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首最顶峰的咏梅诗词

呵呵呵文化 2024-03-13 02:27:05

本文约8500字。

中国文人寄情山水,淡泊明志。

他们以诗词感天、动地、伤春、悲秋、吟风、颂月、怜花、惜木……

天地万物无不在诗词之中。

于是,有这样一种花,它历受文人青睐。在文人的笔下,它有洁白娇美的万种风姿,有独天下而春的孤傲,有摇曳漫天冰雪的凛然,还有匿才情于百花中的淡泊。

它就是梅花,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千百年来,咏梅的诗词也恰如百花齐放,流传至今的诗词将近万首。

十一、“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之人生暮年的风景

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四月,朝廷大赦,被贬谪的苏轼复任朝奉郎。

同年,六十四岁高龄的苏轼携小子苏过从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出发北归。

公元1101年(元符四年)三月,苏轼几经辗转,抵达了大庾岭(今江西省赣州市)。

据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五三》记载:“东坡还至庾岭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官为谁?’曰:‘苏尚书。’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往,曾见南迁几个回。’”

《独醒杂志·五三》记载的就是苏轼写《赠岭上老人》经过。随后,苏轼又写下了这篇《赠岭上梅》,说是赠梅花,应该是赠与当时的自己。

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这首诗应该包含两重意境,一重是苏轼自己人生的遭遇,暮年的感慨;另一重是对至亲之人的思念,笔者认为这里主要是他的弟弟苏辙。

首先前两句“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点出了时间,梅花开过,百花争艳的岭南三月时节,大庾岭是古代重要的要塞和驿站,当年苏轼从中原到海南走的也是这条路。

今天再路过这里,自己已经是行将就木之人,已经错过了大好时节,错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一点从他写给客栈中那个老人的诗《赠岭上老人》可以看的更加直观,“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往,曾见南迁几个回。”。

这个时候,和他关系最好的弟弟苏辙也被贬谪到遥远的地方,也许两人此生再也不能相见。

后两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充满了自嘲和自勉。自己错过了花开,错过了青梅煮酒的大好时节,但是,眼前还有“细雨熟黄梅”的景色可以欣赏。

这个时节已经是大庾岭的梅雨季节,那漫山遍野的黄梅在绵绵细雨中渐渐熟透也是一种景象。

也许,人生的最后时刻,放下曾经的一切,享受最后的风景,才是释怀;

也许,人生的最后时刻,能与最牵挂的人,一起看日暮的风景,才是永恒。

图1 大庾岭梅花

十、“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之高洁不争

盛唐年间,张谓在村舍间看到梅花早开,不禁写下这首《早梅》。

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第一句“一树寒梅白玉条”,写出了梅花盛开的娇美之态。尚在寒冬天,满山的梅花开的如此纷繁,远看好像挂满了白玉条一样。

第二句“迥临村路傍溪桥”,写出了梅花开放的地点。梅花开放,紧邻溪边,山路两侧,村舍前后,遥望可见,才是最美丽的场景。

这一句一来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村舍溪边梅花图,二来也点出了梅花低调的特点,只是在最偏僻的地方独自盛开。

后两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一气呵成。这里诗人用惊奇的语气,他没有想到近水的地方,花会先盛开。还怀疑是寒冬的大雪仍然压在花枝上没有融化。

这一句的“疑”非常传神,若有若无,与前文“白玉条”前后呼应。

正是这一惊奇,梅花不畏寒冬的高格形象跃然纸上。

整首诗中,诗人没有一句正面赞叹,却传神的描绘出了梅花的洁白、纷繁、低调、先发、不畏的全部特点。尤其是后两句,以错觉表示转折和惊喜,非常有创意。

钟惺、谭元春在《唐诗归》评价道:“钟云:‘到作迟想,妙!妙!’”

《宣和书谱》评价道:“作字有楷法,其用笔类段季展,然筋骨太刚,殊乏婉媚,故雅德者避之。尝自书其自作《早梅》诗云:‘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岂有得于此者?宜其字特奇崛,盖是挟胜气以作之耳。”

九、“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之淡泊

明朝僧人道源路遇梅花,有感其高洁,写下了这首《早梅》。

早梅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前两句“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是用视觉对比的方式,表达梅花不畏严寒,不落世俗的特点。用“万树”和“独”做对比,衬托出梅花的特立独行。

后两句“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非常有意境。这两句有梅花的香味、有流水的声音,有花枝摇曳的影子,还有“野人家”的隐士之味。

“野人家”的山墙上,也许是随风摇曳,花瓣落下的,充满动态之美的影子。

山涧水溪两侧,山野人家前后,万木凋零,凌寒独开的梅花形象呼之欲出。

诗人眼里的梅花是如此的平凡又是如此的不平凡。

僧人眼中的梅花,正如其追求的人生意境一样,不畏世俗艰难,淡泊名利。

图2 溪边早梅

八、“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之黯然神伤

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公元855年(大中九年)这四年,年已不惑的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绵阳市)任柳仲郢的幕府。

由于妻子去世,自己一直处于“牛李党争”的旋涡之中,四年期间,李商隐郁郁寡欢,多结交僧人,度过了最平静的四年。

这期间,李商隐写下了这首《忆梅》。

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第一句“定定住天涯”,是诗人目前的人生状况。

“定定”是当时的俚语,屈复在《玉溪生诗意》评论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一忆之由,二忆之时,三四忆之反词。”似俗实雅,描绘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无可改变的客观情况。

诗人在梓州,距离政治中心长安距离将近两千公里,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下,言“住天涯”也不算是夸张。其实,比起空间距离来,诗人心理的距离恐怕更为遥远。

短短五个字,深深的刻画出了诗人独居客乡,苦闷难言的抑郁之情。

第二句“依依向物华”是转折之语。诗人虽然人生坎坷,但是短暂的安定又给了诗人对美好人生向往和追逐的信心和勇气。或许就是因为“定定”,这才“依依”。

第三句“寒梅最堪恨”是石破天惊之语,更是整首诗的转折。

突然出现了“寒梅”,也许诗人正是在早春之际,最苦闷的时候看到了凌霜盛开的梅花,突发此惊人之语。可是,千百年来,无数的诗人词人都是在赞美梅花,那让诗人“最堪恨”的理由是什么呢?

第四句“长作去年花”给了答案。原来,百花盛开之际,就是梅花凋零之时。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春光无限的好时节,梅花却已经悄悄凋零,退出了百花争艳的最好时候,不免无限的遗憾。

也许,正是因为对梅花的期待和遗憾,转化成了恨。明明正在考虑“向物华”,却已经提前退出,怎能不恨?

诗人少年成名,科举早递,本应无限风光,却因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而怀才不遇,甚至常遭迫害。那么,诗人是不是也像梅花一样,早早的绽放盛开,却又匆匆的凋零?

这首《忆梅》,名为忆梅,实则是自比身世,而且曲折隐晦,读来黯然神伤,正是李商隐的诗文风格。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注》评价道:“自己不能去,却恨寒梅,妙绝。”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评价道:“‘定定’字新。‘长作去年花’,‘定定’意出,又妙在‘依依’二字,如画家皴法,再即‘定定’烘染,说得可怜。”

纪昀在《玉溪生诗说》评价道:“末二句用意极曲折可味,但篇幅少狭耳。”

七、“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之高风亮节

公元1350年(至正九年),王冕长年游历之后,更看清了当时政府的黑暗无能和人情势利,放弃功名的追求,回到了会稽九里山的水南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自号“老龙”,住在“耕读轩”的草堂中,过着“淡泊以明志”的半饥不饱的生活。

王冕一生喜好梅花,种梅,画梅,咏梅,这首《墨梅》就是他这一年的作品。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前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是直接写梅花的形态。

“洗砚池”是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洗砚的典故,也点明了自己的隐居生活。

诗人画中的墨梅,点点花瓣都是用淡墨点成,清淡优雅。

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直接写梅花的品格。

墨梅用淡墨画成,它美丽却不娇艳,它不追求世人喜欢的艳丽,不追求世人的称赞,只在意内心的气节留在人间。

整首诗就是诗人以墨梅自比。看惯了世间追名逐利,诗人隐居山野,独善其身,不屑于世俗为伍。

这首诗浅显易懂却入木三分,把墨梅和人的品格超脱化,扑面而来。

六、“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之人生哲理

唐朝著名僧人黄檗禅师有一次开坛说法时,说的一首开场诗。

上堂开示颂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全诗文字简洁易懂,已非常简单的方式将道理示人,有着当头棒喝的效果。

前两句“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是说,想要逃离世事的劳作和烦恼并不容易,单也并不是不可达到。需要先“紧把绳头”,敢于就地开始,大干一场。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经历劳作和历练,不会有成,也不会出人头地。

正如寒冬中绽放的梅花一样,没有凌冽的寒风,也不会有扑鼻而来的梅花香味。

诗人说的是两个步骤,第一是现在就是起点,马上“做一场”。第二是经历磨练,最后才有所成。

以梅花傲雪绽放,比人世间成功路径。

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之妙趣之辩

本诗是咏梅诗中千古名篇。

南宋诗人卢梅坡在早春的某一天,雪天观梅有感,写下了两首千古名篇《雪梅》。

雪梅二首·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人写诗说理居多,本诗好像也不例外。

“雪”、“梅”、“诗”三者到底是孰先孰后?或者说谁成就了谁?

前两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说,千百年来,到底是梅花报春还是雪花报春,谁才是早春的使者,一直在争论,至今没有定论。

“梅雪争春”四个字颇有“梅”和“雪”拟人化,正在争论的场景,而诗人“骚人”搁下笔来,细细思考来做评论。

诗人、“梅”、“雪”三者的关系大笔勾勒,妙趣横生。

诗人思考了半天,终于有了答案。

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千古名句。

诗人的答案就是,梅花就洁白这个属性来讲,肯定是不如雪花的,要略逊三分。但是,梅花的香气扑鼻,却是雪花没有的。

“三分”和“一段”虚实相间,意味深远。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辩证的看问题。而万物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就“争春”这件事上,梅花和雪花缺一不可,相互成就。

本诗说理清晰,寓意深远,而又盎然有趣,是说理诗的名篇。

四、“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之孤芳自开

本诗是咏梅诗中千古名篇。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王安石二次罢相,回到了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半仕半隐,住在了自己的半山园。

轰轰烈烈的变法几经波折,随着王安石的罢相又被废止。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不再是变法时候那个处事凌厉、雷厉风行的宰相了,他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田园老人。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其中有一首就是《梅花》。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诗词和文章以简洁之极著称,这首小诗也不例外。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写明了梅的第一个特点,低调。

一般人写梅,梅都在溪边,山脚,村舍前后,只有王安石的梅在竟然是在墙角,是最不引入瞩目,最昏暗没有光亮的地方。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写明了梅的第二个个特点,凛然、孤傲。

“凌寒”写出了梅的不屈和凛然,“独自”写出了梅的孤傲。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写明了梅的第三个特点,洁白无瑕。

梅的洁白与雪的白竟然难分高下。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写明了梅的第四个特点,暗香扑鼻。

那就是暗香。梅花的香气不是铺天盖地的香气,也不是熏的游人欲醉的浓香,它是那种幽暗的,不起眼的“暗香”。

梅花从不顾忌自己的环境是否恶劣,永远坚持自己孤傲的态度,它的幽香只有嗅觉敏锐的人才能发觉。

这就是王安石,或者说是和王安石一样的人。

静立天地之间,摇曳风雪之中,依然孤傲高洁,幽香袭人。

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绝代风华

本诗是咏梅诗中千古名篇。

约公元1007年(景德四年),年已不惑的诗人林逋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从此远离朝堂,不仕不娶,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他一生酷爱梅花和仙鹤,自称“梅妻鹤子”。

孤山中的岁月又到了早春时节,林逋在一个月色朦胧的黄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前两句“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是对梅花的盛赞。

百花在寒冬早已凋零,只有梅花一枝独秀,傲立冰雪之中。一个“独”字,传神的写出了梅花鹤立鸡群的高傲姿态。一个“尽”字,写出了园中群芳俯首,梅花傲然的无限风光。

三四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咏梅的千古名句。

当年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句并没有成诗句,所以流传不广。林逋信手拈来,改了其中两个字,一个是把“竹影”改为“疏影”,一个把“桂香”改为“暗香”,于是境界全出。

一个月色朦胧,薄雾如纱的黄昏,几枝梅花的老枝倒映在清浅的溪水中,暗香袭来,一派美好如梦的意境,也许月下赏梅之人早已深深的陶醉其中。

五六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是虚写。白鹤深深的喜欢梅花,展翅飞来还没来得及落地,就忙着先偷偷的看几眼,蝴蝶们对梅花的喜爱到了销魂的地步。

最后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也是虚写,而且换了一个角度。一直旁观的诗人开始出现,他对梅花的喜爱到了极处,只需要轻吟浅唱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情,根本不需要饮酒作歌。

这首诗对梅花的描写可谓是到了灵魂深处,在诗人的眼里,梅花已经不再仅仅是傲雪而立的花,而完全变成了一位他心目中的不可亵渎的女神。“梅妻”之誉名副其实。

后人对本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称赞有加,誉为千古绝唱。但是全诗其它句相比之下,其实简陋。

欧阳修在《归田录》评价道:“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评诗者谓:‘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评价道:“人称其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之体态。”

蔡启在《蔡宽夫诗话》评价道:“林和靖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诚为警绝;然其下联乃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则与上联气格全不相类,若出两人。乃知诗全篇佳者诚难得。”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评价道:“宋诗如林和靖《梅花》诗,一时传诵。‘暗香’‘疏影’,景态虽佳,已落异境,是许浑至语,非开元、大历人语。至‘霜禽’‘粉蝶’,直五尺童耳。”

吴乔《围炉诗话》评价道:“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一联善矣,而起句‘众芳摇落独鲜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太杀凡近,后四句亦无高致。”

纪昀在《瀛奎律髓汇评》评价道:“冯云首句非梅,不知次句‘占尽风情’四字亦不似梅。三、四及前一联皆名句,然全篇俱不称,前人已言之。五、六浅近,结亦滑调。”

图3 疏影横斜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物我合一,静立天地

本词是咏梅诗词中千古绝唱。

公元1166年(乾道二年),四十一岁的陆游第三次被贬谪,赋闲在老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少年成名的陆游为官正直,仕途坎坷,多次得罪朝中奸臣被弹劾贬谪,一生不顺。加上身处南宋时期,收复河山的大愿至死未筹。

看惯了朝堂的无能和黑暗,看惯了风雨中飘摇的南宋,陆游化悲愤为力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两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写的是梅花的身处的客观空间环境。

驿站之外,断桥之边,往往是凄冷无人的郊野之地,娇艳的梅花居然开在这样差的环境中。这种地方,人迹罕至,当然没有人来照顾、欣赏梅花。只能是备受冷落,无人知晓。与枯木烂石为伍。

后两句“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描写的是梅花身处的环境氛围。

黄昏是昼夜的转换时分,在这样苦寒的地方,如果说白天还有一线希望让人能够发现,能够照顾,能够欣赏的话,一旦到了黄昏时分,最后的一丝希望马上也要破灭,紧接而来的无边的黑暗会笼罩天地。

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在严寒中绽放,无人欣赏无人可诉也就罢了,偏偏寒风冷雨接踵而至,梅花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

上半阙写的是梅花的大环境,有客观环境也有主观环境。把梅花身处的不幸写到了极处,也把梅花心中的凄苦写到了极处。

也许梅花这样内外交困、身心俱伤的不幸也正是词人的不幸。

下半阙前两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写的是梅花的社会环境。

就是如此不幸的梅花,它生就娇艳,清香袭人,从来不与百花争艳,它开在无人问津的地方,开在百花还没有绽放的时间,它不争春色,不争秋景,但就是这样,梅花仍然是遭百花嫉妒,认为它清高,别有用心。

其实就是它的不同流合污,遭到了那些同流合污者们的诋毁。

最后两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的是梅花的内在精神。

这两句是全篇的扛鼎之作,震耳欲聋。

梅花身处苦寒之地,不同流合污,不媚俗,不争春色,也难逃猜忌诋毁。但是,就是这样的绝境,梅花也绝对不会低下头,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即使粉身碎骨,牺牲生命。

词人借着梅花大声呐喊,以梅自比,写出了自己的格局和骨气。不屈服于这个社会险境,不屈服于命运的不公,更不会屈服于小人们的陷害。他的志向终会达成,终会向世人所传递。

词中的最后两句,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中,歌颂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颇有类似之处。也可见陆游和王安石两位胸怀国家大志对高贵人格的赞颂。

词的下半阙写的是梅花的灵魂和人格。词人在下半阙中已经和梅花融为一体,借梅花言志,深深的体现出陆游,一代伟大爱国主义词人的高贵品格,终会激烈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赞叹,为之奋斗。

卓人月在《古今词统》评价道:“末句想见劲节。”

沈际飞在《草堂诗馀·续集》评价道:“排涤陈言,大为梅誉。”

钱允治在《类编笺释续选草堂诗馀》评价道:“言梅虽零落,而香不替如初,岂群芳所能妒乎?”

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之人生激昂

本词是咏梅诗词中千古绝唱。

1961年12月,中国正在三年困难时期,加上苏联关系断裂,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当时国家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在当时,毛泽东身在广州,重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深有感触,挥笔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文笔简洁,清晰易懂,从容中深藏万丈豪情。

前四句是写梅花的所处环境。

“风雨送春”,“飞雪迎春”,这里的“风雨”和“飞雪”已经不再是以前文人们描写梅花诗词中的那个完全恶劣的环境,已经变成了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四季就是一个这样的规律,冷暖交替,春过冬来。

所以,寒冬既是艰难的环境,同时又是充满希望的时节,因为春天马上就会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两句直观的描写出了冬日严寒的艰难环境,但就是在这样艰难严酷的环境中,梅花的身影仍然摇曳在风中。

后四句写的是梅花的气节精神。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写的是梅花虽然傲立冰雪之中,俏丽娇艳。但是它却从来没想过与百花争艳,它只是想做一个报春的使者。这是一种谦逊的精神,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的是梅花功成身退,不争的精神。等到完成报春任务之后,接到春天的信息,百花开始绽放,这个时候,梅花已经退而隐之,身藏百花丛中。这是一种与世无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词人一开始就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现的是梅花铮铮傲骨,处无能黑暗的朝堂,遭小人嫉恨陷害,却仍然保持爱国主义情操,宁死不屈的气节。

陆游的词里,人梅合一,梅花就是他自己。当然,也只是他自己,一个孤独的爱国者。

在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梅花于恶劣环境共生,“风雨”与“飞雪”都是梅花的朋友。虽然环境恶劣,但是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才锻炼出了梅花的高洁和凛然。

毛泽东的词里,梅花已经不是孤独者,它代表的是广大的爱国主义群体,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把明媚的春光带到人间。而这个时候,这个群体也已经和百花团结在一起,再也无法分离。

本词中,梅花依旧高洁、依旧凛然、依旧摇曳,但它不再是陆游那种柔弱,不再是其他文人笔下的孤傲。这里的梅花坚强无畏,大公无私。

臧克家在《读〈卜算子·咏梅〉》评价道:“毛主席所咏的梅花,格调完全不同。在风雪连天、冷冰百丈的环境中;她花枝俏丽,十分精神,最先向人间报告春天的消息。等到大地春回,百花齐发,她在花从中发笑,欢乐地和大家一道共同享受这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咏梅,是梅花的赞歌。梅花的形象和风格,可以使我们想象到坚持真理、英勇卓绝的革命者的高贵品质。这首词,写得很蕴藉,句子极俏丽,使人一读再读,越咀嚼,越有味。”

田秉锷在《毛泽东诗词鉴赏》评价道:“毛泽东这句咏梅短章,妙在‘反其意’。这么一‘反’,跳出了寂寞、无奈与无为,变为‘送’春(去岁之春)、‘迎’春(今岁之春)、‘俏’春、‘报’春、‘笑’春。梅花,成了结束一个季节、一种气候,开始一个季节、一种气候的标识性存在。辞旧迎新,其功大焉。”

0 阅读:0

呵呵呵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