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起维他奶,很多人记忆里会闪现那句经典的台词:“我们看香港录像、喝维他奶,我们那么接近香港。”
这部由陈可辛指导,黎明与张曼玉主演的电影叫做《甜蜜蜜》,讲述了两个从内地到香港打拼的年轻人的爱情故事,背景发生在香港回归之前。
在老一辈人眼里,维他奶是香港流行文化的象征,在那个商品相对匮乏的年代里,维他奶承载了内地人对那座城市甜蜜的想象,正如那句台词所言:喝了维他奶,即便没有去过香港,至少也是接近了。
我自小就喝过维他奶,不少80后都是看着维他奶的广告长大的,而对于广东和福建一带的消费者而言,维他奶更是他们的童年记忆,走进这些地区的超市和餐馆,你经常会发现瓶装的维他奶与可口可乐放在同一个冰柜里,维他奶已经被他们当成了日常饮品。
可就是这样一款陪伴我们从小到大的饮料,如今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就在半年前,维他奶上海公司宣布了生产优化计划,维他奶在上海的工厂宣布暂时停产,不少员工已选择主动离职。
和往年不同,现在你今天走进不少城市的便利店,已经难觅维他奶的踪迹。据说在北方地区,除了线上商店与大型商超,维他奶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了。
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香港品牌何以停滞不前?他是否还有机会再度崛起?
2
上世纪30年代末,一个叫罗桂祥的香港人到上海出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见外国人对一种名为“中国之牛”的饮品赞不绝口。
所谓“中国之牛”指的是大豆,今天的中国人都知道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但牛奶在那时候尚未流行,主要是因为价格太贵,国内又没有合适的奶牛,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而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牛奶相当,而且价格便宜,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这给了罗桂祥宝贵的灵感。
回到香港之后,罗桂祥决定生产一款全新的豆奶饮品以代替昂贵的牛奶,于是在1940年,维他奶在香港问世,早期维他奶的定位非常直接,被誉为“穷人的牛奶”,既然买不起牛奶,那么喝一瓶优质的豆奶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这个定位只是权宜之计,随着中国引进荷兰的奶牛,牛奶的供应逐渐增加,牛奶不再像过去那样高不可攀,于是维他奶又找到了新的定位——营养健康。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维他奶就以营养性饮品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这个定位使维他奶摆脱了“牛奶平替”的标签,也让产品销量迎来了大爆发,彼时维他奶的口号是:“饮维他奶,更高、更强、更健美。”老一代香港人全都耳熟能详。
但这还不是维他奶最经典的广告语,很快,维他奶将迎来定位的第三次转变。
原先维他奶一直采用牛奶瓶包装,正因为这个包装,加上豆奶本身所具有的乳白色,总容易让人把它和牛奶混为一谈。
为了和牛奶区隔开来,维他奶决定换一个包装瓶,他做了个大胆的选择——改用汽水瓶!自此,玻璃瓶的维他奶一直沿用至今。
从牛奶瓶到玻璃瓶,维他奶所改变的,可远不止包装那么简单,这意味着维他奶并不仅仅是一款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健康饮料,还可以是一款休闲饮品,就像可口可乐那样。
为此,维他奶还推出了全新的广告语:维他奶,点只汽水咁简单。
翻译成普通话的意思就是:维他奶,哪止汽水那么简单。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维他奶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已经和汽水差不多,就像可口可乐那样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与此同时,这句话也没有失去维他奶自身固有的健康属性,你们把我当成另一款汽水,而实际上,我们的成分可比汽水要好多了!
而这句“维他奶,点只汽水咁简单。”一度被视为香港最经典的广告语之一,可与黄霑的“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相提并论。
但几年后维他奶再次丢掉了这个标签,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维他奶做过不同的广告,一会儿打亲情牌,一会儿玩回忆杀,一会儿试图杀入早餐赛道——低脂肪、低胆固醇,早餐不喝牛奶就喝维他奶。
尽管维他奶的销量保持了增长,但他始终面临一个问题——没有特别明确的产品定位。无论功能、场景到人群,维他奶始终在摇摆,以至于几十年下来,消费者除了知道维他奶是一款豆奶,就再也说不出别的了。
上世纪90年代,维他奶进入内地,并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在上市的同一年,维他奶在深圳投产,自此以后,华南地区就成了维他奶在内地的主要市场。
此后二十多年时间,维他奶在内地的销量节节攀升,到了2016年,维他奶在内地豆奶市场的市占率达41%,稳居行业第一。
2018年,维他奶再次改变了定位,将“这一刻满满是真”作为新的广告语,并强调自己“80年真心做好豆奶,满满是真维他奶“。
这个定位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究竟什么是“真”?是真材实料,还是味道更好,亦或是健康营养?维他奶没有答案,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清楚,也许对于当时的维他奶而言,他根本就无需考虑这个问题。
毕竟从2009年至2019年,维他奶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0.47%,股价增幅近20倍,还因此赢得了”港股小茅台“的称号。
但这究竟是实力使然,还是运气的眷顾,不久之后即将见分晓。
3
回顾维他奶在内地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三个原因,地利之便、对手太弱、三聚氰胺。
维他奶率先登陆华南市场,当地的消费者从小就熟悉香港品牌,仰慕已久,有一种难得的亲切感,所以维他奶在华南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因为心智基础摆在那儿。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地市场尚且缺乏品质相当的同类产品。
我们小时候喝的豆奶,大多是自家或学校里煮的,味道寡淡,还是用塑料袋包装,既不卫生,又不易保存。即便是规模较大的豆奶厂家,比如上市公司维维股份,其生产的豆奶也是用豆奶粉冲泡的,无论味道还是营养都无法跟维他奶相提并论。
和这些对手相比,维他奶的优势确实很明显,比如其率先采用利乐无菌包装,健康卫生,且方便保存,哪怕放几个月都没问题,而其他豆奶是经不起那么长时间存放的。
除了味道好喝,维他奶还给自己的产品加入了维生素,这也是他敢跟牛奶叫板的原因,而自制豆浆和豆奶粉就没这份底气。
第三个原因就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内地乳企在那次事件后背负了骂名,国产牛奶的声誉更是一落千丈,而维他奶凭借营养价值,再次赢得了不少内地消费者的好感,也正是从2008年起,维他奶迎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像蒙牛、伊利这样有实力的大企业不去做豆奶?
说到底是关注点不在这上面,蒙牛和伊利当时正聚焦常温牛奶,最有可能做豆奶的维维股份把心思花在了房地产上,正因为这些巨头无暇顾及,才给了维他奶发展的空间。
很可惜,维他奶没能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窗口向外扩张。进入内地几十年来,维他奶的主要市场一直在长江以南,尤其是华南地区。对于扩大产能,维他奶没有太大的兴趣,自从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与上海建厂之后,维他奶对产能的投入始终不温不火,直到2010年才在佛山筹建新厂,此后再也没有大的动作。
然而对手不可能一直给维他奶这个机会,2016年是维他奶的高光时刻,其市占率达到了41%的历史峰值,可是从第二年起,巨头们开始相继发力,伊利、统一、达利等大牌企业纷纷杀入这条赛道,推出自己的即饮豆奶,不断向维他奶的地位发起挑战。
这时候维他奶定位不够明确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能打的牌都打过了,但是都没有一以贯之,而对手们则纷纷打着“健康”“营养”“有机”的名号争夺消费者心智。
到了2020年,维他奶的市占率已下降到16.9%,短短四年时间,维他奶的市场份额已经严重缩水。
之后的一系列负面消息让维他奶雪上加霜,比如2021年发生在香港的袭警事件,维他奶因不当言论引发舆论海啸,让维他奶的品牌形象深受打击,产品被全民抵制,股价和销量随之暴跌。
而在维他奶的内部也在经历动荡,管理层一再换帅,致使公司在内地始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只能得过且过。
自2019年起,维他奶在内地的业绩已露疲态,2019至2020财年的净利润下滑了17.89%,自2021年起,维他奶的营收更是连续三年下降。
面对潜在的威胁,维他奶也想过开辟第二曲线,比如2016年推出的维他柠檬茶,曾经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之后为了蹭热点还推出了无糖茶产品,却没能激起多大的水花。
无论柠檬茶还是无糖茶饮,这些赛道都是强手如云,拥挤程度超乎想象。饮料产品能否成功,线下渠道能力非常重要,而这偏偏是维他奶的短板,尽管维他奶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发力,但更多人买饮料依旧习惯于线下渠道,只要不能赢得线下市场,维他奶就没有太多的机会。
目前维他奶在内地销售的主力已经是柠檬茶,根据市场调查,维他柠檬茶与维他奶在内地渠道的占比约为7:3,昔日的老大哥,如今不得不依靠小弟续命。
4
就在前几年,植物蛋白饮料赛道被视为投资热门,因为高举“健康”大旗,一度成为众多投资机构的宠儿。根据天猫平台一份2020年的统计数据,植物蛋白饮料品类的销量就同比增长了800%。
但维他奶并没有从这波时代红利中捞到什么好处,今天的人们一提起植物蛋白饮料,更多想到的是燕麦奶、藜麦奶、榛子奶这些新贵,或者是露露、六个核桃这样的“土豪”,这两个品牌当年都曾在央视花天价打过广告。
维他奶虽然也属于植物奶,但它和当年的露露、六个核桃一样,没能在时代大潮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上个世纪的产物。
历史上,维他奶尝试过多种定位,从对标牛奶到对标汽水,从营养健康到各种情绪价值,几经折腾,维他奶的用户画像却变得越来越模糊。
维他奶最具特色的创举是推出了汽水瓶包装,打破了人们对健康营养性饮料的固有印象,再加上影视作品的加持,让维他奶的形象深入人心,甚至一度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
可惜维他奶并未将这一策略贯彻到底,在宣传上也没有大肆包装,渠道铺设更是不温不火,如果当年玻璃瓶的维他奶能够大力进军全国的餐饮店,如今可能就是另一番局面。
维他奶在历史上还有过几次定位,但都不太成功。主打营养,但在这个营养过剩的时代已经没有说服力;主打休闲,那么遍地的汽水果汁茶饮都比你更有话语权,论功能,豆奶也无法和咖啡、酸奶这些饮料相提并论。
说到底,和牛奶、咖啡、茶这些大品类相比,即饮豆奶终究是小众赛道,其他植物奶的命运也差不多,某种意义上,这条赛道已经孕育不了更多的想象力。
那到底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呢?
有还是有的,既然前门已经被堵上,还有一扇后门。
2018年,一款名为OATLY的瑞典植物奶品牌进入中国。与其他同行的做法不同,OATLY没有从C端市场直接切入,而是选择了B端,与包括瑞幸、星巴克在内的众多咖啡店合作,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燕麦拿铁,就是从那时起进入人们视野的。
不难看出,OATLY是伴随着瑞幸,喜茶这些街饮店的扩张一同崛起的,等在B端打出了名堂之后,OATLY又杀回C端,一度成为畅销各大平台的网红品牌。
OATLY的成功,归根到底是竞争策略的胜利,不知道对维他奶而言有没有借鉴意义,不管怎么说,作为植物奶品牌的“始祖”之一,维他奶想要焕发生机,需要的不仅是新的故事,更需要不破不立的胆识与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