题材不重要,而是题材在当时就那几种,要么是宗教画、要么是肖像画、要么是风景画,它们的共同点是写实,区别在于写实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还是存在于神话或文学作品中,但无论它们来自哪里,栩栩如生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还有一个原因是,过去的画家都是受委托创作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有自己的甲方,有些是教会,有些是国王,有些是发了财的暴发户,既然是为甲方创作,题材往往是规定好的,由不得你乱来。

但进入19世纪末,尤其是印象派之后,绘画的风格出现了转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照相机的出现,论写实性,照相机远胜于绘画,而且照相机操作简单,只要一摁快门,就能完成画家过去花几天甚至几个月完成的工作。

照相机让绘画失去了原初的价值,过去人们请画家画肖像或风景,很大程度是为了装饰,就跟你家里喜欢挂结婚照或风景照一样,也只有富人或权贵才雇得起画家,尤其是一流画家。照相机却让画家的技巧变得无足轻重,再这样下去,无数画家将面临失业。

以后该怎么办呢?艺术家们想到了一条出路,既然相机的强项是写实,我们就画一些相机无法表现的东西,比如抽象的理念,人的心理活动,睡觉时的梦境,或干脆是艺术家的胡思乱想。

于是绘画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画家开始关注“画什么”,表达的对象成为重点。诸如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西方绘画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极大的拓展,艺术家摆脱了客观世界的束缚,转而追求更主观的想象,这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

但是请注意,我们强调此时的艺术家更关注“画什么”,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需要技巧了,比如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也是一位技巧大师,有着非常深厚的绘画功底;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别看他画的内容天马行空,所采用的写实手法在当时也是顶尖的。

就连抽象绘画也不是人们理解的“乱涂乱抹”,好的抽象作品,对技巧是有要求的。我认识一位在大学教书的美术老师,他原本就是学抽象画的,他告诉我:画抽象画的人,必须对色彩和造型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画出来的东西只能浮于表面。

说到这你就能明白,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典绘画,还是更现代的抽象绘画,无论你画什么,都离不开技巧这一根本前提。说到底,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一位艺术家“画什么”,很大程度也是由他的技巧决定的,赵无极的作品看起来莫名其妙,但你学不来,因为“莫名其妙”只是表象,决定作品价值的是画家的审美以及对色彩的控制。

赵无极绘画作品

这个阶段的艺术虽然有了巨大的飞跃,却依然受制于传统观念,只要你想画一样“东西”,不管它是什么,你都必须“画得好”才行,只要有“画得好”这个想法,绘画就多多少少还在向传统和主流妥协。

于是到了当代艺术阶段,艺术家干脆把一切都颠覆了,我既不要审美,也不要技巧,更不需要你看懂,甚至连艺术创作本身都可以不要。

最终就有了杜尚的小便池,他不再关注作品本身的价值,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上。

杜尚为啥要把小便池送到美术馆?就是为了挑战大家的共识,他觉得曾经的一切规则和标准都是陈腐的,虚假的,是时候打破了。

这就好比大家写高考作文,写记叙文太传统,渐渐有人开始写议论文,写议论文还嫌不够,就变成了写诗歌,当写诗歌也落伍的时候,有人直接写了一串标点符号交上去,老师居然也认了。

轮到你该怎么办?能写的大家都写了,再跟着做就不稀奇了,总不见得交白卷吧,于是你别出心裁,直接把写文章的水笔交上去,你们看,无论你们写啥,总得用笔写吧,所以我的笔就是最好的文章!

我相信你可能又要问了,那又怎样呢?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场恶作剧,跟艺术能扯上边吗?

的确,当时的评论界也是这么看的,他们觉得杜尚的作品就是胡闹,所以根本没人把它当回事。顺便提一句,杜尚被大家奉为大师,那已经是50年以后的事了。

回到刚才的问题,杜尚的小便池凭什么能称作艺术?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而是艺术家的行为,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理解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艺术的本质难道不是创造美吗?这么讲当然没错,但并非艺术的全貌。

按照日本美学家三浦俊彦的说法,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抽离,而艺术风格的差异,很大程度是由艺术和现实的距离感决定的。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你用手机拍一张自家的照片,你会觉得那是艺术吗?肯定不会,因为你认为这张照片只是复刻了现实,没有任何艺术性可言。

但假设你现在拿起画笔,挑选一个极佳的角度,在画布上再现你家的场景,你会认同这就是艺术(好坏不谈),为什么?因为这幅画已经超越了现实,向你展示了另外一个世界,尽管它的基础依然是你眼前见到的一切。

艺术之所以被称为“美”的,不正因为它呈现了“崭新”的一面吗?最低层面,它把丑陋的,不和谐的东西给剥离了,留下一个赏心悦目的角落给你看,然而这个“美”的对象是你艺术加工后的结果,在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

以此类推,无论什么风格的艺术,其价值都在于和现实世界保持距离,离真实世界越远,它的独特性就越强。

为什么艺术会有这样的特征?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也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艺术和宗教一样,可以为生活提供愉悦、慰藉和启发,让我们短暂地逃离现实。如果艺术和现实一模一样,我们还要它干什么?

所以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才会主张用艺术代替宗教,因为他看到了两者内在的一致性。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按照这个逻辑不断发展,艺术就会离现实越来越远,从表现现实,反思现实,批判现实,乃至彻底抛弃现实,我不仅要改变表现的对象,甚至连表现这个目的本身也要否定,因为它无论如何表现,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取悦你。

不知道说了那么多你是否明白,反正连我都讲的有些云里雾里了,总之,关于当代艺术,我们必须理解两点。

首先,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抽离,艺术必须和世界保持距离,不可能,也不应该彻底迎合。

第二,理解当代艺术,你必须放在艺术史的维度上,不了解艺术史的演化,你就无法读懂当代艺术。

第二点尤其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当代艺术的核心问题:作品价值由谁决定。

传统意义上,一件艺术品的价值由市场决定,比如电影拍得好不好,票房可以说了算,一本书写得好不好,销量可以说了算,这符合经济学的供求原理,服务大众的通俗艺术普遍遵循这一原理。

然而当代艺术则不同,它是小众的,一般人都看不懂,你不会为一件看不懂的东西买单,更不可能支付高价,那如何解释这些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天价?

因为理解当代艺术是有门槛的,你得通晓艺术史,还得懂一堆哲学和社会学知识,因为当代艺术更像是观念游戏,你理解艺术家为啥这么做,比理解他怎么做更重要。

普通人哪有那么多闲功夫读书?于是接下来的事就交给了评论家,你看不懂,他们却看得懂,不仅能看懂,还能扯一堆道理,这可是他们吃饭的本领。

所以,艺术评论家有点像二手车鉴定师,在你眼里平平无奇的东西,能给他们看出三六九等,而这些人的专业评价,最终决定了艺术品的价值。

没错,当代艺术的价值,主要就是由这个小圈子决定的,这和古董收藏很像,你看不懂没关系,只要专业人士觉得它好就行。

那么问题又来了,谁愿意为这样的艺术品买单呢?难道买家都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吗?

当然不是,真正能买得起艺术品的都是有钱人,很多人买这些东西,也不过是为了向别人彰显自己的品味,这就跟有些中产阶级喜欢在书架上摆满了书,实则上面的书全没拆封是同一个道理。

其实还有一个不太好说的原因,就是有钱人拥有了身份地位之后,总想获得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是和普通消费者拉开差距,从这个意义上,他们就不能和老百姓的品味一致,哪怕是装,越要装作不一致,不如干脆整点活,弄一些大家都看不懂的东西挂在家里。

说起来真的很讽刺,一群专业人士评定出的所谓高深之作,最终还得靠那些不专业的人来买单,满足的也不过是一点点肤浅的虚荣心。

说到这,你还会觉得当代艺术是“人人都能玩”的游戏吗?肯定不是。

其实今天当代艺术的门槛已经非常高,因为它玩的是概念,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很多概念前人都已经想到过了。

杜尚送个小便池被尊为大师,你送个马桶就是个笑话。巴尼特·纽曼在画一根直线被惊为天人,你依样画葫芦则啥也不是。当代艺术首先考验的是创意,而创意又偏偏无迹可寻,很多时候,看起来最简单的事,往往也是最难的。

美国抽象派画家巴尼特·纽曼作品

其次,你的艺术还得被评论界认可,得有人为你写文章办展览才算出道。当代艺术并不遵循大众市场逻辑,你必须找到专业人士,满足他们的评判标准,所以,你首先得打入那个圈子。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艺术也一样,这个看似高雅的世界山头林立,壁垒丛生,充满了各种傲慢与偏见,如今的艺术圈和商业圈一样内卷,甚至卷得更厉害,因为受众就那么多,买家就那么多,国内的买家也比较土,他们宁可要某位国画大师的山水装点门面,也不要你那堆奇奇怪怪的作品。

那么,我们还要不要欣赏当代艺术?

我觉得还是需要的,而且大有必要。

还是回到艺术的本质,它是对现实的抽离,我在之前反复强调,艺术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美”,而是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世界,它不一定是美的,也可能是丑陋的,扭曲的,使人不适,或让你疑惑的。

但你不能说这些作品没有价值,很多时候,越是违背常识的东西,反而越能体现出某种真知灼见,或者说,它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另一副面孔,或者换一种观察世界的眼光。

生活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我们的价值观已经严重同质化,这也是很多人焦虑的根源,因为我们除了以经济维度评价自己的人生,不接受别的维度,甚至不知道还有别的维度。

而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扇窗。

想想杜尚的小便池,不正是对标准陈规的戏谑吗?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家精神,他让我们暂时以超脱的,玩笑的眼光,来看待残酷的现实——老子就这样,有啥大不了的呢?

也许我们成不了艺术家,但可以学会以他们的方式重新理解自己,理解生活,哪怕看不懂也没关系。

0 阅读:2

啸瞰风云谈商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