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工作,当地百姓频繁在他这里赊账,他从不拒绝,谁料主任查账竟赊了20000多元,转过头对他说:“你走吧,”他叹气:做人不能太心软!可哪想因为别人的1个帮助,又让他做起了“好人”。
1992年的新疆和静县,天山脚下的村庄里,退伍军人阿里木江·哈力克迎来了人生转折。
他刚脱下军装,就被分配到乡镇供销社当营业员,供销社的木头柜台后面堆着米面粮油,玻璃罐里装着水果糖,乡亲们常来买日用品。
可这地方实在穷得厉害,来买东西的人十个有九个要赊账。
阿里木江心里装着部队里学的助人精神,见着乡亲们空着手来买盐买面,总不忍心拒绝。
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名字,张三家借了五块钱买煤油,李四家欠着八毛钱买火柴。
等到了年底盘账,赊出去的金额像滚雪球似的堆到两万多,在那个月工资几十块的年代,这数目能把人吓出冷汗。
供销社主任翻着账本直拍桌子,让阿里木江必须把钱收回来,他拿着账本在村里转悠,看见土坯房里漏风的窗户,瞅着娃娃们露脚趾的布鞋,到嘴边的讨债话硬是咽了回去。
最后主任把算盘珠子拨得啪啪响,黑着脸让他卷铺盖走人。
丢了铁饭碗的阿里木江支起羊肉串摊子,白天在集市上烟熏火燎,晚上睡在四面透风的窝棚里。
新疆卖烤肉的人多得像戈壁滩上的石头,生意实在难做,2001年他背着铁签子炉子跑到贵州毕节,在陌生的西南小城重新开张。
头两个月生意十分冷清,他蹲在街角数着口袋里几个钢镚,连碗素面都舍不得买。
可就在他壮着胆子走进街边酒馆,想借块地方摆摊,老板看他浑身湿透,不但答应让他在门口做生意,还塞给他一百块钱买衣裳。
这份陌路人的温暖像火星子溅进油锅,把阿里木江心里那点善念又烧旺了,有了固定摊位,他的烤肉摊渐渐红火起来。
2002年春天,毕节突发山火,他跟着救火队往山上冲,烟熏得眼泪直流也不停手。
事后政府奖励他三百块,他转头就凑上自己的积蓄,给交不起学费的苗族姑娘送去五百块。
从此他多了个习惯:每天收摊时从油腻的零钱盒里抓出把毛票,塞进墙角的铁皮罐。
这些沾着孜然味的零钱越攒越多,十年间竟凑出二十多万,帮三百多个娃娃背上了书包。
毕节学院的贫困生领过他装在信封里的助学金,菜市场卖菜大嫂的孩子穿过他买的新棉袄,连患尿毒症的少年周勇都因为他的奔走获得了救治。
2011年,这个满身烟火味的烤肉摊主站上了全国道德模范领奖台,主持人念他名字时,他搓着开裂的手掌,脚上的旧皮鞋在红地毯上磨出吱呀声。
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56岁的他又开着装满食材的货车赶去灾区,架起大锅给受灾群众做了三天抓饭。
当年供销社的赊账本早成了灰烬,但阿里木江的账本始终没断过,不是记别人欠他多少钱,而是记着他帮过多少人。
从被赊账拖垮的售货员,到靠烤肉炉子撑起助学金的慈善家,这个新疆汉子用三十年光景证明,善良这回事,既不用怕吃亏,也永远不会过期,就像他烤的羊肉串,炭火再猛,终究烤不焦那份真心实意。
信息来源:兰州晚报2024-1-2《全国道德模范阿里木江·哈力克来兰州了 “黄河之滨真的很美,盛夏时我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