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说缅北的掸(Shan)邦。
先看图:
缅甸行政区划图(图源网络,侵删)
掸邦行政区划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掸邦分为三个地区:北掸邦,首府腊戍;东掸邦,首府景栋;南掸邦,首府东枝。东枝也是整个掸邦的首府。
关于果敢、佤邦、勐拉,这三者在名义上是归属掸邦的军事政治实体,在实际上高度自治,掸邦根本管不到。(笔者前面已经分别对三者专文介绍)
掸邦是缅甸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民地武势力最复杂的一个邦。
面积上,掸邦领土有15.5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约占缅甸国土面积的23%。
人口上,掸邦人口约650万人,约占缅甸总人口的12%。掸邦至少由26个民族组成,其中掸族占比约60%。可以说,掸邦是一个以掸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掸族在我国称傣族,在泰国称泰族,因为有同族关系,所以泰国政府一直都很支持掸邦。
民地武方面,掸邦境内大大小小的民地武有十几支,主要的武装有南掸邦军、北掸邦军。如果算上果敢、佤邦、勐拉,则还有果敢同盟军、佤邦联合军、勐拉同盟军。
一、掸邦与缅甸的政治关系
先说结论,掸族认为,掸邦与缅甸本部(缅甸七省)是平行关系,不是隶属关系,且掸邦有权独立建国,甚至现在已经是独立状态。
这里有历史渊源,也有法理依据。
从头说。
1885年,日不落帝国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英国占领曼德勒,灭亡了缅甸贡榜王朝。
19世纪末,英军攻占上缅甸、下缅甸区域(图源网络,侵删)
随后,1887年英军占领南掸邦,1888年占领北掸邦,1890年越过萨尔温江(怒江)占领东掸邦。至此,掸邦全境纳入英国殖民体系范畴。
基于以掸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邦地处山地高原地理和传统土司治理的特征考虑,英国采用了“分而治之”政策:
在以缅族为主居住的缅甸本部(缅甸七省),实行直接统治;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则保留原有的社会组织和土司制度,委任当地各世袭土司管理,不隶属缅甸本部。
从下图可以看出缅甸地理与本部省、少数民族邦的分布关系:
缅甸地形图(图源网络,侵删)
1922年,英国通过“掸邦联邦法案”,设立掸联邦。掸联邦由33个小邦联合组成,分别是21个掸族邦、7个德努族邦、2个巴奥族邦、1个巴朗族邦、1个巴当族邦、1个果敢族邦。后来又把佤邦划入掸联邦,共计34个小邦。可见,不仅缅甸是一个“散装”的国家,掸邦也是一个“散装”的少数民族邦。
掸联邦由总督直接管理,是与缅甸本部并列的平行行政单位。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
当时,日本以“驱逐英殖民统治,实现缅甸独立”为旗号,联合缅族与英军交战,而包括掸邦在内的少数民族邦则大多站在英国这一方。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英国对缅甸本部和少数民族邦采取“拉打策略”,总体上,英殖民当局对少数民族邦是拉、扶持,对以缅族为主的缅甸本部是打、压制。
比如掸族土司苏瑞泰,不仅获奖学金留学英国,一战期间还曾在英军服役(这个人后文还要提到,很重要)。
苏瑞泰(图源网络,侵删)
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了对缅甸的殖民统治。为了寻谋缅甸脱离英国而独立,在昂山将军(昂山素季之父)的倡议下,缅甸本部、掸邦、克钦邦和钦邦四方代表在位于掸邦的彬龙镇签订了《彬龙协议》。
《彬龙协议》与会代表合影(图源网络,侵删)
签署这项协议的目的,是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团结力量,确保脱离英国殖民当局的成功率,如果大家各自单独向英国提独立要求的话,则难度很大。
从《彬龙协议》的内容可以看出,《协议》的初衷确实不是为了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缅甸,但有建立一个名义上统一、事实上高度自治的“缅甸联邦”的意思表达。比如:
-与会成员认为,通过与缅甸过渡政府密切合作,掸族、克钦族以及钦族地区将会更快实现自由。
-不会以任何方式剥夺这些边疆地区目前在国家政治中享有的任何自治权,这些边疆地区在国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是一条根本原则。
-与会者一致认为,单独建邦是人心所望。
《彬龙协议》内容并不长,计有9款(图源网络,侵删)
1947年9月,缅甸第一部《联邦宪法》出台,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
宪法颁布之日起10年后(1957年9月24日),掸邦、克耶邦有权决定脱离或留在缅甸联邦。
也就是说,缅甸在建国之初,在法理上明确给了掸邦脱离缅甸联邦的“独立权”。因此,《彬龙协议》成为日后掸邦在争取自治权利和独立建国的重要依据。
倘若有一天,缅甸本部背叛《彬龙协议》和《缅甸联邦宪法》,也即意味着《彬龙协议》和《缅甸联邦宪法》作废,那么掸邦就是一个独立国家。
这一天很快就来了。
二、军政府上台与民地武起事
1948年1月,缅甸正式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建国,缅甸联邦诞生。
对《彬龙协议》和《缅甸联邦宪法》做出重要贡献的掸族人苏瑞泰,出任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无实权),缅族人吴努担任总理,客家人奈温担任军队领袖。独立后的缅甸实行议会制,总理是权力的核心。
苏瑞泰的首届总统任期届满(1948-1952年),又在缅甸联邦议会民族院做了8年议长(1952-1960年),之后退出政界。
这段时期,缅甸联邦“大缅族主义”盛行,对少数民族进行打压,对《彬龙协议》所承诺给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权利,采取限制、削弱和收回等措施。
标志性的事件有两件:
一是1958年缅甸军方与掸邦发生了“当阳大战”(萨尔温江西岸),缅甸军方是2万多人的正规部队,掸方则是4000多名缺乏军事经验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结果自然是掸方损失惨重。注意,该年正值《缅甸联邦宪法》颁布10年后,根据宪法掸邦有权决定脱离缅甸联邦。
二是1959年3月通过的《缅甸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要求对掸邦和克钦邦进行民主改革,以赎买方式取消封建土司头人的世袭统治特权。
这两场标志性事件,直接促成掸邦在1960年成立三支军事力量进行武装反抗,分别是掸邦联合革命军(SURA)、掸邦独立军(SSIA)、掸邦民族军(SNA),这三军后文还会提到。
事态愈演愈烈。
1962年3月,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吴努的文官政府,解散民主议会,废除《缅甸联邦宪法》,成为缅甸军控政府的发端,其影响一直到今天。
奈温将军(图源网络,侵删)
奈温政府搁置“自由退出缅甸联邦权利”,监禁多名掸邦、克耶邦领袖和其他少数民族上层首领,加大对少数民族武装军事打击力度。
当时,已退出政界的掸族土司苏瑞泰被捕入狱并于1962年11月死于狱中,其幼子也被误杀。苏瑞泰妻子召楠哏罕(其姐嫁给了德宏土司)和儿子曹詹组建掸邦军,反抗缅甸军政府,后不敌溃缅军逃至泰国,流亡加拿大。
之后,掸邦境内出现了更多反政府军事武装力量,最有名的就是坤沙。
三、坤沙建国
坤沙于1933年出生在掸邦莱莫山弄掌大寨,其父是山东人(一说是云南人),母亲是掸族人,姥爷是土司。少年时为躲避部族仇杀,交由其祖父抚养成人。
坤沙(图源网络,侵删)
笔者在之前的果敢文章中说到,果敢末代土司杨振材在G军残部的支持下,在1949年开办了军官进修学校,当时16岁的坤沙与罗星汉、彭家声是该进修学校的同班同学。
后来,坤沙凭借与该进修学校G军教官的关系,辗转到G军残部控制的“金三角”地区,做起了贩D生意。
在此期间,坤沙结识了原G军特种部队的张苏泉(辽宁人)。在张苏泉的帮助下,坤沙建立起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并发展壮大,在1967年击败罗星汉,取而代之成为“金三角”最大D枭。
张苏泉(图源网络,侵删)
1969年,坤沙被缅甸军政府诱捕。在张苏泉的精心策划下,于1976年营救回掸邦。被营救回来的坤沙在掸邦联合军(SUA)的基础上开启了暴兵模式。
1985年,坤沙拉掸邦联合革命军(SURA)、掸邦民族军(SSA)入伙,三支武装(SUA+ SURA+ SSA)联合组建蒙泰军(MTA),一时间军力达到近4万人,成为继缅G之后缅北最强的地方武装。(入伙的这两支军队,下文还要提到,在此标识一下)
1989年,缅G解体,原缅G中部军区以及南部地区出现真空,坤沙趁此机会组织勐泰军强占佤邦地盘(主要是南佤地区)。
于是,佤邦与掸邦交战。
掸邦行政区划图
原本,缅甸军政府坐山观虎斗,以期渔翁得利。熟料在1993年12月,坤沙宣布掸邦脱离缅甸联邦,独立建国。这下性质就变了,缅甸政府军入场参战,与佤邦联合军共同打击勐泰军。
1996年1月,坤沙见大势已去,向缅甸军政府投降。
坤沙投降后,一直被缅甸军政府软禁在仰光, 于2007年10月病亡。关于张苏泉,与坤沙一起投降后,在仰光经营着一家中餐厅,于2011年7月在曼谷病故。
在此多提一嘴:
张苏泉手下有一人名叫魏学刚,坤沙被营救回来后对此人不信任,将其赶出。被赶出的魏学刚怀恨在心,投奔了佤邦鲍有祥。在佤联军与勐泰军交战时,为佤邦贡献了很多计策。
魏学刚(图源网络,侵删)
坤沙投降后,缅甸军政府将掸邦南部地区的一部分划给南佤,魏学刚由此来到金三角当起“土皇帝”,一度控制金三角70%的D品交易。此人深居简出,踪迹难觅。
但魏学刚手下有一人则是臭名昭著,此人就是糯康,在2011年10月制造了湄公河惨案,后在2013年3月被执行死刑。关于金三角D枭往事,笔者另行专文。
糯康被押解回国(图源网络,侵删)
四、南北掸邦民地武
坤沙时代结束后,除果敢、佤邦、勐拉外,掸邦形成了两大主要军事武装力量,即北掸邦军和南掸邦军(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中小武装,本文略)。
先说南掸邦军,我们回到1985年。
1985年,有两支掸邦的民地武加入了坤沙的蒙泰军:
一支是掸邦联合革命军(SURA),该军成立于1960年,首领是莫亨。1996年蒙泰军投降后,该部原团长昭耀世(约瑟)不愿招安,重组“掸邦联合革命军”,后于2003年在傣泰亮山成立南掸邦军(SSA-S)。
另一支是掸邦民族军(SSA),该军成立于1964年(由1960年成立的掸邦独立军SSIA和掸邦民族军SNA合并而成),首领是赛雷。1995年初赛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掸族头人甘约率部脱离坤沙,重组“掸邦民族军”,总部设在孟盖。
2005年,重组后的掸邦民族军与南掸邦军合并,仍称为南掸邦军(SSA-S),并宣布成立“掸族联邦政府”。2013年11月宣告放弃“完全独立”接受“掸联邦自治”,2015年南掸邦军与缅军签署停火协议。
目前,南掸邦军主要控制掸邦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有正规军约1.5万人,还有数万民兵,另有有5个固定据点位于掸邦南部泰缅交界地区。南掸邦军的幕后支持者是泰国和美国。
再说北掸邦军。
1976年,掸邦民族军(SSA)一分为二,雷茂领导的北支加入缅G人民军,赛雷领导的南支加入勐泰军。
1989年,缅G解体,加入缅G的北支掸族部队也一分为二,一部分成为北掸邦军(SSA-N),另一部分投靠原来的南支,变为勐泰军。
之后,北掸邦军(SSA-N)再度一分为二,一部分在雷茂的领导下于2010年与缅甸军政府达成和平协议,次年被整编成国家警卫部队,退出了掸族革命历史舞台。
另一部分在班帕(攀发)的领导下拒绝整编,在佤邦的扶持下发展壮大,总部在万海镇,现有兵力约1万人,就是现在的北掸邦军(SSA-N)。
目前,北掸邦军(SSA-N)辖区主要为掸邦第三特区,俗称“山地特区”,是掸邦特区中唯一与缅G完全无关的。
关于南北掸邦军的关系。
南、北掸邦军在寻求掸邦和掸族有更高自治权、独立建国的立场相同,但政治理念不同,经常发生军事摩擦,主要表现在地盘争夺。
南掸邦军与佤联军是世仇,上面也说了,坤沙时期南掸邦军(当时不叫这个名,是其前身SURA+SSA)作为勐泰军的主力,与佤联军激战,在更远的历史上也是冲突不断。
北掸邦军与佤联军是战友兼盟友,在缅G时期,这两支武装都是同一战壕里面的,政治理念也趋同。1989年,佤联军与缅甸政府军达成停战协议后,撤出萨尔温江西岸地区(缅G683地区),并将这一地区交给了北掸邦军。也就是说,北掸邦军的根据地是佤邦给的。
掸邦行政区划图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北掸邦区紧邻缅甸政府军的曼德勒军区。站在佤邦角度,北掸邦区是佤邦与缅甸军政府的安全屏障,所以佤联军一直支持北掸邦军,甚至很多时候,佤联军穿着北掸邦军的服装支持其作战。
关于为什么缅甸政府军无法剿灭掸邦民地武。
其实很简单,虽然缅甸政府军在实力上占优,但掸邦占有山地和高原地利优势,适合打游击。同时,又有民心所向的人和条件,有广泛的少数民族群众支持。此外,还有有域外国家支持。
所以,缅甸政府军一直无法肃清掸邦军事武装,未来还将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