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短,大家随意读。
继续读《鲁仲连义不帝秦》。
读到这一句:
原文: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其中“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这一句,此前我可能大意了,把“而已乎”当作语气词连用。
今次重读,我注意到,如果“而已乎”作语气词,则“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这一句将没有动词谓语。
更重要的是,“晏然”显然是状语,而状语是要修饰谓语动词的。
一般的版本,都把这一句译作“梁王怎么能够平安无事呢”。
译文大约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小朋友们读了,不会获得更多的可迁移的知识。因此,此种意译不利于孩子们增长文言文功力。
注释相对详细的,要数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P126注:梁王哪里能平安地了事呢?晏然,平安地。
唯一可商榷的地方是“了事”。因为,查词典可知,“了事”的意思是“办妥事情”(另一个义项是“精明能干”,不合),显然,此处是“平安地办妥事情”吗?
我仔细琢磨,注释如下:
梁王,让作“梁王”,或作“魏王”;
安,哪里;
得,能够;
晏,形容词作状语,平安,安适;
然,词缀,可译作“地”;
而,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作“地”,“然”和“而”译一个即可;
已,止,可译作“终了”,何建章《战国策注释》P908译作“了结”;
乎,语气词,呢;
如此,这一句可译作“梁王哪里能够平安地终了呢”。
总结一下:
原文: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试译为:秦王又必定让他的女儿和善进谗言的的姬妾,做诸侯的妃子侍妾,居住在梁国的宫室,梁王怎么能够平安地终了呢?而且将军您又凭什么得到原来的宠幸呢?
读古文最大的坏处是:读得越多,对文字就越敏感,对错别字或逻辑混乱的文章,容忍度就越低。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