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者”字训释和补充省略

军宸古文观 2024-03-19 04:22:32

今天继续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读到如下这一段,读出了一些新东西:

原文: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一、群臣吏民

此处应理解为“群臣吏、民”。

群,形容词,众多。

臣,指大臣,即卿大夫。

吏,命士以下,庶人在官者,不命于王。

民,百姓。

群臣吏,径译为“官吏”。

民,百姓。

二、“者”字

此前,我认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的“者”是结构助词,标志定语后置,译作“的”,理解成“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

此前,我认为“上书谏寡人者”和“闻寡人之耳者”中的“者”字助词,译作“…的(人)”。

这次重读,我意识到我可能没有补足中心词。

实际上这三个“者”字是一模一样的,都是标志定语后置。

补充省略: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群臣吏民)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群臣吏民)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试译为:齐威王说:“好。”于是下达命令:“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官吏和百姓,得到上等赏赐;递交奏章劝谏我的官吏和百姓,得到中等赏赐;能在街市上或朝廷上对我的过失公开地批评指责或含蓄地讽刺非议,传到我耳朵的官吏和百姓,得到下等奖赏。”

今天读《古书字义用法丛刊》,终于明白“假借”和“转注”的由来: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各国的方言,遇有声无字时,便以方音相近者来充用,此在六书,谓之假借。及用之既久,遂为通行之字,当时在本国中,人人了解其意义,但一到别国,就不容易明白了。

2、至于虚字,便不得不把本地人所用的字,来作注解。如“考”就是“老”,“老”就是“考”,辗转相注。如这一桶水,注入那桶,桶虽不同,水的分量,还是相等的,此则转注之由来。

以前看其他的书,我并没有真正明白“假借”和“转注”,因为我似乎不能讲解给别人听。这次,真有水平的人,只用八个字“有声无字”和“辗转相注”就说明白了,而我,也真正能讲给孩子们听了。

以上。

0 阅读:0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