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古今中外,以天下为家的帝王们,在“君权天授”的加持下,一直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存在。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即便是看上去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居然也时有龙搁浅滩、虎落平阳之厄,不仅惨遭虾戏犬歁,甚至还会被擅行废立。
简单总结一下的话,皇帝被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改朝换代的需要。代表人物:汉献帝刘协、晋恭帝司马德文、宋顺帝刘凖、齐和帝萧宝卷融等;
第二种,废昏立明——这一类比较少见,因为没有哪个权臣喜欢立一个聪明且不易控制的皇帝,所以代表人物只有东汉少帝刘辩;
第三种,太阿倒持,恶奴欺主。代表人物:唐昭宗李柷;
第四种,清空外戚执政痕迹,将其完全格式化。代表人物:西汉少帝刘弘;
第五种,不听权臣摆布,眼看着要失控。代表人物:商代太甲、西汉刘贺、刘宋刘义符、曹魏少帝曹芳等。
注意,这里面有没有某一位看上去非常突兀?
如果有,应该就是曹魏少帝曹芳,理由也很明显:没看出他不听摆布、甚至会失控来。
但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上所述,也没有无缘无故被废的帝王——曹芳被废,司马师绝对有其难言之隐。
既然归于同类,我们就先以太甲和刘贺为例,来看一下这几个难兄难弟被废的实际原因。
02失控的太甲和刘贺总结上面的前四种类型就会发现,前三类均处于王朝末年,基本属于大限将至、神仙难救;第四种属于个例,参考价值不大;唯独最后一种,王朝正处于初年或盛年,不仅没有亡国之虞,反而是国势蒸蒸日上,尤其是,搞这一出的还都是上任(或再上一任)皇帝最为信任并亲自指定的辅政大臣。
从史书记载来看,无论是伊尹、霍光还是谢晦、檀道济他们,都是极负责任、极富正义感的辅政大臣,他们看到继承人在位子上不务正业、胡作非为甚至祸国殃民,唯恐有负先王重托,便果断出手,废昏立明。
像成汤亲自指定的大孙太甲,昏庸暴虐、人品不端不说,还随意变更成汤定下的法度,被伊尹囚于桐宫。然后,伊尹也没再立其他人,自行摄政,虽无皇帝之名,却行皇帝之实。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刘贺更过分,在短短的二十七天内,竟然做了1727件坏事——平均一天64件,不知道这孩子哪来的时间吃饭和睡觉。
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臣敞等数进谏,不变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
事实果真如此吗?
“伊尹放太甲”的传说,随着《竹书纪年》的出土,已基本被史学界否定,因为这根本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人性——伊尹如果出于公心,那么他在废掉太甲之后,应该接着立其兄弟或者另外的皇室近亲为王,而他自行摄政,其心可诛。
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竹书纪年》)
刘贺的事更不靠谱,莫说一天做64件坏事绝无可能,史书中的几处疑点也证明了这一事件完全是霍光在使坏。
疑点一:刘贺那帮部下被杀之前,在大街上齐声埋怨刘贺,说就因为他行事不果断,才导致这次被清算。
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刘贺)于恶,(霍)光悉诛杀二百余人。出死,号呼市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疑点二:在被监视居住期间,刘贺被人举报与原来的太守卒史孙万世私下交往,两人的谈话也被曝光。
孙万世:当年霍光要废你的时候,为什么不坚守宫廷,杀掉霍光,而任凭他们夺去天子玺绶呢?
刘贺:是啊,的确是我错过了机会。
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
疑点三:汉宣帝刘病已一生只忌惮过两个人,一个是霍光,另外一个居然就是刘贺(即位,心内忌贺)。为了防备刘贺,他甚至不惜以杀鸡用牛刀的态度,让一个身具宰辅之能的重臣张敞去专门对其监视居住达数年之久。
疑点四:看看刘贺在从封地进京的路上都是干了些什么。
皇帝(刘贺)问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黄金千斤,赐君卿取十妻;
从官更持节,引内昌邑从官驺宰官奴二百余人;
取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绶及墨缓、黄绶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
变易节上黄旄以赤;
自之符玺取节十六,朝暮临,令从官更持节从。
这里面就包括了结交朝臣、封赏老部下、变更代表天子权威的节杖,等等——由此可见,刘贺此人绝对靠谱,而且很懂政治权谋,只是年轻了点、心急了点——立足未稳便想动霍光的奶酪,霍光哪能愿意?
(霍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
几件事情一叠加,真相已经呼之欲出:在那二十七天里,刘贺就是想搞掉霍光,只是被后者识破并先下手为强而已。
刘义符的足迹和命运也大致与太甲、刘贺类似,不赘述。
那曹芳是因何被废的呢?
03司马师的理由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又各有各的不幸。
从表面上来看,曹芳被废也是咎由自取,好皇帝应该具备的素质他一个不占,太甲和刘贺的毛病他倒一个不落。因此,司马师废议一出,手底下一帮人就跟约好了一样,众口一词,强烈劝说司马师为曹魏天下计,要学习伊尹和霍光,主持正义、废昏立明,而且千万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魏书曰:是日,景王承皇太后令,诏公卿中朝大臣会议,群臣失色。景王流涕曰:"皇太后令如是,诸君其若王室何!"咸曰:"昔伊尹放太甲以宁殷,霍光废昌邑以安汉,夫权定社稷以济四海,二代行之于古,明公当之於今,今日之事,亦唯公命。"景王曰:"诸君所以望师者重,师安所避之?"
万般“无奈”之下,司马师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联合朝中所有有名望的大臣上奏郭太后,说曹芳这孩子实在是太不靠谱了,你看他明明已经成年却不仅不亲政、不好学,反而还沉迷女色、羞辱儒士、亲近优伶,尤其可气的是,在太后丧母的时候仍然不守礼法、肆意妄为。如果继续任由他这样胡闹下去,曹魏可能立马就会玩完。所以,我们希望由太后做主,废掉曹芳,另选明主。
秋九月,大将军司马景王将谋废帝,以闻皇太后。甲戌,太后令曰:"皇帝芳春秋已长,不亲万机,耽淫内宠,沈漫女德,日延倡优,纵其丑谑;迎六宫家人留止内房,毁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恭孝日亏,悖慠滋甚,不可以承天绪,奉宗庙。使兼太尉高柔奉策,用一元大武告于宗庙,遣芳归藩于齐,以避皇位。"
对此,郭太后能有什么办法,只能在夸赞了司马师一番后照办了。
于是,嘉平六年(254年)九月,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被废,代之以高贵乡公曹髦。
细数过来,曹芳这半辈子也够倒霉的,八岁继位,在位十五年,却一天也没享受到过权力的滋味——前十年(公元239年-249年)被本家曹爽专权,后五年(公元249年-254年)被外姓司马氏专权,自己从来没说了算过。
所以,这位曹芳怎么看都是一个无比懦弱甚至无比窝囊的帝王。
不过,这其中却是大有商榷之处,首先,关于曹芳被废的理由,司马师就故意漏掉了最关键的一条没说。
04曹芳胎死腹中的刺杀计划“高平陵政变”后,曹魏军政大权一委司马。两年后,司马懿去世,朝政又整体移交至司马师之手。
如此一来,少帝曹芳重新陷入了失落:好不容易借力打力搞倒了弄权的曹爽,又熬走了老不死的司马懿,结果又来了一个比乃父毫不逊色的司马师,这种日子何时是个头?
他四下里逡巡一遭,发现自己还是有机会的。
他看到了司马师的政敌。
这很正常,蛋糕就这么大,你吃得多别人就吃得少,你全占了别人就啥也捞不着,而司马氏的专权早就惹来了不满甚至是反叛。
早在嘉平三年(251年),镇寿春的王淩就首先举起了反司马懿的大旗,虽然在没有东吴的接应下迅速失败,但却并未打消朝廷内外许多蠢蠢欲动的心。
嘉平六年(同时是正元元年,254年)二月,在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张皇后之父)的策划下,一起意在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的图谋就此展开。
中书令李丰与玄及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阴谋为乱,缉与丰同郡,倾巧人也,以东莞太守召,为后家,亦不得意,故皆同谋。(《三国志卷九》注引《魏书》)
不过,在满朝上下皆是司马氏耳目的情况下,事情再次败露,不仅李、张二人被灭族,废掉曹芳也提上了司马师的议事日程。
庚戌,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事觉,诸所连及者皆伏诛。辛亥,大赦。三月,废皇后张氏。……秋九月,大将军司马景王将谋废帝,以闻皇太后。
司马师忍曹芳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首先,在这一事件中,曹芳至少是早有预闻甚至是有直接参与的,因为张缉的身份太敏感了;
其次,司马师明白曹芳的小心思,这个青年皇帝所谋者大,他甚至想连自己的弟弟司马昭也给一锅端。
此秋,姜维寇陇右。时安东将军司马文王镇许昌,徵还击维,至京师,帝於平乐观以临军过。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已书诏于前。文王入,帝方食栗,优人云午等唱曰:"青头鸡,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帝惧不敢发。文王引兵入城,景王因是谋废帝。(《三国志卷四》注引《魏晋世语》、《魏氏春秋》)
既然如此,司马师为何不把这一条列入曹芳的“罪状”呢?
这里又有两个原因。
其一,大臣废帝属于忤逆犯上甚至大逆不道,而皇帝谋诛大臣却是天经地义,所以这一条司马师无法说出口;
其二,借用黄仁宇先生的一句话: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即:站在道义制高点,以道德的名义臧否、抹黑、甚至钉死一个人,让其永无反身之日,是古代上位者和修史者的一惯作风。因此,曹芳才有幸和太甲、刘贺站到了同一个战壕里。
还有,曹芳为夺回最高权力所做的努力并非只止于此,而是之前就早有伏笔,那就是他在“高平陵政变”中的反常表现。
05曹芳在“高平陵政变”中为何透明一直以来,出现在高平陵事件的主角有两人——司马懿和曹爽,配角若干人——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桓范、陈群、何晏等。
但是,还有一个本应该是主角的人被我们忽略了,他就是少帝曹芳。
因为无论如何被架空,他仍然是一国之君、名义上的一把手,他所说的话,除了在曹爽那里算不得数外,其他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金口玉言的“圣旨”。
那他为什么不作声?
要知道,如果他当时果断站出来并当众宣布司马懿“非法”的话,司马懿是没有半点胜算的——无权无势、缺兵少将,尤其是最致命的“师出无名”(所谓太后懿旨在圣旨面前啥都不是),不仅会让司马懿临时拼凑起来的那点人马立即土崩瓦解,还会让整个司马家族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但是曹芳没有,整个过程他都在玩隐身、玩透明。
他是怕了吗?
不是,如果怕的话后来就不会有谋诛司马兄弟的尝试和举动。
所以,他的反常行为就只有一个解释:意图坐收渔利。再进一步说,就是想借司马懿之手脱离曹爽控制,拿回权力。
他这样想的理由仍然非常简单:与身列宗室、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曹爽相比,司马懿不仅只是一个外姓大臣,而且远离权力中心的时间已达十年之久,尤其是此时他的手底下无根无凭、无兵无将。所以曹芳想:
如果曹爽赢了,那就继续躺平;
但如果司马懿赢了,他有信心控制司马懿,然后就可以毫无压力、顺理成章地收回权力。
遗憾的是,他高估了自己,错估了形势,低估了司马懿,尤其没有看到司马懿背后士家大族们的人心向背。
所以,结果完全出乎了曹芳的预料:司马懿完胜曹爽并完全替代曹爽,相当于赶走了一只恋权的饿狼,却迎来了一只更贪权的猛虎!
曹魏,从此进入倒计时。
06几句题外话无论是伊尹废太甲、霍光废刘贺,还是司马师废曹芳,其真实动机可没有他们解释的那样冠冕堂皇和高风亮节,既不是为了国家,更不是为了百姓,而仅仅是:小皇帝太聪明、太有主见,不好控制,必须换掉。
尤其是替换曹芳上场的曹髦,其悲壮而惨烈的结局更是打了整个司马氏乃至伊尹、霍光们的脸——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为国为民废昏立明的权臣,除非他们确实超脱了政治规则和人性之恶。
可能会有人说被权臣们强行替换上位的刘恒、刘病已和刘义隆等人全都是一代明君,这怎么解释?
很抱歉,这不是常态,而是意外,而且还不能怪霍光等人眼拙,只能怪这几个人平时太会装,看看伊、周、霍、傅、檀等辅政大臣们的最终结局就知道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汉书》、《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