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小和卓叛乱的史料来看,小和卓木霍集占是个典型的忘恩负义、大战略全无、小聪明特别多的人。对整体战略形势的把握可谓是鼠目寸光。何以见得?
忘恩负义,错误估计清朝的军事实力以及统治全疆的决心其实,清朝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基本平定准噶尔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之乱后,对于回部来说,清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解放者,乾隆皇帝对于对抗清王朝70余年的死敌准噶尔汗国可谓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秉持着祖传的“此贼不灭,天下不安”的想法,其平定的过程中充满了血腥手段,清军凡是“可渔猎狝资生之地,悉搜剔无遗”,凡至一部“呼其壮丁出,以次斩戮,寂无一声,骈首就死”,除降后始终未叛的杜尔伯特部,其他三部都几乎被整个抹去,使厄鲁特蒙古从此失去了反抗清廷的能力。《圣武记·乾隆荡平准部记》就记载道:“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妇孺充赏外,至今惟来享受屯之厄鲁特若干户,编设佐领昂吉,此外数千里间无瓦剌一毡帐。”
而对长期遭受准噶尔汗国压迫的回部,清廷一改以往对准噶尔汗国的严酷肃杀,采取了优抚政策,而大和卓木波罗尼都、小和卓木霍集占就是清廷推行优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在清军击败准噶尔汗占领伊犁后,解救了身陷地牢的大小和卓木,在两兄弟被解救之后,清廷对两兄弟加以礼遇,指望着他们能用自己在回民当中的号召力为“天朝”效力,于是派兵护送大和卓木波罗尼都返回叶尔羌统领其旧部,而小和卓木霍集占就在伊犁管理回民事务。
这时的清廷在对待回民问题上一反准噶尔的苛政,让回民各安生业,“其仍给回民世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废除了准噶尔汗国时期的苛捐杂税,就比如说喀什噶尔城,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一年就向其地征粮40898帕特玛,而一帕特相当于清制4石5斗,合计184041石粮食,而清朝每年的正额粮食仅10466石,相比于准噶尔汗国敲骨吸髓的剥削,清朝之政策实在是宽和许多。如果霍集占兄弟能与此时全盛时期的清廷合作,实在不失为一个好的出路,至少可以像额敏和卓和鄂对和卓一样世有爵禄,但是还是利令智昏,自酿苦果。
在两兄弟造反前,曾经有过分歧,大和卓木波罗尼都表示清廷对兄弟两个有救命之恩,造反实在是有点良心上的不安,表示:“我家三世为准夷所拘,蒙天朝释归,得统所部,此恩可忘也?”但是,霍集占表示要摆脱清朝统治,他脱离清朝统治的理由是:“若听朝廷处分,必召兄弟一人留质京师,如准噶尔之例。我祖宗世以此受制于人,今幸强邻已灭,无逼处者,不以此时自立国,乃长为人奴仆,非计。中国新得准部,反侧未定,兵不能来;即来,我守险拒之,馈饷不继,可不战挫也。”
这段话看上去可谓是振振有词,颇有见地,其实恰恰相反。
首先,误解了清朝对回疆的政策,其实从清廷的政策来看,清政府欲回部和喀尔喀蒙古一样成为清朝的藩部,基本仍然以和卓伯克管理回疆,也不会剥夺和卓的自由,更不会像准噶尔汗国一样搞人质制度。
其次,低估了清朝的战争能力,有着一厢情愿的主观性。乾隆二十年(1755年)左右,清朝实力正值鼎盛,所能调动的财力、物力、人力、兵力巨大,不是霍集占所能想象的,而且自阿睦尔撒纳之乱后,将新疆地区并入版图是既定方略,清朝是绝对不允许这个地区有另外一个霸权存在的。
就比如大小和卓叛乱爆发后,乾隆皇帝立刻命令兆惠、富德率军平叛,而清剿准噶尔余部的任务立刻转到了喀尔喀三音诺颜部台吉车布登札布(其父亲策棱亲王在光显寺之战中大败准噶尔军)手上,这就说明清朝的国力可以对准噶尔和回部同时开战。
可见,霍集占以上理由就是毫无根据了。
任人惟亲,将士离心,自废武功回军战斗力本就不是上成,所谓“回人素怯懦”,结果霍集占还只信任他的伊犁旧人和投附他的厄鲁特人,结果导致了众叛亲离,以至于众多回人在与清军战斗中出工不出力,一个好的领袖必定是赏罚分明的,很显然霍集占棋差一着。《啸亭杂录·平定回部本末》记载:“以伊犁同归之人及厄鲁特避兵来投者为亲兵,故其窜也,皆相率随之,旧部人莫有从者。”
其实问题不仅仅出在霍集占身上,从黑水营之战前的库车战役就可以看到霍集占失败的影子,这场战役集中的反映了回军战斗力整体差于清军的事实。
觉尔察·爱隆阿
在库车城被清军包围之后,霍集占派兵万人从阿克苏戈壁捷径飞速而来,“拣精兵万余人,携最远、最准之鸟枪八千杆之戈壁捷路而来”,先头部队被清军副都统爱隆阿截杀击退,后霍集占亲自率领5000人大队前来,又被爱隆阿所率领的吉林和索伦马队1000人截杀,回军被大量逼入水中,死者高达3000余人,前后死者6000余人。“霍集占将五千人续至,爱隆阿等率吉林及索伦兵千骑逐贼至鄂根河侧,与战,迫敌入水,死者三千余人,拔其纛,驿致京师。”
在兵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回军依然落得如此惨败,可见与清军战斗力之差距。
具体到黑水营之战,霍集占对这场战役的筹划也并非一无是处,此次兆惠确实是立功心切,未等大队出发,就带领4000人的兵力进发攻打叶尔羌城,所携带粮草必然不多,霍集占坚壁清野,正好掐中了兆惠军的软肋,使兆惠军“无可掠”。
兆惠在攻城不下的情况下,只好在叶尔羌城东黑水河扎营,又分出800兵力堵截喀什噶尔的援军,实际上兆惠能指挥的只有3200人。兆惠在缺粮的情况下探知在城南的奇英盘山下有霍集占的牧群,就领兵800人过桥渡河到达彼岸,不料桥断,城中回军15000人猛然出动(骑兵5000,步兵10000),骑兵攻两翼,步兵正面攻击兆惠军,将兆惠军分割包围。
乌雅·兆惠
这应该是霍集占利用兆惠急需粮草的心理定下了诱敌之计,诱敌—断桥—优势兵力分割包围,环环相扣,如意算盘确实打得好。但是,千算万算霍集占没有算到回军的战斗力和战心确实让人“吃惊”,明明已经以极大优势的兵力分割包围清军,居然还是无法将清军歼灭,兆惠就凭着800人居然杀出15000人的重围与大部队在黑水营会和,回军的战斗力实在低得令人发指。
然后是也许忌惮清军的肉搏能力,失去了正面作战的勇气,面对守备工事简陋的清军,在攻打五昼夜后,居然就围困了三个月,期间只敢以鸟枪射打清军。在相持阶段,反而是兆惠率领的索伦兵和健锐营士兵频频出击抢夺回人为食,“各兵每乘间出掠回人充食”,有赖于回军的战力不佳,兆惠的军队奇迹般地撑过了三个月,等来了援军。如果这15000人的回军战斗力能像关宁军或者准噶尔军一样,恐怕兆惠的坟头都得长草了。
黑水营之战霍集占的表现是中规中矩的,虽说算不上优秀,但也没有多大失误。但是由于回军战斗能力不是很强加上他治军能力薄弱,导致了黑水营之战悬而未决,进而大败亏输。正应了《孙子兵法》一句话,“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
回部反复无常,降而复叛,必以绝后患
准噶尔也这么围过兆惠,被兆惠奇迹般反杀了
这小和卓霍集占就是金庸书剑恩仇录里霍青桐的哥哥,就是个废物。
霍集占的队伍都是农民临时训练没有什么战斗力,兆惠的清军都是正规军,已经把准噶尔成年男人杀完了
几千人被围黑水营几个月,只能吃人了
出去抓了人家两口子,把男的杀了,让女的烧火炖男的,晚上把女的轮暴。第二天男的吃完了,再把女的杀掉炖了。。。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