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除非天旱缺粮,否则都不会禁酒,尤其不会禁民间饮酒。
而太平天国却有非常严格的禁酒令,金田团营后,1852年所制的《太平条规》里边《定营规条十要》第三条就规定:
“要练好心肠,不得吹烟饮酒……”
各种法规禁律里边,也有两条关于禁酒的:
·凡我们兄弟,俱要修好练正,不准抽洋烟、吃黄烟、饮酒、掳掠、奸淫,犯者斩首不留。
……
·凡聚集饮酒,私议军事,巡查拿获,一概全斩。
天历甲寅四年(1854)五月,主理朝政的东王杨秀清再发命令,称“酒之为物,最易乱人性情”“醉后目无尊长,致生事端”,因此自即日起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人等”被查出喝酒者一律“斩首不留”,知情不报者“一体治罪”,举报有功者,奖授太平天国当时最高荣誉职务——恩赏丞相。
天京城内早期商业活动由国家全包,各种“典官衙”齐全,属于饮食的就有典油盐、舂人、浆人、宰夫、典天茶、典茶心等等名称(顺便说句,这些典官等级还不低,职同指挥,比将军还高一级,仅在丞相、检点之下),就是没有典酒、酿酒的,三百六十行独缺一行。
禁酒令的推行,可以说是洪秀全、杨秀清的共同意愿,但两者之间却有所区别。杨秀清的禁酒是出于实用主义,军队行军打仗贪杯很容易误事,所以他的禁令是严禁军队官员饮酒,但民间却不太管。洪秀全则是完完全全的禁酒,军民上上下下都不能饮,要让酒从世界上消失。
洪秀全为什么那么讨厌酒?估计有两方面原因:
他的族弟洪仁玕曾对外国人说,洪秀全自幼很讨厌酒,认为喝酒误事。洪秀全撰写的传教手册《原道救世歌》里也写道“即如好酒亦非正,成家宜戒败家汤,请观桀纣君天下,铁桶江山为酒亡”。这时是1844年,洪秀全还未产生“革命思想”,仅仅是一名热心虔诚的传教者。
洪秀全所信奉的宗教,虽然并没有完全禁酒,如圣餐礼也要饮用葡萄酒,但总体来说,对酒是采取一种鄙夷态度,新旧经典里反对饮酒的言论不一而足,这当然会对洪秀全产生影响,至少可以让他更加理直气壮地把禁酒当成要遵守的戒律。
这种个人对酒的厌恶,表现到朝政上,就是强行让大家以他本人的爱憎为爱憎。但为了不显得那么粗暴直接,至少要在表面上装出是汲取历史教训之后所采取的、有充足理由的正当行动。
1856年天京事变,杨秀清被杀,洪秀全专权,禁酒令更是持续到他去世,因为洪天贵福在供状里还写道“并不准众人吃酒”。
太平天国的禁酒令真是反复强调,三令五申,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但是,禁令的具体执行情况又是怎么样了?
中国民间,喝酒酿酒的风气非常普遍,禁酒令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任何禁令只有上级官员以身作则,才能上行下效,得到推广。如果上边都带头不执行,你还要下边遵守?太平天国内部很多问题,也正源于此,后期尤甚。
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是个“无酒吃不下饭”的酒鬼,洪天贵福也知道“那洪仁玕是好吃酒的”。在天京城内多年的英国翻译官富礼赐写道:
“当天王下诏禁酒时,他(即洪仁玕)恳求特许,谓非有酒不能吃饭,即蒙允许。”
总理大臣如此表率,要求特许饮酒,居然得到特批,可想而知,下边各级官员心里是何种想法,对禁酒令又抱何种态度。
天王的族弟不遵守,忠王李秀成的亲弟同样也不遵守,六王宗酌天义李明成在1861年曾经写信给富礼赐索取洋酒:“所有上日承赠那种美酒付下数坛,或烦代买亦可。”李明成还设晚宴款待富礼赐,富礼赐后来回忆:
“有两瓶……又倒我的来路雪莉酒,均很爽快地传递于席上各大人间——各客均王弟所请来与我会面者也。由此显见他们高级的领袖并不遵行天王之荒谬的禁令,因席上人人尽量畅饮,洋酒固人所共赏,天酒亦一再满斟,壶干了又倒新的。”
席间众人痛饮西洋雪莉酒与太平天国高层自酿的“酒性猛烈的天酒”,可谓中西合璧,富礼赐更用“荒谬”来形容禁酒令,禁令此时已经是形同虚设。
洪秀全的心腹亲信赞王蒙得恩的长子蒙时雍也请过富礼赐吃饭,在席上倒不敢明目张胆地饮酒,还以“天国禁酒”为由,对不能敬酒表示歉意。但这位声称“天国无一人私饮”的小王爷,前几天刚偷偷派人去富礼赐所居住的、停泊在天京城外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向“洋兄弟”买了一瓶蒸酒。
天京城内都是官员聚饮,城内私酿。天京城外就更加“山高皇帝远”。诸如苏南、杭州、温岭等地,都有太平军借口“谢天福”在祭拜之后喝酒吃肉,呼朋唤友上酒馆,甚至干脆自己开酒馆的记载。
太平天国禁酒令搞成这般模样,高层喝酒无所畏惧,不怕有人打小报告,也不怕集体惩罚。盖因洪秀全虽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没有杨秀清那种事必躬亲,亲理朝政的能力,宫门没出过几次,又不想面见官员,靠躲在宫殿里发命令维持禁令,结果自然只能让这个有违民间生活习惯的禁令局限在宫殿围墙内,只管得住天天在身边的洪天贵福等人。其他的地方,自然鞭长莫及,眼不见为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