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团头目混入我军当上副科长,被举报畏罪找垫背的杀害开国中将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3-09-26 03:50:05

地处粤湘两省交界处,距仁化县城38公里,东邻长江镇,南接仁化镇,西连红山镇,北与湖南汝城三江口镇接壤,四面群山环抱,谷狭路隘,地势险要,因古时是湘粤边境古道的交通咽喉,在军事上有着重要战略地位,在境内筑古秦城为南越北隘口,守卫边界,城口由此得名,这便是广东仁化县城口镇。

在城口镇南边东、西两河汇合处,东水的山地水江寨屋背半山腰上,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沿着郁郁葱葱的松柏林过道,转身进入十分幽静的小山岗,青草葱茏,树木苍翠,散发着季节特有的一种浓烈的泥土芳香,令人陶醉。沿着一条路,穿越一片开阔的地带,徜徉在烂漫的山花丛中,在一处向阳的山坡,有一座红色磁砖贴面,水泥柱上矗立青灰色墓碑,碑阳嵌刻“谭甫仁、王里岩将军夫妇之墓”下方有人们敬献的一对花篮,墓地简单不失庄重,庄严典雅,轩昂壮丽。这便是开国中将谭甫仁安息之地。

站立谭甫仁将军墓地一块小山包之巅,眺望四处山峦,磅礴起伏,宁静致远的河水,四周山高林密,中间地势平坦,岭上峰峦叠嶂,云蒸雾绕,鸡鸣二省地,一山观河、潇湘晨光、百粤风云,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尊红军雕像就立在广场当中,一手叉腰,一手握号,在青山和绿水的环绕下,雕像显得格外令人注目。那气势非凡的雕像,既有谭甫仁将军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的刚毅神武,也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长征过境粤北的战斗历程。

陪同一起参观谭甫仁将军故里的同事告诉我,谭甫仁将军 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建国后革命工作太忙,自从参加红军后,仅短暂回过二次老家探视母亲,第一次是离家阔别家乡20多年时,他从一名普通战士当上44军政委时,部队在驻扎在离家乡很近的惠阳,才请了几天假回家看望母亲,由于一直没有通讯,他尚不知道母亲是否健在。

那时,城口还不通公路,他是骑着马从山道上走回家的,他靠着记忆沿着故居前的小路去寻找母亲,夕阳中,远远的山道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顶着太阳在田里劳作,田埂旁边还放着一捆柴草,虽然相隔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但谭甫仁一眼就认出是自己亲爱的母亲,他快步向前,来到母亲身旁,就地跪下,喊了一声:“娘,不孝的儿子回来看您了。”眼睛有点花的老大娘一下瞪大了眼,说:“你是正古伢子?你还活着,娘想你。”娘俩儿抱头一顿痛哭。后人对这次将军母子相见赋诗曰:中华文明古,百善孝为先。徘徊孝母路,几人称坦然?

回到家中,谭甫仁看着熟悉的场景,感觉到特别的亲切,特别的温暖,仿佛一切都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古往今来,母亲和儿子,儿子和母亲,这中间有一条终生走不完的路,这条路是一条息息相通的衷肠,是一道光照人生的彩虹。从睁开眼来到世上,跳出襁褓,到唱着歌或抹着泪,闯过青年的最后一道门槛,从自己变成母亲或父亲,直到两鬓霜白,我们仍然需要母亲,记忆里最美的女神仍然是母亲。

谭甫仁将军从记事开始,母亲从小时候起就给了他足够的、真挚的爱。她那温和善良的慈母情怀,她那永远微笑着的慈祥的面容,她把人间所有的爱,都无私地给了他。她宁愿自己吃野菜,饿肚子,也要让儿子吃饱穿暖,因为他是家里的靠山,是母亲未来和希望。正是这种温柔动人的爱,从小就渗透在了他的心田里,成为他思想和行动的一种善良的出发点。

将军这次回家,只与母亲在一块吃了顿团圆饭,在老家只作简短的停留,她便帮着儿子说话,你的工作要紧,母亲一切都好,不要挂念,只要你能为国尽忠,也就是孝敬娘了。正是母亲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给予了将军无穷的甘霖和营养。使他在人生的征途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谭甫仁,曾用名“谭正古”,广东仁化县城口镇人。谭甫仁的父亲谭显扬,母亲徐润莲,夫妻俩靠着耕田、做小买卖来维持生计,家里虽然艰辛,但觉得儿子读书是第一要务,因此,在他六岁那一年,被父母送去私塾读书。3年后,谭甫仁考入仁化县立第四高级小学读书,就在他11岁那一年,父亲不慎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拉着妻子的手,叮嘱道:“正古这崽聪明用功,你就是节衣缩食也要供他读书啊。”徐润莲一边点头,一边放声痛哭。

于是,这位坚强的母亲,一人承担起了哺育儿子的重任,每逢开学交学费时,她用红纸把钱包好,请人在上面写上“当用则用,切勿奢华”8个字,然后才交给儿子带去学校。谭甫仁牢记着母亲的叮嘱,省吃俭用,学习成绩优异,读书期间他投身家乡革命斗争,母亲特别支持他。就这样,谭甫仁因写得一手好字,所以被安排去做秘书和宣传工作。谭甫仁被选送到了农军学校第一期学习,时任主任的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朱云卿,在他的介绍和推荐下,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谭甫仁文化程度高,字写得好,且工作认真负责,刻苦积极,在红军队伍中很出色,从红4军士兵委员会干事,到连指导员、团政委、师组织科长、军政委,在战争时期在错综复杂和极其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奋不顾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一步一步得到提拔,建国后授予中将军衔。担任大军区政委,成为我军的一名高级将领。但他觉得母亲的这句话对他影响最大,自古忠孝难两全,最对不起的人便是自己的母亲,因此,多次向亲人倡议,自幼参加革命,报效母亲不足,活着为国家尽忠,死后为母亲尽孝,自己百年之后,为母守坟,以尽孝道。

青山有幸埋忠骨,碧水悠悠伴孝魂。谭甫仁为人忠厚,胸怀宽广,刚直不阿,光明磊落,扎实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和廉洁奉公的本色而著称。他认为是母亲的功劳,母亲是春风,催生着世间万物,母亲是春雨,滋润着大地万物。母亲是高山,蕴藏着万物,母亲是大海,涤荡一切污淖,将军是位忠孝兼备、孝忠情长的人。他对母亲感情深厚,对事业孜孜以求。此乃中华男儿忠贞孝道之美德。

久久伫立谭甫仁将军墓前,我不断地询问和沉思:那叱咤风云、战功卓著的将军就在这儿吗?看上去将军的墓和其他的墓没有太大的区别,那块状水泥拱成的墓前面,立着一个简单的碑,但这不是普通的墓,因为在旁边的一段文字上,记载着将军牺牲的经过,他既不是倒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也不是牺牲在严刑铐打的刑场,更不是倒在针尖对麦芒的强敌之手,而是被一名混在革命队伍中的败类所杀害,这个人便是原昆明军区保卫科副科长王自正。

王自正,原名王志政,河南内黄县武拐村人,家庭出身是富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地处豫北的内黄地区,最早是我军的解放区,各地翻身的农民积极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土改政策如火如荼,深入人心,当然,也有极少数剥削阶级便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毕竟他家的所谓财产被大家分了,势单力薄的时候表面上顺从,一旦有机会,便跳了出来强烈反对。我们单说内黄县,虽然很早就成了解放区,但不久之后,破坏和平的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该地区成了我军与国民党军队争夺的“拉锯”地带,内黄县也一度被所谓“光复”。

就在这一阶段,那些失去“天堂”的剥削阶段便认为反攻倒算的时候到了,于是,那些昔日倒台的土豪劣绅、恶霸地主,借助反动军队这座靠山,卷土还乡,还取了一个名字叫“还乡团”,以百倍的仇恨疯狂镇压革命群众,一时间,内黄大地狼烟翻滚,腥风漫卷,一片肃杀凄惨景象。

小时候我们看电影,记忆最深刻的一句有梗台词,便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这个胡汉三正是“还乡团”的一个缩影。地主胡汉三被穷苦百姓分了土地财物,对群众恨之入骨,这次他借助反动军队进攻根据地,还暂时占领了他的老家,他便迫不及待地组织了一批地痞流氓、土匪恶霸、罕见走狗之流的“还乡团”,扛着武器,荷枪实弹地一回到他的老家,便立即召集全村百姓开会,并放出狠话“若是谁拿了我的什么,给我主动送回来;谁吃了我的什么,给我主动吐出来。有人欠我的帐,那得一笔一笔慢慢算。”

并对我军分给百姓的土地一概不承认,随后挨家挨户搞清算,搞什么“清租倒算”、“倒田复租”运动,要求贫雇农将在这些土地上往年收获的粮食全部上缴,如果不按规定办,就先抓人,要是不交出粮食和土地,立刻处决,烧房子,吃绝户,搞灭门,“还乡团”无恶不作。由于还乡团挂着国民党军队的招牌,装备正规,实力较强,对组织干部进行疯狂报复,加之他们是当地人“路子熟”,对参加过土地革命运动的领导人都一清二楚,记录在案,导致不少领导人物都成了烈士,损失惨重,在根据地村庄,翻箱倒柜,牵牲口,绑票杀人,焚火烧房,敲诈勒索,不计其数,还乡团被群众形容为“活阎王”。

这还不算,还乡团还想长期统治,搞出了一整套占领农村的一些所谓的制度,首先是“保甲连坐”制,即逐户清查,实行五家连保、十家连坐,颁发“良民证”,发现有土改等革命工作或者家里人参加过的,都成为清查对象,轻则关押、劳役、服刑,重则直接杀害;其次是“严格监督”制,凡曾经分到地地主土地所谓有“污点”的群众,成为重点监视对象,不许集会、结社,不准乱说乱动,外出必须持有严格控制的《特许证》,很多群众失去了人身自由,不少组织干部因此而落入敌人魔掌,遭受非人的折磨乃至丢掉生命。

三是“清理匪产”制,有些家属曾经参军或者参加过土改工作的群众,返乡团强迫其缴纳罚款,一个也不放过,一一清查,即使是家无分文的人,没收其生活用品锅罐、衣服及所有财物,导致很多人无家可归、无田可耕,老者惨死沟壑,少者背井离乡,乞讨卖身,凄苦度日。四是“查禁匪物”制,就是禁止进步书刊标语,我军所到之处,都广泛开展群众宣传活动,使各项政策深入人心。而还乡团对其恨之入骨,于是,对张贴之标语及各种宣传印刷品,多用蛋清粘糊,揭之不去,或有木雕石刻者,亦甚紧牢,铲洗净尽,以资换新,导致革命书刊、大小标语销毁殆尽,妄图禁锢人民群众的思想。

这时,内黄县武拐村的王志政,本是富农出身的他,在堂哥组织了一支反动武装还乡团后,便参加其一些罪恶活动,对翻身农民进行反攻倒算,犯下了上面所列举的一条条罪行,尤其是杀害了武委会主任武不会同志,被当地人民群众记录为“武拐事件”。不过,事后不久,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荡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王志政和他堂哥的还乡团的好日子也到头了,随即,他堂哥被抓捕归案,后来被就地公审正法。而还乡团头目的王志政畏罪逃离家乡,从此下落不明。

话说这逃离老家的王志政,因人长得相貌堂堂,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又有文化知识,刚开始时打些零工度日,终于在离家很远的地区碰上一支部队招兵,他便编造自己的历史,称是无家可归、无田可耕贫苦农民,在那个消息不发达的乱世之秋,他的花言巧语还真起了作用,很快被招入伍,结束其担惊受怕的流浪日子。他参加了我军之后,改名叫王自正。知道国民党的彻底失败是无可逆转了,再当还乡团头目的可能性等于零,于是又伪装积极,学习进步很快,枪法练习得很准、又会格斗、武艺高强、机警灵活,又有文化会宣传,还立了一些功,加上此人平时沉默少言,其性格含而不露,没有必要不与外人接触,很快骗取领导信任,让他加入组织,还提了干,成了重要的保卫部队的副科长。

不过,纸终究是包不住火,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尾巴。时间一长,家乡人知道那个罪大恶极的还乡团头目,居然在外头当了大官。王自正之所以能在部队长期隐蔽下来,除了组织上疏于审查之外,主要是他很少和家乡联系,即使写信也诡称转业到某某生产大队、某某锡矿,以迷惑家乡,他提干后把老婆李素民接到部队,与家乡的联系就更少了。但被他杀害的革命烈士家属强烈要求惩治凶手,当地群众要求将王揪回清算罪行,并几次写检举信寄到云南,因原来王说是假地址,没有着落或原信退回,当地仍不死心,又给云省革委会保卫组发了检举信,此信被转到了军区,他的罪恶行径终于露馅了。

组织决定对王自正进行隔离审查,俗话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其实,审查并不等于一定是有问题。而且名作贼心虚的王自正知道自己难逃法网,恶从胆边生,竟然作出“破罐子破摔,临死拉垫背的”荒唐想法,并胆大包天地一步步实施其罪恶计划,这天早晨,他趁着哨兵换岗之机,从西坝俘管所潜逃外出,先是到保卫部保卫科偷了两支59式新式手枪和20发子弹,熟悉大院内的布置的他,径直走到军区政委、开国中将谭甫仁的家中,将政委夫妇残忍杀害。随后,在抓捕王自正时,他掏出另一支59式手枪射击,又打伤了两名保卫战士,王自正自知罪大恶极,选择开枪自尽,结束了他卑劣的生命。

谭甫仁参加了南昌起义,激战中和部队分散,他积极寻找组织,却误入白军,被国民党反动派强征入伍,编入国民党第27军中。在攻打宁冈,被红军部队击溃,被俘虏。他在战俘营中,高唱《国际歌》,重返了组织。加入红军队伍后,他如鱼得水,尤其是在保卫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晋升为团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一系列反“围剿”作战,并紧跟红军部队走过长征路。

抗日战争时期,谭甫仁历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15师343旅政委等职务。解放战争他担任了冀鲁豫军区副司令、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副政委等重要职务。他率部从祖国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了天涯海角,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广东等战斗,居功至伟!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后来成为大军区政委,此时,年富力强的开国将军谭甫仁,正要为祖国建设再立新功的时候,却遭遇此厄运,令后人痛心疾首无比惋惜。

命运多蹇的谭甫仁将军是不幸的,而后世景仰的将军事迹是幸运的。今天,在广东仁化城口镇谭甫仁将军故居和陵园,成为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基地,无数后人来这里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强烈遣责歹毒小人王自正的罪恶行径。

0 阅读:30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