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要问当下小红书最火的数码相机品牌是哪家,肯定非富士莫属。
在小红书搜“富士”两个字,你能找到超过150万篇笔记,而被摄影发烧友们奉为神作的索尼,笔记总数也不过90万篇。
几个月前,富士推出了新款X100VI紧凑型相机,价格为11390元,这是一款半画幅相机,所谓“画幅”,在照相机领域指的是传感器大小,不同画幅的相机对应着不同的传感器的尺寸,画幅越大,照片的画质就越高。
据说这款半画幅的X100VI刚问世,二手平台就把它的价格炒了上去,由于产能不足,消费者得加价大几千才能买到,有人甚至开始寻求海外代购。因为保值率高,富士相机直接被年轻人戏称为“电子茅台”。
单就性价比而言,富士X100V并无多大优势,佳能和尼康均已推出万元以下的全画幅相机,后者从分辨率、清晰度、色彩、镜头兼容性等方面均胜过X100V,凭什么区区一个半画幅也能卖这么贵,还被无数人疯抢?莫非富士的用户人傻钱多?
这恐怕就跟富士相机的目标用户有关了。
前面说了,富士是小红书上最火的数码相机品牌,而小红书的核心用户是年轻女性。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一提起照相机,很多人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这样的形象:中年背包客、退休大爷、黑马甲、鸭舌帽、举着长枪短炮走街串巷······曾几何时,摄影和钓鱼、游戏一起,并称为男性的三大“败家”爱好。
为什么提起摄影我们首先会想到男性?最直接的原因自然和照相机的重量有关,玩过摄影的人都知道,照相机的分量不轻,考究点的还得带几个镜头,把装备带齐不亚于负重锻炼,一般人没事谁会天天带着这些家伙上街呢?
所以传统相机主要面向专业人士与摄影爱好者,他们只在乎相机的性能与价格,其他的都不怎么在乎。
而富士相机就做的很巧妙,仔细看不难发现,富士相机保留了老式胶片相机的设计风格,轻巧灵便,大小适中,就算挂脖子上也不会觉得累赘。
更有意思的是,用富士相机配上各种穿搭也很时尚。人们惊喜的发现,原来照相机还能当配饰来用,带着富士相机citywalk,居然还挺有路人缘。
这就是富士相机能吸引年轻女性的第一个原因,相比之下,它的对手们就显得太“直男”了。
但这并不是富士真正的杀手锏,富士相机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滤镜功能。
如果你不是专业摄影师或资深摄影爱好者,说实话,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用数码相机拍照是性价比很低的选择。
除了价格贵和质量重,数码相机的另一个痛点是后期调色,都说三分靠拍照七分靠修图,调色修图是一门大学问,如果没调好非但不能给照片加分,还会削弱影像的表现力。
传统数码相机设置了大量参数,你必须对每一个参数特别熟悉才能拍出一张合格的照片,即便调好了色,后期仍得放进修图软件进一步精修。
那么富士是怎么做的呢?它给数码相机增加了不同的胶片模拟,光是X100V的胶片模式就多达20种,你只需在拍摄前选好模式,然后一摁快门,一张胶片感十足的美照就出炉了。
胶片的视觉效果是数码无法取代的。因为胶片拍出来的照片更有韵味与年代感,它的画质就像电影一样,能够将光影以更加戏剧性的方式呈现。
过去用胶片拍照是一件很费钱的事,除了买胶卷,还得花钱花时间冲印,所以摄影在过去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游戏。
尽管数码技术已发展了几十年,但胶片相机依然受到专业人士的推崇。如果你看过艺术摄影展就知道,那些世界级的摄影大师迄今仍坚持用胶片相机,在专业人士看来,是否擅长使用传统胶片,已成为某种身份标签。
试想一下,当你的朋友用iPhone或索尼微单扫街,事后得意洋洋的把照片晒朋友圈炫耀,你一声冷笑,甩出了你用富士拍的街景。看着那一张张电影感十足的画面,你的朋友一定会惊诧不已,没准还会把你当成隐藏已久的摄影大师呢。
所以富士相机的火爆,归根结底是满足了用户的情绪价值,让他们可以不费力气地拍出只有专业摄影师才能达到的效果,正如美国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所说的,摄影就是“对现实的占有”。我们拍照不仅是为了记录生活,更是为了给现实赋予自己的审美和理解。
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是富士,而不是其他品牌的相机?难道索尼和佳能就做不到类似的效果吗?
这就得涉及富士这家企业的来历了。
2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富士相机的母公司”,网页上会赫然跳出四个字:富士胶片。
都什么年代了?居然还存在胶片公司!我相信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那是因为你对胶片的理解太狭隘了。
而同样的狭隘,曾经就毁掉了另一家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柯达。
富士与柯达同为胶卷行业的两大霸主,他们曾经也是行业的死对头,柯达被认为能够生产全世界最好的胶卷。
然而,昔日的世界第一却在2012年宣告破产。
柯达的失败,已成为商学院的经典案例,大致的结论是:柯达的破产,源于错过了数码相机时代,在新趋势面前固步自封,是柯达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个结论大致上是对的,但忽略了过程中的许多关键信息,至于认为柯达“固步自封”,更是对这家企业的严重误解。
事实上,柯达是数码相机的发明者,早在1975年就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但是柯达的管理层对此不以为然,当时还是胶片相机的天下,他们觉得眼前的这台相机充其量只是个玩具,不足以对柯达构成威胁。
柯达不想把过多的精力花在研制电子产品上,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舍不得丢掉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则与柯达所属的行业有关。
柯达是做胶片的,而胶片成像背后最重要的一门学问是化学,自然而然,柯达也被很多权威媒体划入到化学行业,柯达还在上世纪80年代收购了一家化学公司。
胶片与数码虽然表面上都是生产“影像”,但背后的成片原理截然不同,胶片主要是通过把光进行分解与合成,再借助感光颗粒的化学反应形成一张照片。而数码相机主要是把光信号转化成电子信号,主要工作是通过芯片来完成的。
所以,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完全能够被划入不同的行业,它们各自所需的能力与资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柯达的纠结正在这里。
柯达并非对数码技术熟视无睹,上世纪80年代,柯达在日本建立了数码实验室,立志要在“消费领域的电子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自从实验室成立后,柯达总部始终不曾给予大力支持,以至于实验室在很长时间里都得不到研究所需的资金。
为什么柯达都建了实验室却不愿意给钱呢?
因为公司一直在犹豫。
前面说过,柯达的主营业务是胶片,其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化学方面,柯达若大力研发数码产品,一定会严重影响到传统胶片业务 ,舍弃胶片拥抱数码,就意味着要扔掉自己的长板,把身家性命押在并无十足把握的新事物上,柯达担不起这样的风险。
另一方面,柯达也大大低估了数码产品崛起的速度,2003年,柯达认为中国只有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使用数码相机,三线以下城市仍会用胶片相机。
而事实上,数码相机已呈现爆发式增长,2003年和2004年,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已经超过传统胶片相机,成为主流相机。七年后的2010年,数码相机在全球出货量达到顶峰,在中国销售量则超过了4000万台,此后便一路下滑。
电子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远高于传统商品,因为电子产品的性能取决于芯片,你可能听说过摩尔定律,它指的是芯片性能每隔18个月就要翻一倍,当然,如今的摩尔定律已经受到了挑战。
甚至到了2005年,柯达的数字业务销售额已超过传统业务,但柯达仍坚持认为,数码相机在未来至多是和胶片相机共存,绝不会彼此取代。
最终,柯达仍旧与新时代失之交臂,最终被淘汰。
讲完了柯达,我们再来看看今天的主角——富士。
3
富士胶片成立于1934年,长期以来,胶片一直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但富士也在密切关注着行业变化。
富士涉足数码领域的时间比柯达晚了几年,1988年,富士才推出第一台商用数码相机。9年后的1997年,富士成功研发了画质与胶片不相上下的数码相机。
按理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端,但富士并没有沿着条路继续走下去。
因为富士陷入了与柯达类似的窘境,和任何新兴行业一样,数码领域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做胶片出身的富士也是一家化学企业,化学企业转型做数码电子产品,不仅意味着产品和业务的转变,更意味着核心能力的转变,没有人甘愿丢掉“老本”去往新的领域冒险。
所以富士也很纠结,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直到2000年古森重隆先生担任CEO之后,富士才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面对新的技术浪潮,富士既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选择拥抱,而是先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真正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古森重隆组织各部门进行研讨,以确定公司真正的潜力在哪几个方面。最终得出结论:富士的优势既不是胶片生产,也不是数字技术,而是胶片背后的核心工艺。
比如胶片采用的膜技术,不仅适合做胶片,还可以延伸到别的领域,比如化妆品。所以富士将膜与水解技术结合,研发了一款抗氧化化妆品,其销量一度超过SK-II。
再比如冲洗照片时,为了让颜色能够在特定部位显示,富士研发了纳米分层渗透技术,而这种技术还可以被沿用到制药行业,增强药物的吸收效率。就这样,富士开始涉足医药领域。
此外,由于胶片制作需要感光材料,而这种材料又能被用于制造光刻胶,光刻胶是半导体生产的关键材料,富士也因此在半导体领域有了一席之地。目前,富士是全球拥有极紫外(EUV)光刻胶专利数最多的企业。
如果你现在打开富士集团的企业简介,你会发现它在三个领域享有优势,包括化妆品、医药、高性能材料,这些行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背后都有富士核心技术作为支撑,即对光化学技术进行应用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富士依旧在生产胶片,除了传统的拍照用的胶卷,富士还为电视、平板与智能手机提供高性能的胶片。
说到这,你就能明白为何富士能做出如今火遍全网的数码相机了。首先,富士相机保留了胶片时代就具有的色彩光学优势。另一方面,凭借对数字领域的渗透,富士在光学器件乃至人工智能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最终成就了一台深受摄影小白们喜爱的“傻瓜胶片机”。
今天的富士集团并不以数码相机作为最重要的营收来源,富士相机今天的成功,并不是当初富士all in数码技术的结果,而是富士将核心技术加以拓展和深化,在其他领域融会贯通,自然而然“结”出的成果。
4
同为传统行业的巨头,柯达与富士在时代浪潮面前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关于柯达的失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拒绝改变”来概括,其实从一开始,柯达就觉察到了行业的变化,也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尝试,他真正的问题在于转型不够坚决,始终患得患失,同时严重低估了新技术的发展,这本质上跟柯达对自己的定位有关。
柯达的优势在化学领域,但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柯达不得不尝试转型,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不得不在新模式与旧技术之间“二选一”,如果彻底偏向前者,势必会牺牲后者,反之亦然,造成的结果就是零和博弈,无论走哪条路都代价惨重。所以柯达的转型之路一直扭扭捏捏,始终下不了狠心和过去告别。
柯达有一种当“老大”的执念,在他看来,影像行业是安身立命之本,无论技术如何变迁,柯达始终是这个行业的领头羊,这就大大限制了柯达的企业想象力,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作茧自缚。
而富士则不然,在胶片时代,富士一直是柯达的追赶者,富士很清楚,自家的胶片再怎么牛,终究也玩不过柯达,所以富士并不在乎自己是否是行业老大。
当数码技术一出现,富士就知道属于胶片的时代过去了,富士并没有去纠结到底继续做胶片还是搞数码,而是跳出了行业的框框,把自己的核心能力拓展到更多领域,从而摆脱了对过去的依赖。今天的富士仍旧是世界500强,但数码相机只是其业务版图中很小的一块。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短短的一句话,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我们总是容易错估自己,被各种恐惧、虚荣和贪念所蒙蔽,个人如此,企业同样如此,传统企业能够穿越周期并不容易,即便像富士那样成功的公司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才更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