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陕北插队小记——打平伙

叶工讲故事 2023-11-04 19:59:09

在农村,我们自己开伙做饭,每人一天轮流做饭。我们第一年由国家供应粮食,每月由队上派人跟着我们,赶上毛驴翻山去砖窑湾公社粮店买粮,待秋天粮食打下来后,我们所分的粮食由队里保管,需要吃什么粮食就从保管那里领。

因此,我们的主食不存在问题,但副食却一直难以解决。我们队上几乎都是坡地,仅有的一点儿川地也用来种玉米,队上只是将一小块靠着泉水的平地作为队里的菜地,派一个老汉专门负责种菜。每隔一段时间,队上就按工分给每家分一堆菜。至于肉类平时几乎吃不上,只有在村里哪个社员家杀了猪,或队上的牲畜摔死时,我们才能吃到一些肉。记得在我们刚去不久,队上的一头驴摔死了,我们就吃了10斤驴肉。

有时,上川的乡亲们也到我们窑洞来,卖给我们鸡蛋或他们打的山鸡,因为我们比供销社的收购价要 左起:齐莹、宋金静、杨青兰、宋燕娜高一些。例如鸡蛋,我们就是按数量付钱,不论大小,一个鸡蛋6分钱,10个鸡蛋算一斤,按供销社的价格我们付6毛1分钱,因此,上川的社员到供销社来卖鸡蛋总是先到我们这儿,优先卖给我们。

通常情况下,我们还是吃不到肉,在一段时间没有肉吃之后,大家就馋得不行。在队里干活时,时常听一些社员讲,今天晚上在哪家“打平伙”。我们当时也不懂“打平伙”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一些社员从别人家端一大老碗炖好的肉回家吃,我们才知道这就是“打平伙”。经打问我们才知道,如队上的羊摔死了,由队上作价卖给想吃肉的社员,在哪一家炖肉,那家就可多分得一份,大家按份数共同均摊肉钱,这种方式就叫作“打平伙”。我们听了之后一致认为,这是个解馋的好办法。

一天,队上的一只羊又摔死了。我们问清楚在哪家炖羊肉后,就先去打招呼,说我们要参加“打平伙”。记得那天下工之后,大家都十分兴奋,晚饭也不做,都饿着肚子,一心一意地等着吃羊肉。天刚刚擦黑,我们几个就每人端着一个饭碗向炖羊肉的社员家走去。主人见到我们时很吃惊,他没有想到我们会都来,原以为我们也同他们的习惯那样,一家打一份呢!在与主人打过招呼之后,我们并排坐在他家的炕上,靠着墙,看着主人和他家婆姨炖肉。他们当时已把肉切好放在大柴锅里了,加满水后,放了些干红辣椒、花椒、大料和盐,之后没有再放其他任何调料。当时,大家心里还想,这能香吗?但我们几个人仍然有说有笑,注视着女主人的一举一动,其实,我们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当羊肉终于炖熟时,窑洞里已飘满了浓浓的香味。按照“打平伙”的习惯,大家照例把碗都摆放在锅台上,由女主人平均分配这一锅肉,只是主人家多分得一份。最终,我们每人都分到了一碗,心满意足地端着回到我们的住处,狼吞虎咽地美餐了一顿。只记得当时大家吃得那么香,那么专注,吃光了肉,喝完了汤,什么主食也没吃。

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社员家“打平伙”吃肉,,当时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兴从未有哪家的婆姨和女子去“打平伙”。可能当时主人见我们是知青,对我们也只好破例。

照女主人的做法,加那几种调料清炖羊肉,但却总是不如那天晚上的肉那么香,这也许是因为我们当时太馋肉的缘故吧。

本文知青小组作者共有11名女同学,于1969年1月15日离开北京到安塞县楼坪公社乔庄大队楼坪后队插队。除姜衍芳外,其余10名同学均为北京分司厅中学初67届(7)班的女生,她们是:杨青兰、齐莹、张光耀、宋金静、杨亚沙、孙兰芬、宋燕娜、董正华、尚新妹和姜丽。自1971年1月,地们经推荐相继到延长油矿、县印刷厂、卫生院、宝鸡769厂、空军第5702工厂工作,其余同学因病返京。杨亚沙经推荐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该文由杨亚沙(杨军)执笔。

11 阅读:1669
评论列表
  • 2023-12-09 13:17

    请客,打平伙,多么热闹的事!

叶工讲故事

简介:听我讲讲知青的故事,听听他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