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再伤率很高!这7个应急处理技巧请记牢……

自然料法探索者 2024-02-07 03:24:13

【特别策划】

崴脚的急救

策划 晓 谊

撰文 杨天祎 林丽婷

编辑 保健君

中老年朋友下肢肌肉力量下降,常常容易出现崴脚现象。不久前,李先生就因为淋浴后卫生间地面湿滑,把脚给崴了。经检查为踝关节扭伤,在家休养了三个月才恢复好。

其实,不仅是中老年人,很多热爱运动的年轻人,例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爱好者,也很容易出现脚踝损伤的情况,轻者会出现扭伤、撕裂,重者会出现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后果。

·崴脚时踝关节外侧韧带易损伤

人在平稳行走时,踝关节承受的仅仅是等同于体重的1.25倍的力,但在剧烈运动的瞬间,则会承受5.5倍体重的力。因此,急性踝关节扭伤成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极易产生的创伤。

在所有下肢肌肉骨骼损伤中,踝关节扭伤再受伤率最高,在最初受伤后的一年内,再伤率的风险增加2倍!高再伤率可能是由于康复不足和/或过早恢复运动所致。因此,在发生急性踝关节扭伤后,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和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是首要目的。

踝关节损伤的常见原因包括受到突然外力超出组织活动的最大范围、先天性关节韧带松弛、日常运动较少、灵活性稳定性差等。

踝关节结构复杂,结构类似铰链状,韧带与骨骼之间的作用关系紧密联合不可分割。脚踝分为内踝和外踝。

内踝主要由三角韧带覆盖整个脚踝内侧并保持踝内侧的稳定性,三角韧带的强度超过全部外侧韧带强度的总和,因此外翻损伤较为少见。

外踝有很多条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外侧韧带将足外侧的骨骼固定在一起,但是其强度弱于内侧韧带,因此内翻损伤多见。

在外踝侧副韧带中最为薄弱的为距腓前韧带,当处于跖屈位(脚尖点地)的踝关节,骤然受到内翻暴力时,此韧带过度牵拉超出正常的生理负荷,从而最先导致距腓前韧带撕裂,若扭伤进一步加重,可能迁延至跟腓韧带。

·崴脚时如何判断是扭伤还是骨折

当发生脚踝损伤时,有一简单的判断方法可以初步判断是扭伤还是骨折。

踝关节的内侧或外侧,尤其内踝或外踝的下方压痛明显,被动屈曲踝关节、牵拉受伤的副韧带时疼痛加重,局部迅速出现肿胀,甚至出现淤血,局部青紫,且背屈、外翻与健侧相比活动受限,此应是扭伤。

如出现畸形,异常活动甚至出现骨摩擦音或骨摩擦感,则应考虑发生了骨折,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求助,并根据情况进行关节固定处理,可选用约30厘米长的木板或硬纸板分别放置在受伤的踝关节两侧,并在受伤部位加放棉垫、毛巾或衣物等,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将两块木板或硬纸板上下两端分别固定牢固,然后耐心等待专业人员的进一步救治。

如脚崴得比较严重,还是建议要到医院排除一下骨折。确定没有骨折,我们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运动损伤来处理和康复了。

·崴脚急性期处理原则—POLICEMM

崴脚急性期一般是指通过体格检查、X线检查、MRI检查,排除有无骨折、有无韧带损伤及严重程度。一般情况下轻微扭伤1~3天,严重扭伤5~7天甚至更长(观察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情况)。

此阶段康复的目标是控制疼痛和肿胀,维持关节活动范围,其处理原则如下。

● 保护

- (Protection) -

扭伤时要避免继续剧烈运动,应及时休息。在损伤即刻制动并采取保护性措施,避免损伤部位在不恰当的位置和危险的环境中加重疼痛或再次发生损伤受伤,以防受伤的韧带进一步撕裂。

佩戴保护性支具如护踝等,固定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减少活动度。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护具佩戴的时间,这个需要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判断。避免或减少下肢负重,可用腋拐、肘拐、手杖等辅助行走。

● 临近关节适当负重

- (Optimal Loading) -

鼓励早期开始进行功能锻炼,替代传统意义受伤后的休息,是保护性措施的延续。损伤后持续卧床休息不但不利于恢复,还可能会造成软组织粘连、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强调“循序渐进”负荷刺激原则,即负荷过低达不到训练效果,负荷过大存在二次损伤的风险。

此时需要结合受损关节的情况,在不加重损伤的前提下,在训练没有明显疼痛及隔天无明显肿胀条件下,对临近的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例如可在支具的保护下做直腿抬高运动、膝关节屈伸训练等。还可以尝试部分负重,加快组织结构的重塑。

● 冰敷

- (Ice) -

急性期首选冷疗,其目的有四。

一是使组织温度下降,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水肿,但是不可长时间冷刺激。

二是降低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和神经传导速度,降低感觉神经的敏感性,通过掩盖或阻断痛觉的传导,减轻疼痛。

三是降低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使肌肉的兴奋性下降,并且短时间的冷刺激可以使肌肉的张力下降,缓解痉挛。

四是体温下降,组织代谢也随之下降。

基于以上四点,在损伤急性期,我们需要冰敷而不是热敷。所以在损伤即刻,可寻找附近的低温材料,例如冰冻矿泉水、雪糕等冰敷15~2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直接将低温材料直接放在损伤处,以免冻伤;应当用薄毛巾或衣服包裹患处一至两层,再将低温材料贴于损伤处。冰敷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一般可2~3小时进行一次,如果肿胀疼痛明显,可每隔1~2小时冰敷一次。

一般急性损伤后48小时内冰敷。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时间和温度,若出现明显冷痛、寒战、皮肤水肿、面色苍白应立即终止,以防因过冷发生冰灼伤、冰冻伤。同时应注意保护非受伤区的正常皮肤,防止受冻。

● 加压包扎

- (Compression) -

冰敷之后进行加压包扎,可以应用弹力绷带包裹受伤的踝关节。除有固定冰袋的作用外,还可增加患部组织间隙的压力,降低损伤部位的血流量,继而减少出血和肿胀。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压包扎时应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皮肤温度、颜色变化,若出现发紫情况,要及时降低包扎压力,以促进血液循环。

● 抬高患肢

- (Elevation) -

在加压包扎的同时抬高患肢,尽可能地把受伤的肢体抬高至心脏及以上水平,目的是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可以在睡觉或休息时在患肢下垫一个枕头,使患肢略高于心脏即可。

● 物理治疗

- (Modalities) -

此阶段物理治疗的目的是消炎、消肿、恢复功能。可以采用的理疗方法有无热量的短波或是超短波、毫米波、磁疗、弱红斑量的紫外线照射。在急性期不建议进行推拿或按摩等,这些方法会加重肿胀,甚至是加重损伤程度。

● 药物治疗

- (Medication) -

可使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这类药物是缓解韧带损伤疼痛、改善功能最常用的药物。轻中度疼痛优先选择局部外用药治疗,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凝胶贴膏、乳胶剂、贴剂等;中重度疼痛可联合局部外用药物和口服非甾体消炎药。如果口服非甾体消炎药都无法缓解疼痛,建议到医院寻求专科大夫的治疗。

综上,就是崴脚急性期的处理办法。此外还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1、不要使劲揉搓肿胀处,想把淤积起来的血肿揉开、搓散。因为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后,会形成血肿,一般要经过24小时左右才能恢复,停止出血。如果扭伤后立即使劲揉搓、热敷、强迫活动,势必会在揉散一部分瘀血的同时加速出血和渗液,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形成更大的血肿。

2、不要用热毛巾敷。热敷会使血流加快,如果在受伤24小时内即用热敷处理,会加剧出血和肿胀。

3、不要强忍着疼走路、活动,这样反而会加重损伤。

4、不要立即贴活血化瘀的膏药。人体组织受到损伤后呈现炎症反应,大量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扭伤处,局部慢慢出现肿胀,继而压迫神经引起疼痛。这种反应在24小时内可以达到顶峰,若在此期间贴上止痛膏,其活血作用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管内渗出的液体也会增多,反而加重了局部肿胀疼痛的情况。

正确的做法是

软组织损伤后,在皮肤无破损的情况下,立即冷敷或用冷水冲洗患处,使血管收缩,以减轻肿胀疼痛。24小时后再贴上止痛膏。贴止痛膏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2小时,间隔半天再贴新的膏药,防止红肿、皮肤过敏等反应。

作者简介

杨天祎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担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青年医师分会委员。长期从事于物理治疗相关工作,主要包括呼吸康复、心脏康复、神经康复等。

林丽婷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长期从事脑血管病、骨科术后及颈肩腰腿痛等疾病康复方面的工作。

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12月刊可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以上为《中老年保健》杂志原创作品,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

0 阅读:0

自然料法探索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