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早餐店老板遇到了四个刚从管教所出来的少年,让她给几碗饭吃,她看着孩

平南 2025-04-26 13:29:55

1983年,一早餐店老板遇到了四个刚从管教所出来的少年,让她给几碗饭吃,她看着孩子可怜就给了,结果吃完后孩子跪在她面前喊妈,这一喊出了700名劳改犯儿子,其中甚至还有比她都大一岁的人来认她当妈。

46岁的韩雅琴站在自家铺子门口搅着粥锅,抬头瞧见四个半大小子缩在墙根底下。

那身灰扑扑的衣裳像是从泥地里滚过,头发乱得能藏住麻雀,眼睛直勾勾盯着案板上刚出锅的包子。

这几个孩子是劳教所放出来的,前些年在街上偷鸡摸狗,如今放出来没处落脚。

韩雅琴没问什么来路,盛了四碗热粥递过去,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眨巴眼的工夫盆底就见了光。

谁也没想到,这四个孩子吃饭完后扑通就跪下了,嗓子眼里憋出个"妈"字。

从这天起,韩家早点铺成了这帮孩子的落脚点,有来讨口饭的,有求件衣裳的,还有半夜翻墙头来睡觉的。

街坊都说韩大姐犯糊涂,养这些"二进宫"的主儿迟早惹祸,可韩雅琴心里明白,若她不帮他们,他们就真的没地方去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头两年最难熬,有个叫二柱的愣头青,偷了隔壁裁缝铺的布料,让人家追着打上门。

韩雅琴给人赔了不是,转头把二柱带到后院,院里种着两垄白菜,她塞给二柱把锄头:"往后晌午来翻地,管你三顿饭。"就这么着,二柱成了菜园子里最勤快的劳力。

这事儿传开之后,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有比韩雅琴还大两岁的汉子,蹲了二十年大牢出来,站在铺子门口不敢进门。

韩大姐二话不说,把自家男人的旧棉袄扔过去:"穿上!三十好几的人了,冻出毛病咋整?"

那汉子抱着棉袄哭得直抽抽,后来在铺子后头支了个修鞋摊,手艺比正经鞋匠还地道。

要说韩大姐的法子其实简单,来的孩子先在后院干三个月农活,种菜喂鸡拾掇院子,等心气磨平了,再让跟着老师傅学手艺。

补锅的刘铁匠、修自行车的王瘸子,都是街面上讨生活的手艺人,这些师傅不图工钱,就冲韩大姐的面子收徒弟,三年下来,还真带出十几个能顶门立户的徒弟。

日子久了,街面上都管这儿叫"韩家班",派出所的老所长逢年过节来转悠,看见院里晾着整整齐齐的衣裳,墙角码着修好的自行车轱辘,总要跟韩大姐念叨:"您这儿比我们管教所还顶用。"后来市里开劳教工作会议,还真派人来取过经。

最让街坊们念叨的还是1995年那桩事,有个叫三驴子的刺儿头,在劳教所三进三出,放出来那天,三十好几的人蹲在韩家铺子门口啃冷馒头。

韩大姐塞给他一沓子钱:"听说南方搞建设缺焊工,上火车站买票去。"十年后三驴子开着桑塔纳回来,后备箱里装着给"老妈"买的按摩椅。

这些年陆陆续续收了七百多个"儿子",韩大姐的早点铺早扩成了三层小楼,一楼照样卖豆浆油条,二楼是手艺作坊,三楼住着暂时没着落的孩子。

逢年过节,天南海北的电话往这儿打,有当上包工头的,有开修车行的,最出息的那个在深圳办了电子厂。

2010年重阳节,70岁的韩大姐正给新来的孩子缝棉裤,外头忽然响起鞭炮声,门口乌泱泱站了二百多号人,打头的是当年的二柱子,如今已经是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

大伙儿凑钱打了块五尺长的金匾,"老娘韩氏雅琴"六个鎏金大字晃人眼。

如今的临汾城变了模样,可韩家铺子还在老地方开着,新来的小年轻不知道,那些在铺子后头修车补胎的师傅,当年都是街面上有名的混世魔王。

韩大姐常说:"人哪有一辈子不走岔道的,要紧的是走回来的时候有盏灯亮着。"

她的一个举动拯救了无数在人生分岔路口走错的路,指引他们走上正轨,她的行为和举动令人称赞。

信息来源:中工网——韩雅琴:一位中国母亲教导数百“特殊子女”自食其力

0 阅读:118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