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家长与其后悔,不如努力改变与孩子交流的方式

开济说育儿 2024-04-15 06:02:35

所谓亲源心理问题,是指因负面的家庭影响和不当的家庭教育而导致孩子产生的心理问题。虽然说孩子的生活时间主要是在学校环境里,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庭环境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家教氛围,呈现出各异的人文文化。孩子受到什么样的文化熏陶与教育,将来就会养成怎样的人格和行为方式。

很多情况下,父母都是出于好心,尽着应尽的职责,但一些父母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他们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观点去给予关爱,却忽视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内心情感。于是一厢情愿的“爱”就变成了“温柔的皮鞭”。

阿飞是个内向的孩子,复习一向努力,成绩也很不错。但进入初三后,随着测验日益增多,她的状态越来越差,成绩也每况愈下,复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成绩明显下滑,已由年级前列降到中等偏下。近来几乎无法坚持测验,她说一拿到卷子,脑海里就浮现出家中的一桌子美味。

通过分析发现,阿飞的问题主要源自父母给她的“温柔的隐形压力”。阿飞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绩。每当女儿准备考试的时候,不仅关闭家中电视、电话,甚至连走路都套着鞋套,唯恐弄出声音影响女儿复习。平时十分节俭的父母会在考试期间变着花样地为她做出一桌桌的美味佳肴。阿飞深知父母这样做是希望她能考好,将来有好的前程。为此她比以前更加勤奋、刻苦,几乎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甚至每天复习到深夜。长期的超负荷复习使她的复习效率下降,成绩开始滑坡。考得不理想时,父母并不责怪她,父亲只是轻轻叹气,母亲偷偷流泪,这更加重了阿飞的紧迫感和愧疚感。可越是重视结果越是不能专注于试题,就越考不好,结果是更深的自责,我考不好怎能对得起父母为我做的一桌桌美味,导致了今天的状况,一看到卷子就联想起家里的美味。

通过记忆重组干预以及亲子间的相互沟通,阿飞的父母终于认识到,爱是需要理智的,更是需要技巧的。爱的出发点应是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非满足父母单方面的意愿。越到时刻的尽头,越需要父母表现出一份平常心,信任孩子,支持孩子,像平日一样自然地对待孩子,这才是给孩子更好的帮助。

孩子阿明,是个散漫、冲动、好斗的男生,经常说谎、偷东西,不听老师的话,言行具有攻击的表现。喜欢欺负弱小同学,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对方打架,很霸道。平时很少关心他人。作业马虎、拖拉,有强烈的厌学情绪。阿明的父母经商,工作繁忙,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很溺爱他。

阿明家境富裕,父母工作繁忙,平时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于是父母在家教上简单应付,各行其是。父亲粗暴,母亲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诸多问题。

父母忽略导致偷窃行为,教育不一致导致价值观混乱。对于阿明来说,偷窃虽然让他挨打,尽管如此,他还是能得到父母的照顾,尤其当父亲惩罚他时,母亲会因为疼爱而加以制止,让他感到被关心。于是从小形成的负面行为一直伴随着他。可见,父母在教育上的不一致,这可能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模糊,使孩子在面临很多抉择时,无法确定自己的做法是正确还是错误。

父亲一贯的暴力造成了阿明的攻击行为。父亲粗暴地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他容易模仿到的行为,所以阿明在面对问题时喜欢用暴力解决。这更使他在同学中得不到关心与接纳,大家因为讨厌他而孤立他。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首先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对孩子有指导作用。家长的举止作风、兴趣爱好,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缺少关爱造就了阿明自私的人格。阿明的父母工作忙碌,很少在情感上与他沟通,常以零用来弥补他,他的生活更多是由保姆照顾。保姆的顺从和母亲的溺爱导致了阿明的霸道和自私。因此,只有将孩子置于一个健康且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

阿丽是一个话不多的女孩,平时复习认真,成绩很好。无论是班上的同学或是接触过她的人都用“文静”来描述她。可就是这样一个文静的女孩却和班上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每次班级活动,阿丽总是沉默寡言。每次女孩间聊得热火朝天时,阿丽却一言不发。阿丽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也不是没有思想,那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据了解,阿丽父母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每次阿丽和别人说话之后,爸爸都要指出她的许多错误,这句话不能说,那句话不得体。而一旦阿丽在父母的同事、朋友面前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时,父母总会用“什么都不懂”,“真没用”等言语指责阿丽。因为怕说错,阿丽在人多的场合尽量不说话。渐渐地父母满意了,阿丽也越来越“文静”了。

阿丽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冷暴力,通过冷淡、轻视、疏远和过度批评等形式致使孩子内心受到伤害。不肯放过孩子言行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一发现孩子的言行和自己的标准不一样,便会严厉指责。这对孩子的潜在危害是,孩子会对自己失去正确的判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甚至产生较严重的自卑。

像上述案例中的“冷暴力”现象在当代家庭中时有发生。从短期来看,这种“冷暴力”使孩子变得文静了、听话了,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想象的。如在别人面前不敢随意说话;变得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有的甚至因此关闭心扉,将所有事情积压在心里,以致出现心理障碍。

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内心营养。成功的家庭教育无一不是非常看重沟通的,在沟通中加强亲子关系,使亲情成为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滋养。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也不是靠敌视,而是靠沟通。良好的亲子沟通使家庭更加和谐,让孩子健康成长。

阿雯的父亲以他严格的教育方法对待女儿。他是一个十分严格的父亲形象。教育女儿的方式,似乎只有皮带拳头相加。一旦女儿在复习上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不符合他认为规范的地方,他的粗暴的施教方式便不约而至,使得阿雯自8岁开始的童年内心一直处于创伤与抵抗之中。同时他又是一个爱意浓得化不开的父亲,可以为女儿舍弃一切。在这扭曲的教育下成长的女儿,逐渐地由单纯善良变成叛逆、冷漠,敌视父母,轻视社会。

这个故事是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冷静反思,是对孩子心灵成长的深切关注。揭示了亲子隔阂的根源在于父母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童年创伤。缺少呵护和尊重的心灵沟通。父亲扭曲的爱下的严厉教育方式,违背了孩子心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导致女儿创伤的童年经历,以及扭曲人格的形成。所以,在亲子关系中,爱是相互的,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明智的家长应掌握沟通的艺术,走进孩子的心灵,成功的家教离不开良好的沟通。

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压力过大或焦虑严重的来访孩子,大部分都是被比较着长大的,在他们父母眼中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好。“比较”的背后,隐藏着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过高期待。

这段话很形象地反映出当代家长的心态与孩子的无奈。家长习惯于接受别人对自己孩子的夸赞,喜欢看到孩子出类拔萃,却忍受不了作为普通孩子家长的寂寞和失落。于是他们习惯于寻找自家孩子的缺点,用“比较”不断鞭策自己的孩子,激励自己的孩子向“别人家的孩子”看齐。殊不知,这样的比较,让孩子怨声载道,让父母身心俱疲,以至于亲子关系紧张。就像载客的长途汽车,负重越多,走得越慢,危险越多。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家长要求,久而久之会自甘堕落,“破罐子破摔”。

自尊的培养需要环境和氛围。当孩子的人格特点得到赏识。优点和缺点都能被父母接纳和包容,犯下了错误能及时改正,家庭成员之间可以自在地交流,家庭氛围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是和谐的,少有内在冲突,或冲突会得到很好地解决,自信、健康地成长。

2 阅读:232

开济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