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说,读古文,对孩子建立正确人生观有重要意义

军宸古文观 2024-04-10 10:37:20

今天看新闻,偶尔看到马英九的新闻,6号的新鲜时文。

新闻报道的内容是马英九参观西安国家版本馆。

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马英九提到,古文的迷人之处,就在它能将博大精深的知识化为言简意赅的文字,经千百年变迁,仍能适应现代需求。更回忆起小学二年级时,跟着当时在石门水库任职的妈妈住在桃园龙潭宿舍,那是六十七年前的事,台湾既没有电视可看,也没有电晶体收音机可听,晚上没事,37岁的年轻母亲常常在“灯下课子”,教七岁的儿子念古文。记得启蒙的第一课就是《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他到现在都牢记在心,古人从小开始的经典教育,对一个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先生讲的这个“灯下课子”的故事,一来我觉得非常温馨,二来我常常遗憾自己小时候没有这样的经历。

所以,当我成了父亲之后,孩子尚小的时候,我就带孩子读一些历史书。我不知道,当我的孩子长大之后,他们会不会记得我带他们读书的情景。

昨天京东阅读节很够意思,打5折之后,还300减100,所以,我就下单买了几本书,今天就收到了。

每次收到书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很富有。这种富有的感觉,其实是和自己小时候做比较得来的,因为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是多么希望能借到一本书,无论什么书。只不过,后来就渐渐麻木了而已,没有了小学阶段那种渴望到骨子里的感觉。

这次买了范晔的《后汉书》,此前已经买了《史记》、《汉书》和《三国志》,总算是把前四史凑齐了。

我对东汉的历史知之甚少,东汉末那一段除外。

我刚刚读了《后汉书》的“校点说明”,翻了目录,看了几页“光武帝纪”。

目录里的人物,我熟悉的没几个,但一个个的名字告诉我,这些都是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而且都曾经是一些大人物。

刘秀大约是从公元23年开始起家的,今年是2024年,意思是,这些事情刚好发生在2000年前。

这是一种神奇的时空穿越感觉:那些古朴的汉字,记录了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所有的人和事,都将会消失。但是,那些古朴的汉字,可能会一直存在下去。

再回头说马英九的事。马先生的母亲肯定不在人世了,但他仍然清楚地记得,他母亲37岁那年,教当时7岁的他,读《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22年,距今(2024年)2746年。

意思是说,如果今天我们陪孩子读《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我们就是在读发生在将近3000年前的事情,而那一件事情,为中国人提供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框架,时髦的话说,就是提供了一个模型。

就像千古一帝秦始皇一样,统一不过十几年,但他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大一统的框架。大模型的框架搭建好以后,改动的不过是数据而已,这就是主席说“百代犹行秦法政”的由来。

我有时候想,读古文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在数理化当道的时代,古文能带来的好处似乎并不多,但我总隐约感觉,古文似乎能帮助孩子建构人生观的一个框架。

为什么呢?因为,古文是记录古人行为的文字,通过阅读古文,了解过去的人,是通过怎样的实践,形成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念。

这些林林总总的人生价值观念,哪些被历史证明是对的,哪些被历史证明是错的,从而使孩子能分辨正确和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念。

人生面临选择时的最大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孰对孰错。一旦知道对错了,选择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打个简单的比方,对岸绿dang谋独,但凡他们知道这片大陆3000年的大一统实践,就会知道,谋独之路就是死路一条。

我还有一个想法,我感觉,历史似乎是一个人的灵魂,包蕴了诸多的价值判断,而数理化更像一种工具理性。工具不好,自然无法实现灵魂所想,但若灵魂根本不想,则工具再好,似乎也没用。

孩子渐渐长大了,老大已经不愿和我并肩窝在沙发共读一本书了。所幸二娃还能逼着,但最多也不过一两年了,再大一些,他就不乐意了。

将来能被孩子记得,小时候,父亲或母亲陪他们读过什么书,这是一种多么温馨的家庭记忆。这种温馨底下的爱,才是孩子一生的精神滋养。

以上。

0 阅读:3
评论列表
  • 2024-04-10 17:53

    文言文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蔡英文民进党去中,课讲减少古文份量,我们就是要宏扬文言文,宏扬国学,宏扬传统文化!马先生讲得好!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