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条短的。
总体而言,李斯的《谏逐客书》并没有非常难以理解的疑难字词和句子。
因此,连着几天坚持读,今天终于读毕。
有以下三个虚词要留意一下:
一、“之”字
原文: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前,我把这一段中的“之”字理解成助词“的”。此次重读,我意识到这些句子中的“之”是在专有名词中,起舒缓语气、补充音节的助词,无义,不译。
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中的“之”就是这种,我们不能译成“藐姑射的山”,正如我们不能译作“太阿的剑”、“纤离的马”一样。
二、“者”字
原文: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多数时候,我们可能把句中的“者”看成是助词“…的(人、事、物)”,译成“我听说土地广阔的,粮食多,国家广大的,人口众多。”
其实,这里的“者”应理解成连词,犹“则”,即“地广则粟多,国大则人众。”
三、“故”字
原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此前,我把“故”字理解成“所以”。
这次重读,我注意到,句子前头还有一个“是以”,训作“因此”。
这样,我们就不能把句子译作“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够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流水,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百姓,所以能彰明他的恩德。”
表面上看起来,问题不那么大。
但如果仔细想的话,就会发现,“泰山不让土壤”和“能成其大”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顺承关系。
这时,“故”应训作连词,表顺承,译作“于是”、“就”。
这一段可译作: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就能够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流水,就能够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百姓,就能彰明他的恩德。
想着艰难的卷四只剩下最后两个小短篇了,我的心情不由得好了起来。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