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安史之乱的唐朝一直搞不定藩镇,那是因为藩镇们的治理比朝廷更有效

史海微言[已注销] 2022-01-13 17:58:37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一直到之后的五代,是华夏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其最突出的特殊之处就是所谓“藩镇”的长期存在。作为藩镇首领的“节度使”,本是初唐盛唐时的一种临时设置,类似于北朝时的“总管”、“行军总管”。它们是朝廷在应对某些局部战事时,为了让负责的高阶武将们可以合理调度前线资源、统筹周边州县的后勤供应而设置的,原则上并不能干涉当地行政事务。不过安史之乱后肃宗父子为了拉拢河北镇将,将他们占据的州县作为供应军需的基地交给他们直接治理后,这样的应急设置就彻底变了味。

节度使们既能统领手中的军队,又可以从辖区州县那里获得财赋物资,朝廷对这些地区的军民们,就逐渐淡化为一个符号。从那以后一百多年间,朝廷再也没能恢复对河朔三镇的直接控制,哪怕宪宗“元和中兴”时让河北镇将们全都俯首听命时也是如此。因为这时候的河北藩镇与朝廷的离心离德、已经不是某个节度使的个人行为,而成为了该地区所有民众固有的社会意识。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其他大一统王朝不可能发生的奇葩局面呢?

说起来大多数人可能不信,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些地区的军民人等发现:在某个半独立的藩镇治下生存,比起被朝廷派遣的州县官员们治理,要轻松得多。有多位近代学者在研究了中晚唐时期社会经济后,都指出河朔三镇治下的民众寿命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而且在大多数时候承担的税负和劳役都要轻得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也不难理解,那就是这些藩镇虽然有一个表面上高高在上的节度使,但其实他下面的每一个州县镇将都有很大的自主性,而这些镇将本身又是依靠本州的大小军头们的支撑而维持权力的。这种形态有点类似欧洲中世纪那种高等贵族——城堡领主——基层武士,那样的层层分封制。底层民众要么是基层兵将的家属,要么是他们的附庸,而节度使虽然也掌握一些精锐牙兵,但是其权力基础不能来自于上述人等的小终于,他是不能违背这个武人团队的集体意志的。

这种机制具有某种军事民主制的色彩,但在地方治理方面会非常注重实效,切实维护本地区利益。反映在军事上,就是职业武人可以得到充足的物资供应,绝对没人敢任意克扣,武人们也愿意竭力御敌,朝廷大军很难打垮这些扎根本地的精兵强将。不过当他们对外征战,长途跋涉到异乡去打拼时,表现往往就不佳了,因为这样的藩镇军队始终只是守户之犬,和盛唐时那样的国家军队有着本质区别。

0 阅读:16

史海微言[已注销]

简介:结合个人阅史思考、表达民间历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