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缓解的“坑”:患者腹痛、回盲部溃疡来诊,治疗后症状好转,最后却发现非此病症!

膳食搭配小康说 2024-02-21 11:50:51

作者:镜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25岁,因“腹痛2年,加重伴发热、便血6个月”入院。

患者于2019年初间断出现上腹及右下腹胀痛,进食后加重。2021年1月起发热,Tmax 40.0℃,腹痛加重,伴畏寒,排暗红色血便,6~7次/日。无咳嗽、咳痰、盗汗,无口腔溃疡、皮疹、关节痛、视力改变。外院结肠镜:回肠末段多发不规则深溃疡,周围黏膜隆起,病变处肠腔轻度狭窄,病变间小肠黏膜正常,回盲瓣及结直肠未见异常。活组织病理:急性及慢性炎。外院按“肠结核”治疗2个月无效。2年来体重下降约8kg。为进一步诊治于2021年7月入院。

既往史:双附件畸胎瘤。

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

体格检查:T 37.9℃,P 92次/分,RR 14次/分,BP 110/70mmHg。消瘦,慢性病容,贫血貌。各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无特殊。腹韧,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未及。肠鸣音3~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直肠指检无异常。

入院诊断:回肠末段溃疡性质待定:克罗恩病不除外;双附件畸胎瘤

诊疗思考一:末段回肠溃疡的诊疗思路

病例特点:青年女性,末段回肠存在溃疡,鉴别诊断应考虑克罗恩病(CD)、肠结核、淋巴瘤及肠贝赫切特(又称白塞,Behcet)病等。

1. CD:从病变部位及结肠镜下表现不除外CD,但CD患者高热达40.0℃,并不多见,除非出现腹腔并发症(瘘管、腹腔脓肿等),且CD诊断缺乏金标准,故必须与其他疾病尤其是肠结核鉴别。

2. 肠结核:好发于青壮年,可有发热、腹痛、腹泻,也可出现肠腔狭窄和肠梗阻。但肠结核易累及盲肠和升结肠,多有不同程度的回盲瓣变形毁损,与本病例不符。此外,肠结核的病理学改变以血管闭塞为主,血便相对少见,而该患者便血较为突出,亦无明确肠外结核症状,加上抗结核治疗2个月无效,故肠结核可能性较小。

3. 肠道淋巴瘤:高热、血便是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IL)的常见症状,PIL在结肠镜下形态多样,有肿块、溃疡、糜烂、水肿等多种变化,确诊需要病理学证据。但由于PIL多起源于肠壁黏膜下层,结肠镜活组织检查假阴性率较高,所以必要时应重复多点活组织检查。

4. 其他:如白塞病累及肠道也可有回盲部溃疡,然而本例患者缺乏白塞病特征性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及眼部表现,故暂不考虑。

二、入院后诊疗过程

入院后完善检查:血WBC和PLT计数正常,Hb 55g/L,MCV 69fl,MCHC 270g/L。血涂片:白细胞分类正常。粪便常规:未见红、白细胞,OB(+)。粪便寄生虫卵阴性。血Alb 25g/L,余肝肾功能正常。ESR 45mm/h,CRP 128mg/L。PPD试验及CMV DNA均阴性。ANA、抗ENA抗体、ANCA、ASCA、免疫球蛋白、补体均正常。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胸腹部CT:双肺未见异常,未见胸腹腔肿大淋巴结,末段回肠肠壁增厚伴强化(图1)。

图1 腹部CT

小肠造影:末段回肠局部狭窄,黏膜多发充盈缺损,回盲瓣开放良好(图2)。

图2 小肠造影

复查结肠镜:距回盲瓣5cm处末段回肠有两处类圆形溃疡,边界清楚,底部干净,周围黏膜水肿隆起,病变间小肠黏膜正常(图3)。活组织病理检查:急性及慢性炎,抗酸染色阴性。

图3 结肠镜检查

诊疗思考二:诊断不明的思考

患者体检未发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血液系统疾病体征,也无皮疹、关节炎等CD肠外表现,但不能据此排除PIL和CD。实验室检查未发现自身免疫病和肠道感染的证据。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能为消化道慢性失血所致,血Alb明显减少表明消耗严重。影像学检查提示病变局限于回盲部,此处是消化道疾病诊断的难点。尽管结肠镜和病理活组织检查已成为常规技术,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回盲部溃疡难以确诊,其中CD及肠结核的鉴别尤为困难。本例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结核病证据,加上抗结核治疗无效,肠结核基本可以排除。但本例患者溃疡形态缺少特异性,并非CD特征性的纵行溃疡,故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如PIL。PIL好发于回盲部,发病高峰年龄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病灶可单发,亦可多发。与结直肠癌或小肠腺癌相比,病变范围通常更广。由于淋巴瘤病灶主要位于黏膜下层,因此除非形成溃疡,否则黏膜常相对光滑,活组织检查质地比癌更软。根据结肠镜下形态的不同,可分为肿块型、溃疡型、弥漫型和混合型等,个别患者淋巴瘤肿块还可向腔外生长,压迫周围肠腔造成肠梗阻。

本例患者的临床和结肠镜下表现不能排除PIL。此时临床决策有一定难度。一方面患者经两次结肠镜检查仍未确诊,尽管初步排除肠道感染性疾病(包括肠结核),但诊断CD或PIL依据均不充分;另一方面,本例患者重度贫血,Alb严重减低,提示病情较重,需尽早治疗。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有望确诊,但患者此时并无肠穿孔、肠梗阻或消化道大出血等手术指征,单纯为诊断而手术需慎重。若是CD,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使患者获益,待时机成熟也可考虑应用生物制剂。若是PIL,激素治疗虽不会加重病情,但也不可能完全控制病情进展。一旦病情有变需要手术,大剂量激素治疗反而会成为“负担”。经权衡利弊并与患者沟通后,决定先予泼尼松和5-氨基水杨酸治疗,然后视临床情况将激素尽快减量,同时密切随诊,及时复查结肠镜。

2021年7月23日起加用泼尼松50mg/d,同时应用5-氨基水杨酸4g/d,并辅以补铁等营养支持。2周后患者发热和腹痛消失,排黄色成形便,1~2次/日,CRP降至正常。8月25日复查胸部CT未见异常,Hb升至95g/L。泼尼松减量至20mg/d时复查结肠镜:距回盲瓣5cm末段回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近回盲瓣回肠可见不规则溃疡,覆白苔,周围黏膜堤样隆起,累及部分回盲瓣,回盲瓣变形(图4)。第二次活组织病理检查示(回盲部)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3阳性,CD20阴性。

图4 结肠镜检查

诊疗思考三:山回路转始见君——PIL再认识

按CD治疗后症状虽有好转,但肠道溃疡反而加重,第二次活组织检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激素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可改善淋巴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但不能控制病情进展,故本例患者的症状和炎症反应指标与结肠镜下改变并不平行。

PIL临床表现有时与CD接近,均好发于回盲部,可有肠梗阻、发热、消化道出血等表现,但两者仍有差异。资料表明,与CD相比,PIL患者年龄更大,病程更短,单纯累及回盲部比例更高,肠腔内充盈缺损、肠壁僵硬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更多见。本例患者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影像学表现有符合PIL之处,但结肠镜下的跳跃性溃疡却类似CD,故鉴别有一定难度。

患者经PET-CT检查见回盲部代谢增高,符合PIL表现,其余部位未见异常。骨髓穿刺未见异常。外科剖腹探查见回盲部肿物,最大径约5cm,末段回肠距回盲瓣60cm内多发结节,行末段回肠及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病理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大细胞T细胞性),侵犯全层达周围脂肪组织,断端未见肿瘤残余,肠周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患者术后恢复顺利,转回当地医院进行化疗。

最后诊断: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大细胞T细胞性,IE期,B组,IPI 0分);双附件畸胎瘤

三、诊疗启迪

本例是以回盲部溃疡起病的淋巴瘤,因不除外CD,故在排除禁忌后予激素治疗,临床好转但结肠镜下表现加重,经重复活组织检查确诊为PIL。反思整个病程,有以下体会:①激素治疗,临床好转但结肠镜下表现加重,经重复活组织检查部分病例暂时难以确诊,此时不可过早定论,无论是否予经验性治疗都应密切随诊并复查。随着时间推移“发展与变化”,病情特征逐渐显现,诊断线索也会随之增多。②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应用后症状好转未必就是炎症性肠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也可有症状好转假象,甚至结核病的症状最初也有一定改善,此时不能因为表面上病情好转而放松警惕。③对于病程不长、无腹腔并发症而出现高热的肠道溃疡患者,诊断CD需谨慎。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0 阅读:0

膳食搭配小康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