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考紧张气氛又开始在坊间发酵和蔓延,轮回的悲喜剧一幕幕上演,于是有些感慨。
几年前,当孩子开始读七年级的时候,我作为一个新手家长,也曾非常关心中考的资讯。主要关心什么呢?
关心直升初中在全市的排名。
关心直升初中每年有多少人能考上牛高。
关心自家娃的级部排名。
关心牛高年复一年水涨船高的录取分数线,计算着娃每一门中考科目最多扣多少分才能够到分数线。
关心中考结束之后,如何有技巧地填报志愿方能顺利被录取......
这样,一边盲目关心这些无论怎么关心都无法确定的信息,一边茫然地看着孩子的学习进度。
渐渐地,我发现,因为中考的不确定性,使得预想中的行为无论如何都无法落实。同时,我也发现,紧跟校内的学习模式,是一种非常折磨人的过程。
虽然我们采取了比校内进度提前一个学期的模式,但现在想来,这仍然是一个标准的紧跟校内模式。我们有提前,但和没有提前,并无本质的区别,因为提前得太少了。
这就像我们学信竞,如果按照校外机构的缓慢学法,根本不可能取得成绩,因为,机构天然就有放慢节奏,多挣学费的动机。
意思是说,但凡智商在线的普通孩子,智力稍微高那么一丁点,基本都可以做到:
初中三年的数学,大致可以在一年之内学完。
初中两年的物理,实际上可以一个学期学完。
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实际上一个学期就能学完。
初中三年的英语,实际上小学都学完了。
可能有些家长看了,会第一时间认为,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我此前也这么认为,因为这样的说法超出了常规。
但是,我现在不这样认为了。我此前之所以也这样认为,是因为我没有找对人。有的老师就是有这个能耐。
有人会说,学那么快干什么,早学完了,不也没事干了吗?
当然不是。早学完了,剩下的时间,自然是去学高阶知识来降维对付低阶的校内考试,这才是不准备中考的中考准备。
我的意思是,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了照顾中低程度的孩子,实际上是把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了(注意:中低程度和中上程度的孩子其实是一半对一半的)。就像小学足足六年的时间,你去看看,孩子们学的文言文,都是什么层次的难度?都是一些糊弄人的、极其浅白的小古文。
昨天我写的那篇推文,就说到马英九他妈,在他7岁那年,即小学二年级时,给他讲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
有些人,动辄跳出来说,左传是大学中文系才学的文章,让小学生去学,这不是胡闹吗云云。是啊,因为大学才学左传,所以,小学就不能学左传,逻辑看似很合理,但大学学和小学学,方向、程度可能都不一样。小学主要学字词,大学可能学理论。更何况,文言文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智商,即便需要智商的大学数学,不是还有很多内容都下放到小初了吗?
有时候我想,他们自己可能没有认真读过什么典籍,他们的观念,都是别人告诉他们的。他们接受了,就认为这是真理,誓死捍卫之。
我的意思是说,跟着校内进度准备中考,实在是相当浪费时间的一种方法。只有超越校内的慢腾腾进度,才能游刃有余。此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而校内进度,实在是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矣。
又,如果你说,我孩子的智商不在线,我也没有时间、没有渠道去弄这些事,那我怎么办?抱歉啊,我只能说一声抱歉。我写的文字,并不是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条,也不能拯救苍生,但至少孩子成绩中上那部分家长,是明白我在说什么的。这部分家长,如果现在孩子刚好在小升初阶段,一切就还来得及琢磨一下,接下来该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中考。
总结一下就是,跟着校内慢腾腾的进度亦步亦趋准备中考,是一种低效率的路线。即便这条低效率的路线成功了,上高中了,未来高中也是一路荆棘。
是的,我们做家长的,无法预知我们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但低效率的方法可能会使孩子错过某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所以,真正应付中考的办法是超越中考,压根不去关心什么中考资讯。什么指标生,什么统招生,什么分数线,这些都是跟随者思维才去考虑的事。正如一个课外班老师说的那样,他说,我从小到大压根就没有参加过什么大考。底下学生问他,那你是怎么升学的?他说,我好像一路都是保送过来的,中考、高考、研考,都是如此。
我知道有人可能会说,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去当一个培训班老师呀?这不也没有什么成就嘛,有啥了不起的。
有这种想法的人,自然是想当然了。人家30岁就财务自由了,现在每年轻轻松松赚个几百万。既能挣钱,又能得英才而教之,这都不成功,还要怎样才算成功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