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碰到一些疑难句子,我都有放弃继续的冲动,因为实在是太费劲了。
这些疑难句子,有些是因为我学养不够,没有扎实的小学(指音韵学)功夫,对一些字的古今异义掌握得不够充分。
还有的,我感觉就是古籍在传抄过程中产生了脱衍和讹误,导致句子没法解读。脱,就是掉字了;衍,就是后来的读书人在原文上加的字窜入正文了;讹,是伪,是不真,这是主动不真;误,是以假为真,这是被动不真。
这个时候,就会坚持不下去,每时每刻都想放弃。
可是,如果这时候有朋友给我鼓励,说我做得不错,我当然挺开心,但内心是有割裂的。
因为开心是表层思维上的,而觉得难,想躺平是底层基因上的,两者发生背离了。
我猜上学的小朋友们,碰到难题做不出来,想不学了,道理和逻辑与我这个成年人是一般无二的。
这些天我读《乐毅报燕王书》,读到这一段: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其中的“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我感觉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句子。
为此,我已经写过两篇文章,试图弄懂这句话,但每次重读,总还觉得很牵强。
一、文字不同
1、《史记乐毅列传》上写的是:“及至弃群臣之日,馀教未衰。”这个挺好理解。
2、《战国策燕策二》上写的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这已经不好理解了。
3、《古文观止卷四》上写的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
按作者的先后顺序是:西汉司马迁、西汉刘向、清朝二吴。
显然,先有“馀教未衰”,后有“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最后才有“遗令诏后嗣之余义”。
是不是二吴觉得“余令”不如“遗令”明确?“遗义”不如“余义”正确呢?
二、“余令诏后嗣之遗义”和“遗令诏后嗣之余义”的难解之处
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来分析一下,就知道我痛苦在哪里了。
1、余令和遗令
先有“弃群臣之日”,显然是说,先王(燕昭王)快要死了。
在没有彻底咽气,躺在病榻之上,“遗留教诲和命令”给“后嗣”,即将要接王位的太子,也就是燕惠王。这就是“遗令”和“后嗣”,这个场景,无数的影视作品都演绎过了。
但是,“余令”和“遗令”是一样吗?
检索《汉语大词典》,“余令”,无。
检索《汉语大词典》,“遗令”为“临终前的告诫、嘱咐”
2、遗义和余义
检索《汉语大词典》,“遗义”有两个义项:丧失道义;遗漏意义。
检索《汉语大词典》,“余义”也有两个义项:主旨以外的意义;本义以外的派生义。
3、按照《战国策》版本“余令诏后嗣之遗义”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P1420是这么训释的:
余令,遗教;
诏,告也;
后嗣,后代;
之,动词,犹“为”,一为“作”字;
遗义,传下来的政策法令;
全句译作:(燕昭王)临终告诫继位太子的话成为传世的政策法令。
但这么译的话,实际上是把句子变成了“诏后嗣之余令为遗义”。
4、按照《古文观止》版本“遗令诏后嗣之余义”
汪贞幹《古文观止词义辨难》P211是这么训释的:
遗令,遗留命令;
诏,告也;
后嗣,后世子孙;
之,动词,训“有”,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之犹有也”;
余,饶也;
义,意义;
全句译作:(燕昭王)遗留命令告诫后代人具有深远意义。
但如果这么译,句子仍然是“诏后嗣之遗令有余义”。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句话就是很奇怪。
所以,如果有人鼓励,我们自然会开心,但感受更多的却是,继续前行的沉重步伐。
当然,我还是非常感谢这位朋友对我的鼓励,以及此前很多朋友对我的鼓励,没有你们的鼓励,我委实坚持不到今天。
但是,路真的很崎岖。
我也由此共情到现在小朋友们的学习,有时候,孩子们是真的太卷了,适度让他们偷偷懒,真的很重要。
谁没有想躺平的时候?对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