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继位进行改革外朝机构,雍正时期的大学士和内阁体系又是怎样运转的?

晗史如烟 2022-12-02 22:11:06

引言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体系,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虽然官僚体制的变化多种多样,但是概括到底都有迹可循,那就是为了加强皇权而服务。从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的诞生,到明太祖朱元璋废宰相,设置内阁大学士,专制皇权在一代又一代统治者的加强下,于清朝康熙和雍正时期达到了高峰。

康熙皇帝时,为了制衡内外朝之间的权力体系,不让内阁掌握太多的权力,特意设置了由近臣和内侍组成的南书房。而雍正帝继位后,在他父亲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想要让专制皇权达到一个顶峰。

雍正帝如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是一个很有能力,十分勤政的皇帝。清宗室、史学家昭梿说:“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继位之后,雍正帝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操作。

被雍正寄予厚望的总理事务王大臣

一开始的时候,他希望通过控制外朝来控制整个朝政,以便让自己的政令畅通无阻,让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内朝外朝。

所谓内朝,实际上是从汉武帝时期正式有这么个概念的。当时汉武帝为了制衡一些权势很大的朝臣,特地选拔了一些读书人和自己身边的亲信,给他们封了一些官位。

这些人受封的官位虽然很低,但是由于他们在皇帝的身边,因此有了参赞国事的权力,实权很大。

所谓外朝,就很明显了,指的是由庞大官僚组成的复杂的官僚体系,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六部官员。至于为什么要制衡外朝,也很简单,随着官僚体系的不断演变,这些外朝的官员手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虽然他们不太可能造皇帝的反。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力贪污腐败,对皇帝的命令阳奉阴违。

雍正帝为了控制外朝,效仿汉武帝,在内廷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机构:总理事务王大臣、大学士、管理部务大臣和会考府等。他试图通过这些内廷机构,来控制外朝的官员们。

不过,这些外朝的官员们哪有那么容易就被皇帝控制。封建王朝的外朝官员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比皇帝的历史都要久远,经过千年的沉淀,想要撼动外朝的根基,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快,雍正帝就发现,自己想通过内朝控制外朝的方法是不可行的。无奈之下,雍正帝只能跳过外朝,转而专心加强自己内廷班底的建设,从另一个方向来加强自己的皇权。

谈到雍正帝对内廷机构的建设,就不得不提到“总理事务王大臣”,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军机处,只不过乾隆继位后暂罢军机房,改称总理事务处。这个官职算得上是雍正皇帝最早的一个内廷班底了。史书上记载,雍正帝在康熙帝驾崩的第二天,就设立了这一官职。

由此可见,雍正想加强内廷的建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不过从名义上讲,总理事务王大臣和其他的内朝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建立实际上是一种辅政班底的模式。主要是为了协助刚登基的皇帝熟悉对政务的处理,以及处理服丧期间的事务。

因此从名义上来看,总理事务王大臣的权力,仅仅局限于内廷而已,并不能对外朝的官员施加影响。这就不得不佩服雍正帝的帝王谋略了,为了让自己的内廷能够名正言顺地干涉外朝的政治,雍正广泛地授予了总理事务王大臣各种职权。

史书上记载:“总理事务王大臣除皇帝藩邸事件外所有的启奏诸事都有权过问,凡有谕旨必经其手”这足可见总理事务王大臣的权力有多么的大。

为了让这个总理事务王大臣更有影响力。雍正帝在挑选这一职位的人选时,也是精挑细选。雍正亲自任命了四位声名显赫的官员担任总理事务王大臣,其中包括两位亲王,廉亲王允禩和怡亲王允祥。除此之外还有内阁大学士马齐和大名鼎鼎的尚书隆科多。

除了这些身份地位尊贵的大官之外,这套班底也有许多中下层官员作为补充。有四位朝廷大员兜底,再加上众多能干的中低层官吏。在雍正刚即位的一段时间内,总理事务王大臣这套班底,都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协助他解决了康熙皇帝葬礼、新官员任命和接管中枢权力等问题。

不过一段时间后,总理事务王大臣这套班底就不再被生性多疑的雍正皇帝所信任了。

伴君如伴虎,总理事务王大臣难逃裁撤

总理事务王大臣在雍正继位初期,究竟起到了怎样重要的作用呢?这点从这个机构的权力之大与广泛就能看出来了。前文提到刚开始的时候,总理事务王大臣大臣只是一个辅政机构,相当于只是帮助皇帝处理一些事务,并没有权力去影响外朝的官员们。

不过,因为雍正皇帝需要有这么一个机构来制衡那群掌握权力的外朝官员,所以雍正便通过将自己皇权分割一部分给总理事务王大臣的方式,来扩大他们的权力范围。以至于后来的总理事务王大臣成了内外通吃的角色,既能掌控皇帝的内廷事务,又可以用皇帝给的金牌令箭在外朝呼风唤雨。

然而皇帝总是多疑的,更别提像雍正这样的皇帝。很快,他就开始对自己一手组建起来的总理事务王大臣班底不信任了。为了不让总理事务王大臣一家独大,雍正设立了议政王大臣、各部院堂官以及大学士,来分走总理事务王大臣手中的权力。

这其中大学士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给皇帝起草谕旨。这似乎本来也不是总理事务王大臣的职责范围,可见雍正帝设立大学士的目的,除了为自己找一个文秘处理奏章事务之外,也是在给总理事务王大臣提醒,自己随时可以找人取而代之。

雍正的“良苦用心”总理事务王大臣却并没有察觉到,还是和往常一样,该干啥干啥,处理着自己分内的事情。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雍正帝彻底失去了对总理事务王大臣的信任。从历史的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到四位总理事务王大臣的结局:廉亲王允禩,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八阿哥,被雍正剥夺了宗室身份,贬谪成为庶人,更是冠上了“阿其那”这样侮辱性的称呼。怡亲王允祥,因为和雍正兄弟情深,所以一直享受着荣宠,但是后来也没有再担任总理事务王大臣。大学士马齐也是如此,而隆科多后来因为某些罪名被雍正处死,没有得到善终。

雍正三年(1725年),继位三年之后,雍正帝终于裁撤掉了总理事务王大臣这个机构。很奇怪的是,裁撤这一机构之后,雍正并没有再设置新的机构来取代它。这只能说明,早在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之前,雍正就已经妥善地将它的权力重新分配了。不得不佩服雍正帝高超的政治手段。

那么总理事务王大臣为何最终会走向失败呢?其原因还是在于雍正帝刚继位时的局势。和其他皇帝顺利继位不同,雍正帝继位的时候,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是被人们质疑的,否则后世也不会传出那么多雍正弑父篡位的流言了。

除此之外,当时的“八爷党”和“十四爷党”等政治集团,都处心积虑地想把雍正从皇位上赶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雍正急需一个内廷机构,来帮助自己执掌外朝,平定政治上的风波。

为了让总理事务王大臣机构有足够大的影响力,雍正分给了这一机构相当一部分的皇权。这也导致了后来总理事务王大臣的权力过大,让雍正无法安心,所以最后才下手裁撤了这个自己一手造就的内廷机构。

雍正一朝的内阁大学士

除了总理事务王大臣之外,雍正朝还有一个绕不开的官位就是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并不是清朝独有的机构。内阁的设立,最早的渊源要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胡惟庸一案后,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并禁止后代之君设丞相。

相权被消除后,虽然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没有了丞相之后,大量的国事都堆积在了一起,需要皇帝亲自处理。朱元璋的时候还好,毕竟他是一个工作狂。可是后世之君却没有办法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于是内阁应运而生。

起初内阁只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到了后面就慢慢变成了实质上的“另类宰相”。清朝建立后,继承了明朝设置内阁大学士的制度。不过清朝内阁的职权,跟明朝内阁的职权不可同日而语。

清朝内阁的地位是变化不定的,清朝内阁地位的变化主要看皇帝是否对其重用。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便从明朝那里继承了内阁大学士的制度,不过一开始清朝的中枢决策,都是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决定,内阁徒有虚名。

顺治帝就曾经颁发谕旨:“今后各衙门及科道各官本章,俱著于每日午时进奏,候联披览,次日发下拟旨,以便详阅批发。”当时的内阁连基本的票拟权都需要揣摩皇帝的心思来进行。

一直到雍正帝的时候,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才有所提高。为了加强内朝对外朝的影响,雍正一朝任命了多达十一位大学士,他们的地位是高于六部尚书的,这已经是清朝建国以来大学士地位最高的时候了。为了缓解大学士处理政务的压力,雍正还专门下旨增设了协办大学士,来襄助处理繁重的工作。

大学士在雍正朝的时候,主要的任务是处理题本,并且作为沟通内外朝的桥梁。

由此可见,雍正一朝大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雍正还打破了内阁大学士品秩低的传统,将大学士们破格擢升为一品官职。

不过很可惜雍正对大学士的荣宠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伴随着皇权的稳固,内阁大学士的作用也不再那么被需要,因此他们的地位也在逐渐下降。以至于雍正帝再最终决定内廷中枢机构时,抛弃了有着悠久传统的内阁,选择了新设立的军机处。

结语:

对于雍正帝来说,继位之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稳固并加强自己的皇权。为此雍正尝试过很多办法。内阁作为沟通内外朝之间的桥梁,在一定时间内,帮助雍正帝将皇权的权威渗透到外朝的各级官员身上,帮助雍正巩固加强了君主专制。然而对于皇帝来说,内阁也有着成为下一个丞相的潜在风险,因此内阁最终没有成为雍正帝建立内廷机构的首选,变成了“鸡肋”。

0 阅读:67

晗史如烟

简介:晗史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