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马丽新电影《抓娃娃》,我却看到了中国式父母的“恐怖”

珏沁说健康 2024-07-24 03:25:21

各位小伙伴们,说到银幕最佳拍档,莫过于“沈马”组合---沈腾与马丽。

这不,他们在今年暑期档,又又又又带来了一部新作----《抓娃娃》。

抓娃娃,“抓”的是孩子的一生!

《抓娃娃》这部电影,之前叫做《接班人计划》,名字直接透露了电影的核心内容。

故事有点像印度电影《起跑线》,都是讲有钱人假装成穷人的故事。但仔细看,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中国版的《楚门的世界》。

电影里的这对夫妻,他们不是装穷去骗取社会资源,而是通过一种“疼痛教育”来欺骗自己的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理想的孩子。

然而讽刺的是,当马继业发现这个世界不对劲的时候,他并不能像楚门那样反抗,反抗被控制。他面对的是一种更恐怖的“我是为你好”的控制。

对于所有工作人员和教育专家来说,马继业只是一个“计划”,他们认为自己的付出都是为了马继业的“好”。

电影中的哭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真没必要!

哭穷可能是一种逃避性的教育方法,它避免了讨论家庭财务的真正问题,而没有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理解和管理金钱。

孩子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金钱的概念理解有限。在孩子面前哭穷可能让他们过早地承担家庭经济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再加上孩子需要稳定的成长环境。经常听到家长哭穷,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担心基本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此外,家长经常哭穷可能在孩子心中植入错误的价值观,如过度重视金钱、物质,或反之对金钱产生恐惧和逃避感。

同时家长的哭穷行为可能伴随消极的情绪表达,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增加他们的焦虑和压力,不利于健康情绪的培养。

如果家长哭穷同时又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可能会培养孩子对金钱的依赖性,缺乏自立和努力的动力。

因此,创造一个积极、稳定的家庭环境,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人生观,是每个家长的重要责任。

然而,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但电影中大人口口声声说为孩子好,然而本质上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中式教育的可怕之处在于,孩子们成了父母的实验品,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像捏橡皮泥一样塑造孩子。

更悲哀的是,当孩子想要挣脱束缚,切断操控自己命运的手时,会发现那些操控他们的人也是出于爱。

孩子们在挣扎中感到无助,亲子关系就像冬天里相互取暖的刺猬,靠近会痛,离开又冷。

“为孩子好”,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就像海淀区的妈妈们,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工作。

家长用自己的经验和人生智慧,为孩子规划一条看似美好的道路,却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

似乎只要孩子的想法一旦与家长不一致,大人们就会习惯性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

但仔细一想,咱们也不能说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一定就是错了。

父母也仅仅只是希望用自己过来人的经验,让孩子在今后道路上减少了试错成本与机会,从世俗眼光来看,这的确是一条康庄大道。

而在这部电影,个人认为,最搞笑也最残酷的情节出现在奶奶的葬礼上。

当马继业意外发现奶奶还能打篮球,事情败露了,怎么办呢?马成钢只好让奶奶当场“去世”。但为了把戏做足,马继业必须在葬礼上向奶奶告别。

结果,活着的李老师不得不再次扮演死去的奶奶,可在听到马继业真挚的哀悼时,李老师感动得忍不住“复活”了。

说实话,光看文字描述,没人能笑得出来,因为这情节太残酷了。

老马拿儿子的亲情开玩笑,把本该严肃的亲情变成了骗局的一部分,让原本神圣的亲情显得毫无意义。

在这个教育实验里,奶奶其实是个教育专家,尸体随时都能“复活”。

对观众来说,这种戏剧性的冲突确实很好笑,因为观众知道那都是假的,但马继业却不知情。

说到底,旁观笑话比同情要容易得多,大多数人实际上比自认为的要残忍得多,我们没那么高尚,所以更容易笑出来。

“为你好”,真没必要!

因此,对于父母而言,苦难教育看似是为了培养好习惯,实际上却隐藏着建立权威和培养顺从孩子的私心。

然而可悲的是,这些家长也是从苦难教育中走过来的,命运在这一刻形成了闭环,这种教育理念代代相传,每一代人都是受害者。

所以在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马继业即使在跑完马拉松后仍然要捡瓶子。

这或许是他无法回避的童年阴影,见到水瓶就会疯狂地捡起来,尽管他的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在父亲的教育下,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受到束缚。

因此,《抓娃娃》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喜剧,更像是一段暗黑童话。

暧昧的表达,同样可以是温柔的绞杀。

正因这部电影,也让我们意识到这场恶性循环应该在我们这一代结束。

话说回来,所以爱马仕Kelly橙色荔枝纹多钱?

(本文图片源自于电影剧照)

0 阅读:0

珏沁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