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宫花:黛玉与周妇的智斗

腾高至心 2024-10-30 06:40:35

送宫花:黛玉与周妇的智斗

文/慌了个张

认识一个人真的好难,说清楚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一个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谁敢说,对林黛玉就认识到位了。林语堂最喜欢贾探春,周汝昌则钟情于史湘云,而胡适在参加《晨报》关于红楼人物民意测验中“列黛玉为最不喜欢之人”。对于这么重要的人物,似乎他们说一句喜欢或不喜欢就完了。哪有这么简单的事啊?假如曹雪芹塑造的人物,仅仅停留在读者喜欢或不喜欢的层面上,那也是悲哀的事情。喜欢不喜欢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人物的理解、对自己的检视而变化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时,我并不喜欢,更谈不上对那个人物的喜欢了。等到我听了讲座,读了些书,有了人生的体悟,转成我的志趣和精神寄托,便真的爱上《红楼梦》,喜欢里面的各色人物。这就有一个认识进而喜好的机缘,时机不到,缘分还浅,只能耐心等待,贸然说喜欢不喜欢都会显得轻率。

今天下午时分,我又学习了石问之先生著《见微知著·红楼梦文本探》第十九篇红文,进入《红楼梦》人物形象新解读的部分。实际上,林语堂、周汝昌、胡适讲的喜欢和不喜欢哪个人物,并不是小说人物本身(书中每个人物包括小人物都值得喜欢),而是兑换成现实生活中真遇到那样一种性格或行事的人,才会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这是一种化境的艺术效果,读者会不自觉地进入角色,跟着角色互动起来。

石先生这篇红文题曰《我们是不是读了一个假的林黛玉——以“送宫花”一回文字为例》,讲的问题十分有趣,提醒读者可能看错和误会书中人物。这也不稀奇,有时候或许是作者创作的意图和设计的效果就在其中,也未可知。

石先生命名“陷阱艺术”,我也不懂,跟我理解的那种设计的艺术效果应该差不多吧,就像相声里的包袱,抖开了,能把听众观众逗乐了,效果就出来了。认识这一回中林黛玉的表现,可不容易。因为作者独具匠心,用了多种编织,设计了种种圈套或包袱,研究者或读者能读懂才行,否则据此而言喜欢或不喜欢,都是泛泛而谈,或者止于表象。

石先生提到了人物对比,当薛宝钗见到周瑞家的时,是“满面堆笑”地让座;而林黛玉竟然冰冷冷地去怼她,让她下不来台。黛玉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待人刻薄),另一方面也是火眼金睛,因为这位周嫂子、周娘子也不是什么善茬儿,在抄检大观园时可谓是凶相毕露,十分可恶。这一点跟黛玉怼李嬷嬷一样。李嬷嬷也是看人下菜碟,净捡软柿子捏,人善被人欺,袭人都被她拿下,茜雪因她被撵了出去。所以黛玉一开始就得凶一点,拿出主子小姐的款儿来。这是幼主与恶仆的明争暗斗,黛玉可不是单纯的使性子,给人难堪。否则,这个人物的设计也太单薄了。

具体到送宫花,这是一场心理描摹的戏,好看的很。把几个细节搁到一块,一比,问题就出来了。

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旧了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得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两枝,下剩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你看,薛姨妈的安排和交代:第一组是贾家三春,给王夫人面子;第二组给林黛玉,给贾母面子;第三组给凤姐,自己的侄女兜底。虽然没有编号分装,但也一丝不乱。

再看周瑞家的送宫花的路线:1.周瑞家的拿了匣子,走出房门,跟金钏、香菱闲聊一会儿。2.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在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三春不及二玉,但周瑞家的还是遵照薛姨妈安排先送三春姊妹)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如今周瑞家的故顺路先往这里来,将花送给迎探。3.周瑞家的答应了,因说:“四姑娘不在房里?只怕在老太太那边呢。”若不是丫鬟们提醒,她恐怕就直扑贾母处了。丫鬟们道:“那屋里不是?”周瑞家的听了,便往这边屋里来。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两个一处玩耍。4.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会,便往凤姐儿处来(注意:第一组送完,第二组未送绕过,直接送第三组)。而且,来的不巧,凤姐忙着,周瑞家的还得到大姐儿屋里等着。等凤姐完事,也没见她,而是由平儿接洽。注意平儿的动作:“平儿听了,便打开匣子,拿出四枝,转身去了。半刻工夫,手里拿出两枝来,先叫彩明来,吩咐她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相比而言,三春是周瑞家的把花拿出来(周替她们挑好了)奉上,凤姐这儿是平儿自己打开匣子拿的(可以挑的)。拿了给凤姐看,由二奶奶决定给东府蓉大奶奶两支或哪两支,而不是自作主张。5.周瑞家的这才往贾母这边来。前面已经提到贾母、老太太两次了,“这才”一词传神,逗漏着玄妙。

重点是人物的心理。在宝玉房里找着黛玉,又是一个对比,宝玉是无心的,黛玉是有心的。宝玉听(周瑞家的)说,先便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实没得挑了)是姑娘的了。”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随后又回答了宝玉的问话。……周瑞家的自去,无话(自作聪明,讨了没趣)。

心理因素很关键。过去北京百货大楼的张秉贵卖糖果一抓准然后一点点做加法,就是迎合顾客的心理,一上秤就“认为”是自己的了。要是一把抓多了,一点点做减法,顾客就觉得吃了亏。其实几斤就是几斤,但是顾客心里头的那杆秤也需要平衡啊。这一点,薛姨妈想到了,黛玉给一语点破,周瑞家的失算了。这一回回末有脂批说,“周妇之谈(包括与她女儿谈帮女婿摆平官司之事),势利之害真凶。”周瑞家的那双势利眼和肚里的小九九,被黛玉一眼识破,并毫不留情的揭穿了,所以才无地自容,很没意思。这算不算红楼智斗?

若说宝玉无心,也不能一概而论。同样是送东西收东西的事,到了元妃赐端阳节礼,宝玉高兴,却也问道:“别人的也都是这么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大奶奶、二奶奶她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来着,我去拿了来了。”宝玉便叫紫绡拿了到林姑娘那里去,就说是昨儿我得的,爱什么留下什么。林姑娘回说,昨儿也得了,二爷留着罢。你看,元妃赐端阳节礼,这么大的差别,黛玉跟宝玉撒娇说了两句就没事了,为什么偏偏在周瑞家的送宫花那点子小事上使性子呢?因为元妃赐礼“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分发人员做不了手脚,自然没得说。而薛姨妈的安排和交代,在实际送发过程中被周瑞家的人为地改变了次序,连袭人都懂得和在乎这些(说过晴雯越不过她的次序),黛玉难道不懂得不在乎吗?大概也是周瑞家的小瞧了黛玉,在这一点上,她跟王善保家的小瞧了探春一样讨了没意思。

当然,不同版本的文本异文,会直接影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点石先生说的没错。尽管不高兴,末了加一句“替我道谢罢”还是很有必要,这是大家闺秀的礼仪。但黛玉实在犯不着跟给花戴的薛姨妈不痛快,那样她成个什么人了。周瑞家的也不是什么替罪羊,黛玉就是冲着送花的周娘子来的。因为这个差事她办得不公道,才授人以柄,无言以对。

0 阅读:9

腾高至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