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晚上,读《鲁仲连义不帝秦》,读到如下这一段:
原文: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
我对“则吾乃梁人也”的“则”字非常不解:如果是副词,具体是什么意思?如果是连词,那么这个连词是表示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呢?
从周四到今天,足足四天时间,读书不得寸进。
每次准备接着读,但一想起这个“则”字,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别去想了,你怎么想也想出来的,还是刷手机吧,又快乐又无烦恼,躺平吧,躺平吧……
躺平的念头就像魔咒般催眠,放弃的想法就像春天的草疯长。
但内心也总有另外一个声音在说:再坚持一下吧,你肯定能搞明白的。
中间也曾把所有字词典中的“则”字重新都翻了一遍,始终不得要点。
我直觉觉得,“则吾乃梁人也”的“则”,应该就是“那么”,但是,为什么此处的“则”要译作“那么”呢?
因为,如果“则”要译作“那么”,那前面的“若乃梁”就是一个假设条件,而后面的“吾乃梁人也”就是一个假设的结果。
可是,“若乃梁”看起来不像一个假设条件呀,因为“若乃”是一个表他转的连词,与表假设不搭界啊。
问题就出在这里。
想了几天,今天突然就像开窍似地明白了。
原来这个假设是一个隐藏式的假设。
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鲁仲连说,我打算让梁国和燕国来帮助赵国。
然后,辛垣衍接过鲁仲连的话说,如果你鲁仲连说的是燕国,我姑且认为燕国会听从你;如果你鲁仲连说的是梁国,那么,我就是梁国人,你怎么能够让梁国帮助赵国呢?
其中,“若乃梁”译作“至于梁国”,即相当于“如果你说的是梁国”。
这个假设等于是承接前一句的假设语气。
这种情况时常会出现。
我曾被一个表解释的“也”字卡住了好多天。这个“也”字出现在一个段落的最后一个字,因为整个段落都是表解释的,所以,这个“也”字的译文“是因为”要放到整个段落的最开始,而不是“也”字所在的这一句。(我暂时没找到那个段落)
这一小段中的另外一个难点是“燕则吾请以从矣”这一句。
陆忠发《王力<古代汉语>注释疑难考证》P234注:“请”训为“想”,“以”通“已”,全句为“燕则吾想已从矣。”感觉陆忠发的解释别扭。
徐仁甫《史记注解辨正》P146注:“请”犹“且”也,此谓“燕则吾姑且以从矣。”徐说甚是!
如此,这一小段就得到了完美的训释。
原文:
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
试译:
辛垣衍说:“(如果是)燕国,那么我姑且认为(它)听从(你)了;至于梁国,那么我就是梁国人,先生怎么能够让梁国帮助赵国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