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孩子,隐藏在回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开济说育儿 2024-01-17 05:03:20

阿曹是一名初三学生,身材高瘦,成绩差。爸爸是海员,常年不在家,木讷老实不善言。妈妈是超市营业员,脾气差,和家人关系均不好。父母离异后,阿曹判给爸爸,后因各种原因,转由妈妈养育。母子关系差,冲突频繁。妈妈认为儿子像前夫一样没用,一无是处,经常斥骂、羞辱甚至打儿子。

班主任布置中考报名事宜。在下发报名表格等材料后,班主任考虑到阿曹不会将信息告诉妈妈,妈妈亦不会看班级群通知,故特意叮嘱阿曹两次。后来听到同桌反馈,阿曹说自己不会参加中考,班主任就拿出手机联系家长。阿曹妈妈在官网预约了面诊时间后,带着他来到了咨询室。

沟通中,我发现,阿曹早就有过轻生的想法,并考虑过轻生的具体途径。据同学反映,阿曹在一个本子上写满了“不想活”之类的语句。家长称其在家也曾有过跳窗行为,被父母拉回,也曾在和妈妈冲突时无法自控。阿曹自伤或愤怒爆发,均是他人一言一行而引起的突发、冲动行为,没有经过周密思考,是愤怒的表达。

阿曹的行为看似突发、冲动,却有其更深的原因。阿曹的家庭关系是存在问题的。妈妈脾气差,控制强。爸爸老实木讷,被妻子看不起,为回避她而不愿回家,导致夫妻离异。阿曹从小生活在冷漠的家庭中,笼罩在强势母亲的阴影下,受到其长期斥骂。他出现行为异常的人格特质,可以说和问题的家庭系统不无关系。

阿曹的同伴关系在长期演变过程中也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他害怕与人接触,除上学外基本不外出,连买早点都不能独立完成,自述今后要找无须与陌生人接触的工作。他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正常”,目睹同学骑车摔倒受嘲笑后,便再不愿骑车上下学。因害怕别人看到自己跑不快等而逃避体育中考。他由于不愿接触同学,自我封闭,成了同伴眼中的“另类”,很少有人愿意接近他,他几乎没有朋友。阿曹也因此越来越多疑,易激惹。平时看起来很沉默,但一翻脸就脾气爆发,疯狂砸东西。

阿曹与自我的关系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他经常漫无目的地晃荡。自觉逻辑混乱,别人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幻想中报复别人,因此他怀疑自己有攻击倾向。他感觉自己好像处于两种状态:既想讨好别人,又对别人充满愤怒与攻击冲动。因而他的状态常常是独来独往,自言自语,自我概念分裂、混乱不堪、无法统整。

开始接触时阿曹十分紧张拘谨,紧握着手,甚至椅子也只坐半张,所有问题几乎都答以“其实也没啥”,“我记不太清”。

我:以前有过类似想法吗?

阿曹:小学就有,都因怕疼没做。

我:有过几次?

阿曹:很多次,上学期刚想过。

我:有没有通过其他方式了解过此类信息?

阿曹:上网查过。

我:有没有写过这些东西?

阿曹:没有。

在后来持续的干预中,由于我始终坚持对他的接纳和共情,渐渐能感受到阿曹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一开始觉得干预没必要,到后来爽快答应下次沟通。从原先表情严肃、眼神闪避,到后来会笑甚至偶尔会开怀大笑。从之前每次表述后需要我追问,到后来能主动提问并表达内心顾虑。

阿曹:我不考虑别人感受。

我:你每次说事都隐去当事人名字,是不是考虑到不给人带去麻烦?

阿曹:不。我在别人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我:听你这么说我很难过。别人是指?

阿曹:任何人,陌生人。

我:嗯?

阿曹:身边人,我的存在对他们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我不管对他们什么态度,他们都不会受我影响。

我:这让人感到绝望,我也觉得很心疼。

阿曹:习惯了。

正如阿曹说的,他习惯了别人对他不加关注的态度,如果其他人都和老师一样温和,自己反倒不习惯,但不习惯不代表不需要。阿曹干预中的反应及后续变化也说明他需要甚至渴求这种理解和关爱,并能从中得到莫大的支持。

随着干预的推进,阿曹开始主动和我交流一些话题,如当初因为参不参加中考而与妈妈发生的争执,以及对入学、就业问题的考量等。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教给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替代技巧。同时,我也与家长沟通,指导阿曹的母亲改进与阿曹的对话方式,以防亲子矛盾激化。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阿曹内心状态上的变化,在沟通中更放松、更主动,也愿谈论现实议题。使他有了安全感,愿意去探索自我。阿曹妈妈也反馈他近来开朗了很多,并且开始准备中考了。阿曹则自述近来情绪平稳,当妈妈骂自己时,他会想办法去避免冲突。我知道他已经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准备好迎接人生的挑战。

0 阅读:137

开济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