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占林前线视察,得知杜义德的儿子情况:我对不起我的老首长

漫步史书 2024-02-17 10:05:22

2009年9月5日,开国中将杜义德在北京去世的,享年98岁。

在此之前,我们从未想过,曾与上个世纪功勋赫赫的一代战将有过如此接近的时候,在我们的了解中,杜义德是上一代人,是影视剧中的形象,铁塔一般的战将,曾打过无数的胜仗。

杜义德将军去世后,他的七个子女都写过很多回忆文章,

与绝大多数开国将帅的子女一样,他们在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总是会不自觉的提到严肃两个字。

尽管他们出生在这些家庭,天生便能享受特定的待遇,但同时也承担了不少责任,这不仅仅是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同时也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杜义德将军与夫人齐静轩是1949年喜结连理,婚后育有七个子女,两子五女,分别是杜燕、杜平、杜京、杜宁、杜红、杜军、杜伟。

杜军、杜伟是杜义德将军的儿子,从排行上来看,他们反而是最小的,最小的儿子杜伟是1962年出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对于子女来说,他们的父亲杜义德就只有工作,生活上的事儿从来不操心,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杜义德被安排到浙江“学习改造”一段日子,才彻底回归到家庭生活中。

据杜红后来回忆,母亲那时身体很不好,还要赡养在老家的奶奶,有限的生活费根本抵不上开支,甚至于杜红自己还亲眼看到过,父亲同菜贩为了一两分钱的菜金讨价还价。

那时,杜义德将军的子女中,除了三个年纪稍大的女儿被安排到农村和干校参加劳动,几个年幼的子女都在身边。

尽管日子过得是艰苦了一些,但一家人总算是和和美美的在一起。

这样的苦日子一直到1972年才结束。

1972年2月,海军总部派人到浙江接杜义德回北京,一年后,杜义德出任海军副政委、第二政委。

从这天开始,杜义德告别了家务生活,还是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杜红后来回忆称,哪怕是后来退居二线后,杜义德仍然是忙前忙后的操劳,一直到80多岁高龄了,才完全彻底歇下来。

尽管日常工作繁忙了数倍,但杜义德从来没有放松对子女的要求。

杜义德严格到了什么程度呢?他从小就要求子女行为处事要像军人一样。

长子杜军回忆:

“父亲就是榜样。他的军衣、皮鞋永远整齐干净,头发一丝不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那时杜义德的战友来家里做客,一进屋子也忍不住打趣:

“老杜啊,你怎么把家里搞成军营了?”

杜义德只是笑了笑,不置可否,但心里却感到高兴。

杜义德对自己就是严格要求,哪怕是在生活中,据秘书李永戈回忆,杜义德常年保持坚固朴素的作风。

1985年10月,许世友去世后,杜义德到南京参加追悼会,在一般的安排中,像杜义德这样的人都是被安排在军队招待所或者是接待处,但因为出席许世友追悼会的人太多,招待所人满为患,办事人员只好把杜义德安排在地方宾馆。

考虑到是被安排在地方,因此杜义德特意召集随行的工作人员宣布了几条纪律:

“要注意军人形象,不要在宾馆里消费,要为接待单位节省开销。冰箱里的东西也不许动,不要给南京军区增加负担。”

追悼会结束以后,杜义德又要求秘书按照规定缴纳伙食费,并且还叮嘱:

“这是人民军队的传统,一定要牢记。”

随着家里几个孩子陆续长大,杜义德便把他们送到军营磨砺。

杜红是家里排行第五的孩子,后来被杜义德送到海军某部通信团工作。

1978年,已经出任海军第二政委的杜义德到东海舰队视察,在女儿工作的通信团检查工作,父女俩还站在舰艇上拍了张照,照片上杜义德与以往不同,而是露出一抹危险。

对女儿的工作,杜义德大概是很满意的。

让杜红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允许部队做经营性的活动,杜红当时在海军某研究所从事开发经营工作。

杜义德有一次参加中顾委会议,会上有规定,中顾委委员的子女不可以经商,他回到家以后,就把全家召集在一起开会,并宣布了这个规定。

一听父亲如此说,杜红也不敢违背,直接跑到研究所找上级领导,要求辞去这个工作,研究所的党委书记不肯放人,提出给她开了一份证明,证明“杜红同志担任研究所的生产经营工作是组织决定的,是按照组织的指示办事……”

杜红带着这份证明回到家里,拿给父亲看,她没敢抬头看父亲的面色,只是心中感到惴惴不安:

“当时我真的是捏了一把汗,害怕父亲把我逐出家门。”

好在杜义德拿着这份证明,来回看了好几遍,最终一句话也没说,杜红这才松了口气。

对长子杜军,杜义德要求就更加严格。

据杜军回忆,因为父亲对自己太严格,有时就连老战友也看不下去,每逢放假就把他们接到家里去,算是关照。

其实杜军也从来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学习很努力,1980年参加高考,他是海军华北区的高考状元,后来还上了大学,只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杜军还是选择参军入伍。

有知道内幕的老战友偷偷问杜义德:

“要不要把杜军分配到军区司令部当兵?”

杜义德直接摆了摆手:

“不,让他到基层去。”

临别之前,心疼儿子的母亲给杜军装了5块钱的零花钱,这还是悄悄给的,以杜义德的脾气,知道了这件事准得大发雷霆:

“部队管吃管住,花不到钱。”

从小到大杜军也没从父亲那里领到过零花钱,这5块钱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下到基层以后,杜军也严守秘密,从来没让人知道自己父亲的情况,对基层的工作,杜军每次都是抢着干,除了基本的站岗放哨,有时还干喂猪、盖房子等等体力活。

一次,杜军在做工时,不慎被坍塌下来的木料砸中,牙齿当时就掉了几颗,战友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海军总院也把这个消息紧急通知了家属。

直到此时,他们才知道,杜军是原海军第二政委杜义德的儿子。

杜义德一听儿子受了伤,立马火急火燎的往医院赶,虽然平时他总是很严厉,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说不疼爱那是假的。

海军司令部的领导干部也到医院探望,并对杜义德表示:

“要对杜军所在部队的领导严肃批评。”

杜义德一下子就火了,他嚯地一下子站起来,严厉地说:

“凭什么批评?就因为杜军是我儿子?”

随后杜义德提醒,不要批评部队领导干部,要把注意力放在工作总结上,严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杜军后来从大连舰艇学院毕业后,原本有机会被分配到北京,但杜义德大手一挥,就把儿子安排到基层,去了北海舰队一艘舰艇上,当了一名海军战士。

杜军并没有让父亲失望,从基层干起,陆续得到了不少奖,还升任了航海长。

一次,杜义德陪同许世友到北海舰队视察,杜军作为航海长给他们讲解了现代海军装备。

许世友当时是抱病前往参观,身体很不适,后来一打听,杜军是杜义德的儿子,心里颇为感慨,还拍着他的肩膀鼓励:

“干部不错呀,是营职干部了吧?好好干,你父亲在你这年纪,都当上了军一级指挥员了!”

杜义德在一旁插话:

“我们老头子可比不上这些年轻人了。他们都是大学生,懂得多,以后比我们要强。”

杜军唯一一次违逆父亲的意思,是因为转业。

本来,杜军是部队的业务标兵,被保送到北京学习外语,将来出国深造,但名额不知为何被顶替,杜军很生气,杜义德也只好耐着性子劝说,可杜军这次不依不饶,要求父亲出面,让考评机构公布成绩,顺便走走门子,不然就同意他专业。

杜义德本来是希望儿子能接替他的事业,继续为部队奉献一生,可这一次他也硬生生撑着,没有走这个关系。

杜军随后选择了转业。

杜义德的小儿子后来也参军入伍,还曾赴老山前线参战过。

1986年6月4日,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董占林在47军军长钱树根的陪同下亲赴老山前线视察。

当时正值两山轮战期间,老山前线的环境异常艰苦,令不少原来在老山前线的战士们印象很深刻,特别是对于在前线隐蔽栖身的猫耳洞。

董占林听说战士们在阵地上以极大毅力克服困难作战,要求军部打电话通到前线“李海欣高地”,并要和战士们通话。

“你们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提出来!”

电话那头战士们都很兴奋,只是问他们有什么要求时,他们却一句也没提,只是说了一句:

“没有什么困难!”

董占林将军流着泪在电话怒吼,要求战士们一定要提出要求,战士们这才三三两两的说了自己的“诉求”:

“我想痛痛快快地‘方便’一次……”

猫耳洞环境低矮,方便也只能是躺着,这个“要求”简直谈不上什么要求。

“我想晒晒太阳!”

猫耳洞环境阴暗潮湿,许多战士都患了烂裆病,渴望能晒晒太阳。

“我正在感冒,能大声咳嗽一下不!”

前沿距离敌人太近,战士们不敢发出太大动静,怕被敌人发现,就连咳嗽也只能是捂住绷带。

……

战士们的愿望都很朴实,让董占林将军心头也忍不住一阵感慨。

“伟大,不足以形容‘猫耳洞’的战士。”将军由衷地感叹:“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此次赴老山前线,董占林将军还听说了一件事——杜义德将军的次子杜伟也在前线。

值得一提的是,杜伟此前是在空军,而不是在陆军。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也是因为父亲杜义德搞的“暗箱操作”。

杜义德退居二线之前,是兰州军区司令员,从1984年4月开始两山轮战,各大军区分别抽调部队上前线参战锻炼,兰州军区当时抽调了47军等一部分部队上前线。

杜伟是1962年出生,后来到空军参军入伍,但自幼接受父亲教育的他很渴望到一线去参战,生平从来不走后门的杜义德一听说儿子有这个要求,立马疏通关系,把儿子跨军种送到了野战军,不久之后,杜伟就跟着大部队上了一线。

对猫耳洞的生活,杜伟可以说是有切身的体会,几乎所有战士们碰上的问题,他全都碰上了。

杜伟后来对他大哥杜军聊起当年在前线的往事时,还深有感触的说:

“又潮又热的猫耳洞可太难受了。奇痒、烂裆、溃疡、发烧,这些我都经历了一遍。尽管如此,当任务下达后,我还是瞪大眼睛坚守在阵地上。”

在老山前线,杜伟一呆就是四个月。

一直到后来,董占林将军到一线视察,听说杜义德将军的儿子杜伟在一线,吃惊之余心里觉得很过意不去,觉得对不起老首长,这才下严令要求把杜伟从一线拉下来送到医院治疗。

事情后来传到杜义德的耳朵里,尽管对儿子的表现很满意,但他还是很严肃的说了一句:

“这才是我老杜的孩子嘛!想想上甘岭的英雄,他们吃得苦还差些!”

尽管杜义德夸奖子女次数很少,但对于所有的孩子们,他心里是很满意的。

杜义德把他的精神传承给了子女,并且还要继续往下传承。

也正如杜红后来所说的那样:

“如今,爸爸已远去,留下了许多故事,也留下了他那不朽的精神,那种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忍辱负重、信仰坚定的精神,那种自强不息、积极乐观、不畏艰辛、勇于承担的风范。留给我们的,还有那岁月里浓浓的父爱和暖暖的亲情……”

6 阅读:1258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