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
答疑
因了解而理解
因理解而包容
包容了就能放下,重新获取前进的力量
测评 训练 学习
1
实际案例
有位妈妈咨询说:“孩子在上一年级之前,没有提前学过任何的知识,包括拼音和算数,现在学得特别累。目前的问题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管别人,回家也不会先完成作业再玩。
老师找了我很多次,让我们去补习班,但真的一年级就要题海战术吗?我真的不想孩子这么压抑地学习,同时我觉得这个年纪的孩子管不住自己是不是也是正常的?
但老师觉得我们拖后腿了,由于杭州还没有贵机构,所以我们也去别的地方测试过感统,显示是说听力的广度和视觉的广度不够。这些真的必须干预吗?
看孩子每天晚上要弄到9:30以后也觉得很心疼,自己开始怀疑教育的方式,用威严来代替,是不是很无能?
孩子在感到无助和害怕时,总会用牙齿咬他胸前可以摸到的任何东西。我们在口欲期其实过度得挺好的,母乳喂养了14个月,我们从来没有阻止他把东西往嘴巴里送,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真心求解答。”
2
案例分析
这位妈妈的问题描述得很清楚,我们也能感受到妈妈的困惑、无助、自责、苦恼,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
孩子如果过度爱管人,这肯定是感统失调的问题。如果不是过度,可能是惯性的问题。
回家不会先完成作业,从一年级到现在都已经快一学期了,作业问题已经被老师找了好几次,一直没有解决。也就是说这位妈妈一定跟孩子沟通过很多次,也一定想过很多方法,用尽很多温柔陪伴的方式帮助过孩子,但是快一个学期了,孩子并没有挑战成功。从中我们很容易就看到孩子存在感统失调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没有提前学好算数或拼音。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这是感统问题。我们知道注意力不集中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触觉敏感,孩子容易受到风吹草动的影响而紧张到左顾右盼,他就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的课。
又如前庭不足,如果环境是宽松的,爱是满足的,孩子到了6、7岁以后,或者是更早之前,他就会显现出坐不住的现象,会疯狂地自我弥补。
如果环境不够宽松,管教过严或氛围比较严肃,他就还会继续压抑着,用其他的小动作来自我弥补。例如喜欢去管别人,喜欢做小动作、喜欢试探老师或家长的界限,做一些爬上爬下、地上滚来爬去的大人认为脏、危险或者是不礼貌的动作。在试探的过程中,他也总是会看看家长或身边的长辈有什么反应,相对比较小心地去尝试,没有办法尽情快乐地去弥补。
即使环境是宽松的,在没有足量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之前,孩子自由地乱弥补,这也会产生一个负面影响,孩子会形成髓鞘化不良。
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髓鞘化不良,指的是包覆在神经通路外围的髓鞘没有包好,品质不良而产生漏电,导致大脑內的信息相互干扰。我们就会看到孩子容易受到一些小刺激影响,注意力被拉走。
比如正在写字,隔壁的人咳嗽一下,他的注意力就被拉走了。如果接下来有人挪一下椅子发出了声响,他的注意力又换到挪椅子的人身上。身边的一些小刺激都会引起他的注意,而且不断地转换,转来转去,回不到自己该专注的事件上。这就是我们讲的脑神经网络有“漏电”的现象,在感统上称之为髓鞘化不良。
髓鞘化不良的原因多是因为孩子小时候在进行一些简单专注的动作,比如专心地吃手,专心地扔东西,专心地观察某个会移动的物体或物品,此时大脑神经网络正在进行连接和包覆髓鞘的过程,因为我们看不到大脑的工作情况,不知情的家长就随意地干扰,直接打断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喝水、吃辅食,或者是换尿布,或者抱着出去散步,于是就造成髓鞘化不良的“漏电”的后果。
不管是幼年时造成的髓鞘化不良,或者是因为后期自己随意地乱弥补产生的髓鞘化不良的现象,形成的外显行为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再来就是重力感不足。重力感不足的孩子,他不会乱跑,不会快跑,也不会爬高下低,身体显得比较笨重,也比较胆小,很不爱动,但是他也会显得坐不住,坐着时会有特别多的小动作,例如摇椅子一下,低头一下,转头、弯腰、抠自己的脚、玩自己的手、东张西望等这种小动作就会特别多。
触觉迟钝和能量不足也会引起专注力不足。触觉非常迟钝就会在课上表现出比较呆滞,经常发呆走神。能量不足的孩子刚开始可能可以专注,但是专注时间很短,慢慢地就会出现一些小动作,或者是打哈欠、发呆、困顿这些现象,或者只听到老师讲的部分指令,整句话都没听完整,他就开始行动,诸如此类。孩子注意力不足是属于哪种原因造成,需要通过测评才能知道。
至于家长说的,到其他机构去检测孩子的感统,说是听力广度跟视觉广度不够。其实单纯的听力和视觉广度不够,只会造成听和看的信息接收不全,导致在对应或复制上出现错误,不至于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上面已经分析过,而要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就要有足量针对性感统训练。足量针对性感统训练除了足量的按摩抚触之外,还要满足成长敏感期,要有顺应生命成长需求额外的一些感觉刺激。这些感觉刺激都够了以后,我们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才会被完善,人才会变得能动能静。
孩子喜欢管别人,我们也可以对照到要么就是被惯坏了,从小就允许他管全家人,已经形成惯性。要么就是被管严管坏了,于是他得到了足量的不良刺激,形成了一个惯性反射。不管是被惯坏或是被管坏,它是一种神经惯性。
这个习惯是可以改善的,从跟孩子的互动方式以及家庭的生活氛围改进。当孩子发生类似喜欢管别人的行为时,我们正确地随机教育,而且正确地给予行为示范,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可以调整过来。
惯性不是简单的一个提醒,或者严厉警告地看一眼就可以停止。要改变大脑神经网络的惯性,还要坚持足量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双管齐下,这才是有效的方式。
回家不先写作业而先玩,肯定是被交待好多次,一直没改善,所以才被妈妈提列出来,变成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对照到孩子就是因为玩不够才想先玩。
为什么玩不够?因为环境不允许。玩不够通常就是大肢体动作不足。生命有自我完善的本能,只要感觉环境适合弥补了,孩子就会去弥补小时候没有长够的地方,这是本能。
孩子为什么会咬胸前可以摸到的任何东西?妈妈提到在口欲期的时候没有阻止他把东西往嘴巴送,而且母乳喂养了14个月。在母乳喂养的14个月中,如果母乳一直是主食,那么口腔的刺激太单一,这就形成口欲期没有满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正常来说,一般孩子在6个月开始长牙齿,在9个月左右可以咬东西了。如果观念比较开放的话,从3个月开始流口水、吃手的口腔敏感期开始,那时候就可以添加比较淡的一些米汤等,之后顺应生命成长需求,长牙齿就要慢慢地练习咀嚼。给孩子的辅食的状态、口味、温度、粗细等就要根据口腔、消化系统的发展进度来调整。所以喂母乳一般大概是到9个月就可以逐渐断奶,这就是生命的成长规律。
从孩子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直接推测到在6岁之前,孩子所有的感觉刺激都不够,因此,孩子只能在力所能及或者是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自己找感觉刺激。
口腔的感觉刺激是被允许的,其他东摸西摸、乱扔、乱摔东西、爬高下低、不断地大声讲话、吼叫、冲跑等随性的动作(其实就是自我弥补动作),环境都不允许。
因此,在需要抒发情绪或身心藉慰的时候,孩子就啃咬可以拿到的东西,而不会生气地吼叫、焦急地蹦跳或摊趴桌子上哭诉,情绪反应和表达比较单一而原始。
3
怎么办
孩子每天写作业都要弄到9点多,除了回家以后先玩,不写作业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如果他的作业量不是很多,玩完、吃完饭,从8点再开始写,30分钟到一个小时能够写完的,为什么要用到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
这就要看他是不是姿势不良?视觉上聚焦有困难?五指分化不足?双侧分化不全?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在拿笔写字时很吃力,到底是什么原因要由惠心千爱的测评师来做测评才知道。
如果在当地没有惠心千爱的测评中心,请就近去找惠心千爱的测评中心测评,测评以后可以按照测评报告里面的方案回家练,不能放任孩子的感统失调,让孩子长时间的辛苦、痛苦着。
感统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是我们要用一辈子的身体能力。现在看着是孩子的某些能力在应付学校生活应付不来,到了成年之后,他不会因为长大就好。不会,不是因为没有提前学,而是因为孩子的身体不好用,所以学不来。
身体是学习工具,一个感统发展不足的身体,在任何时候学新事物或新技能都会是吃力的。希望妈妈理解了以后,能够用对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赶快帮助孩子脱离辛苦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