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鲁仲连义不帝秦》一文。
这段时间,杂事缠身,所以,读书的进度就像蜗牛般缓慢。
正因为读书进度慢,所以,反而能想清楚很多问题,即:
1、读古文,因为行文省略太多,所以非常考验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
2、反过来,要读懂古文,就得开动脑筋。持续读经典,大脑长期“用进废退”,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慢慢提高。
这就是很多网友所说的:我越读古文,我的脑筋就越清晰,想问题就越有条理,进而能迅速明白一件事情的原委。
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原文:
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其中这一段: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
最初,我也和绝大多数版本一样,认为是“邹、鲁之臣,(国君)生则不得事养,(国君)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
即使是权威版本,甚至是字典,都是同样的理解。
比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P125有三条注:
1、事养,侍奉供养。
2、饭含,把米放在死人口中叫饭,把玉放在死人口中叫含。连上句,极言邹鲁之贫弱,以致国君生时不能侍奉,死后也无力备饭含的东西。
3、然而当齐想对邹鲁之臣行天子之礼时,邹鲁之臣还终于没有让闵王入境。然,然而,连词。且,还,副词。
再比如,楚永安先生的《文言复式虚词》P234注:
然且,连词性结构。是代词“然”和副词“且”的结合形式。…“然且”相当于“如此尚且”、“这样还”。并以此句为例,翻译成:“邹国鲁国的臣子,在国君生前不能事奉供养,死后又不能备饭含之物,这样还要想邹鲁之臣行其天子之礼,所以最后不被接纳。”
几乎所有的版本,都从王力先生的意见,认为“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的主语是“国君”。
此前,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疑问的:按照常理,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哪怕是邹国这样的小国,也不可能生前供养不起,死后不能饭含吧?更何况,即使是战国时期,鲁国也还是挺大的国家,国君怎么可能死后不能饭含呢?
检索“饭含”二字,得到如下信息:
饭含,以米贝实尸口中也。古丧仪之一,把珠、玉、谷物或钱放入死者口中的习俗。
饭,是根据死者身份不同,把谷、贝放入死者口里。
含是把珠、玉放在死者口里。所放之物根据死者地位不同而有不同。
关于饭,“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稷,今人谓之高粱,粱则今小米之大而不黏者。
关于含,“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那些说邹鲁两国国君,死后不能“饭含”的译文,难道认为邹国、鲁国没有粱?没有玉?
那有没有可能“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的主语就是“邹鲁之臣”呢?
按照文章的逻辑,鲁仲连说的是:邹国、鲁国的这些臣子,生前不能得到事奉供养,死后不能得到米贝塞口,像他们这样的“仆妾”之臣,当齐闵王要对他们行使天子之礼的时候,他们尚且不干。如今你们梁国,和秦国一样是万乘之国,只不过看到一场失败,就要尊秦王为帝,那你们这些三家分晋而来的大臣们,是不是连邹国、鲁国那些“仆妾”之臣都比不上呢?
我认为这样的说理逻辑才是通顺的啊!“邹、鲁之仆妾”即“邹、鲁之臣”也!
由此感慨万千:
1、权威的意见大多数时候是正确的,但不代表权威的意见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2、不敢质疑权威的意见,是我们思考问题时最大的缺憾。
3、逻辑是敢于质疑权威的最有力武器。就像有人让你付钱购买他的发财秘诀,就存在逻辑上最大的漏洞:既然发财有秘诀,为什么他自己不赶紧去发财,而想让你付费购买呢?
最后,我们再一次梳理一下这一段:
原文: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试译:夷维子对邹国的新君说:“(若已行过朝庙礼,装上柩车,头朝南准备出葬),天子(来)吊丧,丧主必须反转灵柩,把灵柩在南边放置成头朝北,然后天子(到灵柩北边)面朝南吊唁呢。’邹国的众臣说:‘一定(要)像这样,我们必定用剑自刎而死。’所以(齐闵王)不敢进到邹国。邹国鲁国的臣子,(他们)生前不能得到事奉供养,死后不能得到米贝塞口,可是(齐国国君)还想对邹国鲁国的臣子行天子礼节,(他们并)没有满足(夷维子的)接待要求。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梁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秦国和梁国)都(是)占据万辆战车的国家,都有称王的功业。(只)看见秦国一次战争的胜利,(就)想因此而尊奉它为帝,这让三晋(之一梁国)的大臣,(还)比不上邹国鲁国的仆妾(之臣)呢。
逻辑是个好东西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